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高中藝術課在課改實驗初期,在課程設置和模塊選擇上面臨了一些難題:因學生專業基礎參差不齊和學習興趣不同等原因,不論是老師教學內容深度廣度的安排,還是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亦或是學習成效、課程評價都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這些困難不僅制約了學校藝術課程的長足發展,也影響了學生個體人文素養的建構。為改變這種被動局面,近幾年結合我校六位藝術教師的專業特長,因地制宜的開設了“合唱一”(基礎)、“合唱二”(合唱團)、“葫蘆絲”三個音樂模塊和“黑白畫”、“中國結”、“剪紙”三個美術模塊。六位老師在藝術樓同時開班授課,五個教學班的同學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才藝水平全部進行學生選老師、選模塊的分層、分類走班教學新模式。
一、兼顧學生個體情感意愿和學科模塊設置特點,引導學生均衡選課
進行分層、分類走班模塊教學的前提是找要到合理、有效、關注學生與課程的分組方式。近幾年,學校、班主任、藝術老師共同探究,經歷了不斷的嘗試與改進,尋找更為合理有效的方法進行模塊分組。
1、由班主任直接安排人員分組。這比較平衡,但學生對老師和課程并不一定了解,不少學生并沒有選到自己中意的老師或模塊,以致事后找任課老師換課的同學特別多。
2、網絡選課。利用網上選課平臺,會出現到選課時段,網絡堵塞、服務器被擁擠癱瘓的情況,下手晚的同學也非常無奈的看著自己被系統冷酷無情的排入到自己可能很不想去的模塊。
3、創造性的游戲分組。關注人性,把枯燥機械的分組技術變成激動人心的課堂分組游戲活動:
每學期的第一節藝術課,藝術老師各拿上一份空白模塊分組表和一副撲克牌,分別去自己對應的一個教學班進行模塊分組。首先由老師給全班同學詳細介紹各模塊的教師和專業特色,使學生對模塊和老師都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然后組織學生選課。方法規則是,每個模塊最多只能有8位學生選擇,那么老師就只拿8張花色一致的撲克牌出來(比如說紅桃)。例如,先選“葫蘆絲”模塊,那么老師對全班同學說,要選“葫蘆絲”模塊的同學請舉手。老師一看,有一二十個學生舉手想選葫蘆絲課程。老師就數一下舉手的人數,多幾個人就在剛才的8張紅桃牌里增加幾張另一花色的牌(若為黑色的櫻花或黑桃)。然后老師打亂撲克牌順序,牌面朝下,走到學生座位邊,請他們各自抽一張牌。牌抽完后展示自己的牌面,拿著紅桃的8位同學就選課成功馬上登記入冊完成“葫蘆絲”模塊選課,拿著其它牌的同學進入下一輪模塊選課。
若果舉手的同學剛好8位或少于8位,那么就不用發牌了,直接填表入冊就可以了,這樣一來可省一些時間和流程。
幾輪下來,如果還有學生沒有選到自己中意的課程時,老師就做做工作,安排他們到有名額空缺的模塊中,并提議,他們在下學期可以優先選課。這幾個略顯遺憾的同學,他們委屈的心理在幾次撲克牌抽簽游戲中和老師的積極疏導后也能得以治愈。
二、在文化中堅守、在改革中發展,開發有文化內涵的校本課程
如今,伴隨中華的崛起,中國人對中華民族文化越來越自信,運用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資源進行教育已成為基礎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
(一)模塊設置植根傳統課程,有文化厚度
在當今世界文化大融合的新時代,學校課程建設既要順應社會發展,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還要適應本民族發展的需要,立足本土文化,堅守中華文脈,在傳承的基礎上開發體現民族特色與學校特點的校本課程。
例如,我校開發的特色校本課程《中國結》和《剪紙》遵循了“工藝與設計”模塊追求實用與審美的規律,側重從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角度以點帶面去引導學生學習和認識中國傳統工藝的審美價值與文化內涵,感受工藝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價值和作用。體驗工藝制作巧妙的構思和獨特的制作技藝,從而養成熱愛美的生活、創造美的生活的高尚情懷,養成對民族優秀文化的自覺堅守,激發同學們的創新意識和民族自豪感。
(二)模塊教學基于學生個體差異,有個性溫度
我們在基于學生個性特點和差異化發展的前提下在音樂體系中開設了側重基礎的《合唱一》模塊與專業要求高的《合唱二》模塊(校合唱團);同時也在美術體系中性開設了側重基礎體驗的《剪紙》模塊與專業技術要求高的《中國結》模塊以及能兼容個體水平層次的《黑白畫》模塊課程。這些課程不僅立足課標,是對藝術人文經典的堅守、傳承和推廣,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多元一體化人性發展的價值要求。
三、尊重人性、關注課堂;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尋求課堂改革創新,積極延展課堂的廣度和深度
(一)憑基礎水平高低擇課程難易“分層教學”
“分層教學”可以根據學生現有的專業水平高低及潛力傾向把他們分成水平相近的幾組。像音樂基礎較好的同學可以選擇專業突出的課程,比如《合唱二》或《葫蘆絲》模塊;基礎較弱的同學可以選擇起點低一些的《合唱一》模塊;沒有音樂細胞也不打算從0開始的同學可以完全放棄它而選擇美術模塊。這一選擇,便于老師因材施教,有針對性的實施教學,利于學生個體的進步與團隊的提高。因此,這種按學生專業水平高低水平實施的分層教學不僅有效而且也是高效的。
(二)依興趣取向選音樂或美術模塊“分類教學”
藝術課“分類走班教學”在高二階段實施,學生可以一學期選美術模塊,另一學期選音樂模塊,也可以兩期都選音樂或美術模塊。這樣的模塊課程設置,一方面避免了上音樂課有部分“樂盲”找不到音階,上美術課有部分“色盲”迷失方向的尷尬格局;另一方面也使選擇一致、水平相當的學生走到一起,不僅使學生之間的競爭有了可比性,而且大大提高了上課效率。達到了每一堂課人人有所獲,生生有進步,個個有作品的目的。
(三)分模塊“走班教學”更能體現學生個性差異化發展,延展教學的廣度和深度
“走班教學”,是針對學生藝術知識、專業能力結構和興趣方向的不同而實施的差異化模塊教學形式。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以系統的理論學習和實踐體驗,促進學生對藝術靈感的認知和對其實踐操作產生更廣泛的遷移,培養學生形成主動參與藝術學習的能力,使個體才藝特質得到充分發展,延展藝術課堂對學生創新思維和人文品性塑造的廣度和深度。
我校高中藝術分層、分類走班教學的策略在實踐中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在現代課堂中的障礙,基于學生的核心素養建構課程的人文特征與個性品質,立足課堂參與和實踐,傳承中華文脈,激發創新精神。這一關注人文、尊重人性的教學策略也為我校高中課程改革開啟了一扇“窗”。
作者簡介:文峰,單位:四川省成都市樹德中學,成都市學科帶頭人、成都樹德中學美術備課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