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大量的技術類崗位將被取代。但人工智能尚無法學習人類的語言邏輯系統(tǒng),因此學生掌握良好的漢語應用能力,將會對其職業(yè)發(fā)展帶來正面的幫助。我國漢語是典型的分析語結構,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會體現(xiàn)出獨特的美感。但受到考試需求的引領,我國漢語教學逐漸將漢語文學進行標準化分類,使得其藝術價值難以在教學中體現(xiàn)。本文將對當前職業(yè)院校漢語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培養(yǎng)學生應用能力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職業(yè)院校;漢語教學;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我國的產業(yè)結構出現(xiàn)了重大轉變,“學好數(shù)、理、化,走遍全天下”的觀念已經難以適應社會的需求。當前的互聯(lián)網技術中,人工智能已經得到了跨越式發(fā)展,在未來的社會應用中,大量的技術類崗位將被取代。在此背景下,我國做出了新的教學改革,以培養(yǎng)出具有較強應用能力的人才。在未來的社會中,掌握漢語應用能力將會獲得更好的就業(yè)前景,因此,我國的職業(yè)院校逐漸增強了對于學生漢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
一、職業(yè)院校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忽視了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
我國的教育體系中,應試觀念的影響仍然較為普遍。對于高職學生而言,考試成績仍然較為重要,其對于學生學習以及就業(yè)都會帶來正面的幫助。因此在高職漢語教學中,教師常常以獲取良好的考試成績作為主要教學目標,片面強調標準答案,使?jié)h語教學的內容逐漸僵化,這樣的教學模式難以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應用能力。再有當下的部分職業(yè)院校,對于漢語教學缺乏足夠的重視。在這類院校的教學觀念中,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技術能力對于學生的就業(yè)會帶來更大的幫助。
(二)忽視了漢語文學的美感
我國漢語是典型的分析語結構,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會體現(xiàn)出獨特的美感。首先,漢語的語法變化較為豐富,加之詞語搭配更加靈活,使得漢語文學的創(chuàng)作擁有更大的藝術表達空間。再有,我國的漢語文學強調意境與含蓄的美感,在文字運用中通常會為讀者提供豐富的聯(lián)想空間。藝術表達強調的是聯(lián)想與營造能力,與人類的理想擁有較強的聯(lián)系,因此藝術無法被準確量化,以致其難以融入考試體系。我國古代科舉考試中,針對是否廢除八股文模式的爭論從未停止,但迫于考試的標準化需求,這一模式長久存在于考試制度中。
(三)缺乏有效的培養(yǎng)手段
我國學校漢語教學的方式較為單一,教師通常以口頭傳講與板書結合的方式,對教材內容進行灌輸。這樣的方式對于學生的吸引力較為有限,使得學生的學習熱情難以提升。高職學生正處在思維極為活躍的階段,同時受到互聯(lián)網信息的影響,學生會渴望得到更加靈活、有趣的教學方式。
二、培養(yǎng)漢語應用型人才的具體措施
(一)推進校企聯(lián)合辦學
職業(yè)學校的教學較為僵化,難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漢語言應用能力。針對這一問題,學校應當尋找合作企業(yè),開辦教學實踐基地。在實踐中,學校可結合自身的辦學特點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出版社、平面媒體以及廣告單位中尋找合適的合作企業(yè)。同時學校可運用自身的影響力,開辦校內刊物,并以本校教師牽頭,組織學生開展編輯、審核以及供稿的工作。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文字應用能力。
(二)實施全方位培養(yǎng)策略
漢語文學具有極強的藝術性,但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無法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能力。針對這一問題,學校應當組織學生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例如學校可組織學生走進大自然,使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感,并通過文字將心中的情感表達出來。另外,學校可組織學生參觀藝術品展覽,使學生對藝術產生更深層的理解,并要求學生在日常寫作中,將自身的藝術感受融入文字中。
(三)豐富課堂教學手段
我國高職漢語課堂的教學手段較為單一,使得學生的學習熱情難以提升。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在課堂中運用更加豐富的教學手段,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得以提升。在實踐中,教師首先可運用多媒體教學模式,將某一主題通過視頻等形式表現(xiàn)出來,使學生可以對該主題產生更加直觀的感受。同時教師可組織學生根據該主題編排出相關的短劇,并邀請學生在課堂中表演。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的學習熱情將得到有效調動,語言應用能力將得以提升。
(四)充分利用課后時間
當下的學生通常難以有效利用課后的時間,以致漢語應用能力難以得到有效提升。針對這一問題,職業(yè)院校應當積極發(fā)揮自身作用,組織學生開展豐富的課后活動。例如學校可組織學生開展征文大賽,以引導學生更加合理地運用課后時間。此外,學校可在校內組織漢語應用小組,使學生的漢語學習得到同學之間的幫助。
三、結語
我國職業(yè)教育的漢語教學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首先,受到考試因素的影響,教學內容較為僵化。其次,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漢語文學的美感將難以得到體現(xiàn)。再次,由于教學手段較為單一,使得學生的學習熱情難以得到提升。針對這些問題,我國的職業(yè)院校應當積極轉變教學觀念,使學生的漢語應用能力在日常的學習中得到培養(yǎng)。同時學校可為學生搭建漢語應用平臺,使學生的應用能力得到實踐的檢驗。另外,學校可在校內開展豐富的文學應用活動,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激發(fā)。
參考文獻
[1]戴承元. 普通地方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層次、規(guī)格和途徑[J]. 安康學院學報,2016(3).
作者簡介:馬啟皓,1988年生,藏族,青海西寧人,助理講師,本科學歷,主要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學。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