左偉
【摘要】“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簡言之,它反映了學習知識、掌握技能與獲得情感體驗的統一,是時代賦予語文學科教學的新特點。
【關鍵詞】語文學科;“工具性”;“人文性”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這一觀點提出之后,結束了長期以來學界關于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爭論,而工具性與人文性在多數從教者的理解范疇中并不能明確地將其進行定義與概括。那么語文科學的工具性為何?人文性為何?工具性與人文性是如何統一在一起?具有什么樣的意義?這些都是本文所要淺析的問題。
一、工具性
“工具”一詞,在漢語詞典中有明確的釋義,原指工作時需要的器具,后引申為達到、完成或促進某一事物的手段。“工具性”顧名思義,即指工具所具有的性能,如鋤頭可以鋤地、微波爐可以做加熱食物之用、使用手機可以進行信息搜索實時互動等活動……從以上三個例子中可知,工具性也許只有一個,也許有兩個,也許有許多個。而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也可如此看待。
(一)辯音與識字
辨音與識字是進行語文學科學習前必須要掌握的技能,是一切學習的基礎與保障。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在此方面體現得尤為明顯,無論哪個學段的學生必須掌握這一項技能,而且學段越低重視的程度越高,這也是其基礎性的一種體現。我們可以說,學習語文,教我們認字、辨音、寫字、讀書,從看簡單的拼音讀物到復雜的文言名著,從寫只言片語的對話到長篇的論著,這些都是語文工具性帶給我們的體驗。
(二)表達與應用
表達與應用是語文學科工具性能的第二個表現。簡而言之,學習語文,除了讓我們認字、寫字,還有一點就是讓我們學會說話與交流,這一點沒有哪一個學科能夠像語文這樣將表達和應用落實得如此徹底。語文學科,是一個多元互動的學科,在那里面,有學生與編者的互動,有學生與老師的互動,也有學生與文本的互動,而每一次互動都是一次表達和應用的過程。在語文中,學生可以用串聯在一起的字組成句子,用句子有條不紊地組織成一句完整的話來說明自己對某一事、某一人、某一現象的看法,這就完成了表達的過程。而應用,則是在表達的基礎上,充分調動自己的言語思維,與他人對話、交流、抑或是辯論,在分享合作爭辯中獲得啟迪。當然,表達與應用并不是相互分開、彼此抽離的兩個單獨體。
二、人文性
何謂人文?同樣有釋義:人文就是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范。乍一聽,好像不如“工具”便于理解,但應用在語文學科中,是很好理解的一種特點。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語文課程的三個維度目標之一,這一維度的提出,正契合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功能。拿一篇普通的語文課文來講,例如《我的叔叔于勒》,在進行這篇課文的準備過程中,除了掌握作者的資料、概括小說的情節、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之外,相比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感受到作者對于“金錢至上”社會中漠視親情的一個嘲諷與抨擊。每一篇作品的誕生幾乎都有著其特定的歷史背景與社會氛圍,作者們的目的,或贊美謳歌,或批判揭露,這些都是需要在語文課堂中讓學生感受出來的。而這個方面沒有其太多工具性可言,大多是讓學生樹立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人文性的體現。為師者必須重視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接受典范人格的熏陶,正如愛因斯坦所言:“教育,是人們遺忘了所有學校灌輸的知識后,仍能留存的東西。”像《送東陽馬生序》中體現的刻苦好學的精神,《泰坦尼克號》中杰克和羅斯生死不渝的摯愛,這些人類優秀文化,應該通過我們的語文課堂,使之發揚光大。
(二)感受祖國語言文字之美
呂叔湘先生曾經說過,說到底,語言學本質上是一門人文科學。它跟別的人文科學一樣,可以利用技術科學地進行它的工作,但是它自身不會變成一門技術科學。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的語言文字都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人民智慧的結晶,帶有本民族的鮮明特色與獨特風格。語文學科人文性的第二個特點就是通過本學科的學習,讓學生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從而樹立起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我們的漢字,橫平豎直,每一個字都有其獨特美感;橫豎撇捺,每一個字的書寫都有其特定的順序;傳統古籍浩如煙海,文化內涵更是源遠流長。可以說,語文學科是最能激起學生熱愛祖國情緒的學科之一了。
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絕對不是割裂的個體,只有把他們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語文學科,才能發揮其真正的功能,兩者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關系。語文課程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便是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在語文學科的教學中,這三者的學習往往互相滲透。舉個例子來說,在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中有鄭振鐸先生的一篇叫作《貓》的課文,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教師引導學生了解課文大意,概括三只貓的情況,得出作者對于第三只貓的情感,在完成這些工作的基礎之上,教師再引導學生從這篇文章中得出例如“勿主觀臆斷”“勿偏見待人”“做事須三思而行”“熱愛生靈、熱愛生命”等啟示,人文性知識的得到是在工具性知識基礎的鋪墊下得來的,而工具性知識的學習又為人文性知識的把握做了一個準備。兩者是相輔相成,在語文學科的學習中是不可分的。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簡言之,它反映了學習知識、掌握技能與獲得情感體驗的統一,是時代賦予語文學科教學的新特點。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