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俊
【摘要】易位閱讀是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通過想象和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地點、時間換位思考的閱讀方法。這種閱讀方法的應用性非常廣泛,但在薄弱學校的語文具體教學中,其應用就會有所限制,具體的操作方式要視情況而定。筆者所在的學校性質為農民工隨遷子弟就讀學校,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易位閱讀”的應用就符合上述情況。本文就易位閱讀的具體實施,補充談談該法在薄弱學校運用操作時的一些想法。
【關鍵詞】易位閱讀;薄弱學校;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6年第7期中,胡建祥老師談到了一種閱讀方法——易位閱讀法,具體可表述為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通過想象和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地點、時間換位思考的閱讀方法。這種方法實際上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為《課標》)中提到的“個性化閱讀”是不謀而合的。
胡建祥老師在文中把“易位閱讀”分為三個不同類型,即人物易位、時間易位、地點易位。筆者認為在薄弱學校的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還應該加上一個前提,即觀念的易位,這種“觀念的易位”不僅僅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地位,更重要的是提倡老師在整個課堂學習過程中,能夠隨時關注到學生的學習基礎和獲得,杜絕老師的“不作為”行為。
就已提到的三種不同類型的易位而言,具體操作起來難度似乎不是很大,但預設和想象之間還有一定的差距。按照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外來信息刺激只有在與內在準備狀態(即“圖式”)相一致和被同化時,才會有反應。而本校這種“圖式”的對應,實踐下來基本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一、直接對應
只要教材中故事的主人公年齡和學生年齡相仿,人物易位方法的應用就特別適合,可以用直接對應的方法。但九年級教材中還有一篇看似類似的文章——《孤獨之旅》,主人公的年齡也和學生較為相近,一輪備課的時候筆者嘗試用直接對應的人物易位法進行課堂教學,情況非常不理想。課后反思,具體研讀時卻發現主人公的年齡雖然相近但生活經歷非常特殊,和學生現有的生活情況重合的概率很小,硬用人物易位也不是特別合適。一來曹文軒的作品有其文化的相關性,單單只從某一個人物的某一兩件事情入手,分析形象是非常片面的。二來本校的學生雖然物質條件不完善,但是對“孤獨”的自我體會意識還是不夠深刻,特別是這種“非物質”層面的孤獨,近在眼前的同學朋友使他們不能準確感受文中所描繪情感。(文本后半部分杜小康的“成長”反而好理解)所以在本篇的閱讀教學中,二輪備課重點引導學生關注文中環境的描寫及作用,以“環境”為切入口,讓學生感知人物心情的變化及成長的過程。
二、聯系對應
直接對應進行易位閱讀的例子在具體應用時所占的比例不大,因為閱讀時人物類型較多。在課堂教學中,還是要根據學生能夠接受的情況,引導他們聯系自己的生活進行易位閱讀。特別是地點的易位,若要直接應用的話,筆者覺得具有一定局限性,因為學生生活的地域相對固定,雖來自不同的地方,但其差別性不大。以筆者所在校為例,學生生源大多來自南京及周邊城市,而且本校學生課外閱讀量小,讓他們去聯想其他地域的氣候特點也沒有可操作性。人教版七年級教材中有一經典課文——《春》,因為經典故解讀甚多,不敢妄言。結合學生的學情,筆者在備課時認為,雖這幅圖景“不是他故鄉江浙一帶的那種溫暖潮濕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種壯闊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如畫家筆下那種如實臨摹的寫生畫”,但課堂上學生直言,和他家鄉的春天很相像。這促使筆者進一步思考,教學對象為班級中理解能力較弱的學生,教什么是他們最能夠接受的?是對文章寫作背景面面俱到的介紹,還是把重點放在文字賞析的本身?當天的作業筆者就直接讓學生書寫老家的雨。雖然從教學內容的完整性上來說,不講解作者創作的“理想世界”這一點顯得不完整,但在課堂上把時間花在學生并不能完全理解的內容上,筆者覺得是一種低效甚至無效。易位學生感到熟悉的地點,引導他們能夠聯系自身的生活經驗,學習賞析和寫作,這才是地點易位閱讀最有效的目的。
三、情境對應
情境教學法是課堂中運用得比較多的一類,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進入特定的情境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在易位閱讀時,如能將特有的情境呈現,讓學生通過與文中主人公易位的方式,對于理解能力不強的學生來說,其感知到的情感和內容會更加深刻。
葉瀾教授提出的“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理論,認為課堂應該是學生生活有意義的構成部分。筆者認為在薄弱學校的課堂上,只有師生共同有情感地參與,課堂才能充滿活力。無論是何種形式的易位閱讀,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學生進入作者的世界進行自我的再閱讀,其本身是一種創作的形式。而能夠結合不同對應方式的易位,則更能讓學生自由表達,打破模式,二次創作,抒發自我。這樣的課堂,于師于生都是一種真正而快速的自我成長方式!
參考文獻
[1]胡建祥.略談易位閱讀法[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6(7).
[2]焦秀麗.巧設學習活動 優化閱讀教學[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6(7).
[3]許文學.“角色易位式”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科技創新導報,2011(9).
[4]季鳳茂.易位思考:站在學生的立場教數學[J].數學教學通訊(初等教育),2014(4).
[5]王君.王君講經典名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6]皮亞杰.發生認識論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