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燕
【摘要】小學低年級是小學作文教學的啟蒙階段,作文也一直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想要提高低年級學生的作文水平,系統地進行循序漸進的訓練必不可少。同時,作文教學課程的設置,必須按照作文教學的基本規律以及小學生身心發展的基本特點,以新課標中有關小學作文教學的基本理念為支撐,探索新課程理念下小學習作教學的有效途徑,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提高學習興趣,積累詞匯;通過觀察和記錄日常生活,獲取寫作素材,練習提升創作能力。最終,力求形成較為高效且操作性強的作文教學策略,為小學作文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作文;素材積累;閱讀和練筆;高效的作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小學低年級作文教學是整個語文作文教學的基礎,是對學生進行語文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也是體現學生整體語文水平的衡量尺度,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想要提高低年級學生的作文水平,系統地進行循序漸進的訓練必不可少,從一年級的聽說練習,到三年級的仿寫訓練、小作文創作,是培養低年級作文水平的重要環節。同時,低年級作文又是啟蒙性的,這一特性注定了它又必須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實際,以提升學生的遣詞造句能力,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并以引導學生感受生活、熱愛生活為目的。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利用有限資源,提高作文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值得教師深思的問題。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通過對學生和學生家長的調查交流,與課題組老師對小學低年級作文教學的有效性進行了初步研究,并對以閱讀和練筆為手段,提高作文教學的效果進行了探索。
一、低年級作文教學面臨的困境
當前小學生作文難、教師教學難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低年級作文教學,現有的作文教學依然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大部分小學生初學作文時通常無話可說,無從下筆。課題組結合多年教學經驗,通過廣泛調查綜合分析,認為主要的難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脫離生活
大部分小學生提到寫作不是無話可說,就是有話寫不出來,無從下手組織。學生作文的內容空洞、情感虛假、矯揉造作成了普遍現象,作文的內容基本與生活脫節,不是在記錄生活或者抒發感慨,而是在套用固定模式。“我國古代訓練寫八股文,就要求不說自己的話,要代圣人之言”,這種八股文是“假大空”的鼻祖。而現在,如果對作文中說假話的現象熟視無睹,那么,我們將來會重蹈封建八股文教育之覆轍。鄒靜之在《女兒的作業》一文中說,女兒的作業幾乎成了一些兒童八股文的翻版。我那曾經寫過“圓珠筆在紙上快樂地蹭癢”這樣句子的女兒,開始為作文編造她的故事,她非常熟悉表揚稿和思想匯報那類的文體。然而鄒靜之的女兒卻代表了如今寫作過程中的大部分小學生。
(二)缺乏積累
現代社會的發展,對生活的影響巨大。現代家庭更多地將時間花費在電子產品等娛樂事物中,而忽視了家長和孩子的交流,更不用說學生在家庭閱讀氛圍下,通過大量閱讀去積累寫作素材了。實際上,閱讀積累過程是學生提高其語言積累以及自身邏輯思維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時也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關鍵手段。在小學寫作教學過程中我們很多教師對于學生閱讀積累過程不夠重視,學生自身對于優秀的文章掌握較少,很多時候語言并不能夠達到應有的水平,產生這樣的問題就在于平時閱讀積累不足,這也是限制學生自身寫作水平的關鍵因素所在。很多學生認為在進行寫作時遇到很多坎坷,其寫作方向也并不明確,這一現狀產生的主要原因就是邏輯思維能力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在進行寫作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不斷增加,這也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能力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同時也是學生產生寫作困難的主要原因所在,希望我們廣大教師能夠在教學中予以充分的重視。
(三)沒有興趣
現階段的作文教學,很多學生在進行寫作練習過程中并不知道寫作究竟是在寫什么、應該從哪方面入手、寫作的目的究竟在于什么。學生與老師沒有良性互動,導致學生對于寫作文往往出于應付,“背”“湊”“編”;或者厭煩教師布置的老套題目和固定題材,這些“固定”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學生不能寫出自己希望寫的東西;沒有從老師那里獲得肯定,對待作文持無所謂的態度,部分學生對作文采取“破罐子破摔”的態度,對寫作文提不起興趣。
二、順應教學發展,創新作文教學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數的實例也證實只有對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才會在學生的內心形成內在的驅動力,讓他們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并在求知、探索、實踐中產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最后,將這些愉悅的情緒和體驗,轉化成他們的自信和能力。筆者的教學實踐,即是將動機和興趣作為學習的基礎,遵循聽、說、讀、寫的語言學習法則,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并最終解決作文難題。
(一)閱讀故事是最好原動力
孩子對于故事有天然的親和力和敏感性,無論是優秀的學生還是學習熱情不高的學生,都無法抵擋故事帶來的沖擊力。而語言學習的法則,必須遵循聽、說、讀、寫的自然規律,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借用故事的影響力,讓低年級學生聽故事和自主閱讀,培養閱讀的興趣,并最終借由大量閱讀達到夯實作文基礎的目的,是筆者認為的合理可行的方式。杜甫指出“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蘇霍姆林斯基同樣對故事閱讀推崇備至,他曾說過:在小學里,獨立閱讀在學生的智力發展、道德發展和審美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在《給教師的建議里》一書中不下百次談到了閱讀,他認為那種只會死讀教科書不會真正閱讀的人,是“不善于思維”的人。
低年級學生作為稚幼年齡階段的教學主體,對世界有旺盛的探索欲,不會滿足于課堂課文的簡單講解。現階段的教學方式,在課堂大量引入多媒體教學,提前制作精美的課件,豐富的背景資料介紹,延伸的關于課文或者作者的故事講述,使得課堂氣氛輕松而活躍。在此基礎上穿插進行文章結構、段落分析以及課后的延伸閱讀,將會避免教學走入“高耗低效”的怪圈。當然,語言訓練始終是語文教學的重點,有聲地朗讀,教師和學生相互提問和溝通,一起體會作者的感覺表現力,審視作者的心理傾向,理解作者的感情抒發,用自我的語言表達對文章的理解和感受。這種堅持以語言文字為載體,注重語句的鑒賞、情感體悟的教學形式,才能使語文課回歸語文的味道。大量的課外閱讀,多種有閱讀方式的訓練,用自我的語言進行復述和分享,讓學生具備廣闊的知識視野,讓學生能夠說話得體,詞匯豐富,行文暢達。正如呂叔湘先生說的一樣:“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的經驗,異口同聲說的是得益于課外閱讀。”
(二)觀察和記錄生活是最好的練習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文章必須從真實的生活中產生,有了充實的生活,才有好的文章。”目前的低年級作文教學,很多屬于“命題作文”,老師給定一個題目,讓學生圍繞這個題目去寫。這種應試作文的“生存性寫作”,受到學生潛意識的抗拒,局限著他們的思維,也就根本談不上體會快樂、放肆地抒發自己的情感。老師在教學中,通常會以一個較高的標準來要求學生,一旦有學生達不到或者寫得不夠好,老師就會適度批評,學生就會更恐慌或者“死豬不怕開水燙”,等著你修理他。這就造成了學生越來越不敢放開了去寫,不敢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不敢用創作的方式來寫作文,甚至那些優秀的學生也只會越來越按照范文、按照老師評講的固定套路來寫作,所以大部分學生寫出來的作文脫離生活實際,干巴巴的毫無情感可言。
法國著名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在其名著《烏合之眾》一書中談及教育有這樣一段論述:“英國人的工程師并不是學校學出來的,而是在車間里訓練出來的。這種辦法表明,每個人都能達到他的智力允許他達到的水平……教育的內容與實踐生活不斷脫節的趨勢卻令人著實難忍。”作文教學的現狀確實如此,閱讀增加學生的詞匯量,而對生活的觀察,采用細膩的筆觸和情感去記錄自己觀察到的生活,將能使學生最大可能地將閱讀的成果轉化成作文的素材積累,并最終將生活、情感和詞匯一起融合到作文中去。所以,最好的練筆方式,就是讓學生仔細觀察自己周圍的生活,把最有趣的部分融入自己的感受記錄下來。當大量閱讀和生活記錄的方式訓練到一定層次,將會產生奇妙的化學作用,詞匯和作文素材的積累慢慢就顯現出來了。學生就會發現,作文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而且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當然,這個前提條件,在于老師的作文教學不能以把學生培養成作家或者考試拿高分為目標。畢竟“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好文章不是一兩次就能寫出來的,而是要千錘百煉,歷經數次的修改、訂正,才能“磨”成的。因此,低年級的作文,重在要求學生觀察和記錄自己的生活,并且把自己閱讀到的詞匯使用進去,表達流暢,融入情感,就是好的作文。
(三)成就感造就最好的良性循環
小學階段處于學習興趣與學習習慣的培養階段,學生一般無法獨立自主地進行學習,需要家長和教師對學生加以引導。適當的表揚與鼓勵對低年級學生往往有激勵和增強自信心的作用,對于需要得到肯定的他們效果顯著,能夠幫助他們集中注意力,提高主動學習的興趣。有專業機構調查顯示,62.5%的小學生認為表揚與鼓勵會讓他們對自己更有信心,更能激勵他們努力成為更優秀的人,100%的小學生希望老師經常表揚他們并會因此而覺得非常開心,但只有12.5%的學生經常得到老師的表揚,有3.5%的學生幾乎沒有得到過老師的表揚。81.3%的小學生在面對老師做出的負面評價和提醒時,會認為老師不喜歡他們,有躲閃和畏怯的情緒,并在老師進一步有嚴厲表情和語氣時,會無所適從。由此可見,正面和積極的評價對小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的重要影響。
低年級作文的難點,也在于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能夠在自主閱讀和日常練筆的過程中,保持愉悅和積極主動的學習體驗。“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教師應盡量避免采用負面的評語來給學生的作品下論斷,盡可能發現學生作品中的閃光點并給予積極的回應。筆者通過實踐,發現超過95%的學生對老師的積極表揚印象深刻,并會在以后的寫作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運用老師明確贊揚的詞語或者行文結構、修辭手法等。基本上所有的學生,在3次以上受到優秀作文的點評并在全班范圍內交流后,作文水平會有一個明顯的提升,自信心增強,更愿意主動進行課外閱讀、寫日記等活動。
三、結語
作文是一種綜合性的語文實踐活動。我們在作文教學中,首先要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以興趣來引導學生,不過多地限制學生,不做多余的要求。重視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積極引導學生自主進行課外閱讀和生活記錄。重視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多做正面的作文評價,更多地重視那些具有真情實感的作文,關注學生內心的真實感受,讓他們書真情、寫真意。這樣,時間長了,我們的學生就會寫出情真意切的作品。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們要想使學生具有這樣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就必須要讓學生持續不斷地觀察生活、思考生活,是讓他們在生活中去思索,在思索中去生活,這樣,會提高學生的認識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學生的寫作水平也就會有一個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
[3]管建剛.我的作文教學革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編輯: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