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關于莊子的籍貫故里,是目前“莊學”界面臨的疑難問題,同時也是熱門話題。河南“商丘市梁園區說”、“民權縣說”,山東“曹縣說”、“東明縣說”,安徽“蒙城說”爭持不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本文對莊子的籍貫故里這一疑難問題作了詳細考辨,通過對大量方志及史地書籍有關記載的考證辨析,從而確認莊子籍里為戰國時宋之蒙邑,即今河南商丘市民權縣。
【關鍵詞】 莊子 籍貫 故里 考辨
莊子名周,是戰國中期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莊子》一書汪洋辟闔,儀態萬方,“不僅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秦漢以來的一部中國文學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響之下發展。”[1]同時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和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兩大支柱,幾乎支配和影響了整個學術思想史。不可否認,莊子確實是個特異而偉大的存在。
關于莊子的籍貫故里及生平事略,最早最權威的記載是司馬遷的《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其文曰:“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司馬遷并沒有明確指出莊子的國屬地望,或許在他看來,時人都十分清楚,無須贅言,沒想到正是在這一點上后世的意見產生了分歧,先后出現“宋蒙”、“魯蒙”、“楚蒙”等諸說。[2]從根本上說,莊子的籍貫故里問題就是有關“蒙”的國屬地望問題。弄清楚了這個問題,我們就不難從中找出答案。
一、蒙地在何處
《國語·楚語》云:“宋有蕭、蒙。”韋昭注曰:“蕭、蒙,宋公子鮑之邑。”也就是說,蒙地是宋公子鮑的封地。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宋城縣,元七鄉。本宋國蒙縣。以宋公及諸侯盟于蒙門而為縣名。”也可以看出蒙縣本在宋國境內。《中國歷史地圖集》戰國時宋國的版圖上睢陽北部也明確標有“蒙”。以上材料足可以證明,蒙屬戰國時宋地。
二、莊子確為宋國蒙人
之所以說莊子為宋國蒙人,歷代學者的觀點也可以佐證。繼司馬遷之后,劉向《別錄》稱莊子“宋之蒙人也”,班固《漢書·藝文志》在“《莊子》五十二篇”下注曰:“名周,宋人。”張衡《髑髏賦》謂莊子:“吾宋人也,姓莊名周。”高誘《淮南子·修務訓》注也說:“莊子名周,宋蒙縣人。”漢代這些著名學者眾口一辭,都認為莊子的國屬為宋,乃“宋之蒙人”。此說也被后世歷代絕大多數治莊者所接受,成為至今最通行的說法。[4]如唐代成玄英《莊子疏序》:“其人姓莊,名周,字子修,生宋國睢陽蒙縣。”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宋州·人物”條:“莊周,宋蒙人。”近代以來,我們的工具書也沿用了這種說法。如:《辭海》“莊子”條:“莊子,戰國時哲學家。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縣東北)人。”《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莊周條亦有相同的記載。
此外,地方志書中也有明文記載。如明嘉靖《歸德志》在《輿地志·遺跡》說:“小蒙城,州南二十五里,即莊周為漆園吏本邑,久廢。又州北四十五里有大蒙城,今丁家道口西北蒙襄塔其地也。”而且在卷七《人物志·隱逸》中收錄了莊子。萬歷《兗州府志》也說:“戰國莊周,字子休,宋人,生宋蒙縣。”清乾隆《歸德府志·地理略上》對“蒙澤”的注釋是:“《考城縣志》:在縣東三十里。《方輿勝覽》云,考城東有蒙澤,乃莊周故里也。”該志在《人物略一》也收錄了莊子。所以,莊子確為宋國蒙人無疑。
三、莊子故里在今民權縣青蓮寺村
摘錄幾條關于莊子故里的記載:
宋祝穆《方輿勝覽》:“考城東有蒙澤,乃莊周故里也。”
《明一統志》歸德府山川載:“蒙澤,在考城縣東三十里。僖公十六年,宋萬弒閔公于蒙澤。即此。或謂即莊周故里。”
清段長基《歷代疆域表》卷上:“今歸德府東北四十里即莊周故里。”
以上兩處文獻都提到了“考城”,參閱民國年間《考城縣志》,可以得知由于行政區劃的變更,考城于一九五六年劃入了民權縣的版圖,而原歸考城的莊周故里,在今民權縣東北三十公里的青蓮寺村(此村名以唐代青蓮寺而得名)。一九八四年蘭考縣志辦公室整理舊志,在《考城縣志》“莊周墓,在縣東”下加注說:“今歸民權縣。新編《商丘縣志》也說:“據考,莊周故里在今民權縣順河鄉青蓮寺村,原蒙縣順流地方。”此外《民權縣志》、《歸德府志》亦有相同記載。
之所以能肯定莊子故里在今民權縣青蓮寺村,還有更加充分的理由。首先民權縣青蓮寺村在古蒙地范圍之內,這是個不可忽略的大前提。南宋史學家羅泌《路史》:“蒙即考城,為莊子生處,莊周故里必有所據。”嚴格意義上說“蒙即考城”這句話似乎并不確切,但考城古屬蒙地是沒有問題的。《史記·老莊申韓列傳正義》:“《括地志》云:‘漆園故城在曹州冤句縣北十七里。此云莊周為漆園吏,即此。按:其城古屬蒙縣。”按語亦說得非常明白,考城確屬古蒙地。其次在古蒙地的這個區域內有關莊子故里歷史遺跡的,只有民權縣青蓮寺村。[5]在今民權縣順河鄉青蓮寺村的北街,被當地群眾稱作“莊子胡同”,原有一處古宅,世傳為莊子故居,故居南端為莊子講學堂,后遭遇水災所毀。胡同的東南隅,有一口水井,傳說是莊子生活汲水之處。雖然后來幾遭黃河水患,但經過數次整修,依然保存至今,周圍百姓稱之為“莊子井”。不遠處的唐莊村東有“莊子墓”,在六角涼亭之中。涼亭的兩側有泰國莊氏和日本及法國學者、民權縣政府、莊子協會立的石碑數座。現存墓冢高兩米,面積約二十平方米,墓前所立一鐫刻有“莊周之墓”四字的墓碑,為清乾隆五十四年所立。碑高約兩米,陽刻“莊周之墓”,陰刻重修莊周墓碑記題名。此碑至今保存完好,且字跡清晰。莊子墓葬雖然簡陋,但作為世代敬仰和世界聞名的文哲大師,他仍然以獨特的人格魅力吸引著海內外眾多游客前來拜謁憑吊。
綜上所述,莊子為宋國蒙人,莊子故里在今民權縣青蓮寺村。作為一個民權人,能夠運用自己學到的方志知識為自己的家鄉正名,我感到驕傲和激動。以后希望自己再接再厲,學好方志知識,也祝愿自己的家鄉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 郭沫若.《莊子與魯迅》[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
[2] 劉生良.《<莊子>文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 李正華.“蒙”地望之考辨[J].黃淮學刊(社會科學版),1992,(01).
[4] 李可亭.莊子故里考辨[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2,(01).
[5] 楊子建.莊子故里考辨[J].史海鉤沉,1995,(03).
作者簡介:陳春輝(1994—),女,河北大學文學院16級研究生,專業為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方向為中國文獻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