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珂
【摘 要】 隨著經濟的發展,全球數字化的發展趨勢日漸明顯,民俗文化卻臨近瀕危的邊緣。在珍視傳統文化的信息時代,如何對傳統民間民俗文化進行更好的保護與傳承成為當務之急。本文從數字化保護的角度,對薩滿面具進行介紹,對具有代表性的圖形圖像進行具體分析,總結它們的共性特征,體會具有北方民族獨特的審美情感,建立數字化保護平臺。并研究如何在信息時代下,結合新媒體技術對傳統的薩滿面具文化進行有效的數字化保護,對其保護手段、方法進行研究,總結數字化保護的意義及具體措施。
【關鍵詞】 非物質文化遺產 薩滿面具 數字化保護
薩滿面具概述
1、 薩滿面具造型特點
薩滿面具的大小,多在長為:15*-35cm,寬15-25cm,眉毛3-8cm,,口2-4cm,鼻子4-8cm之間,在風格類型上可分為幾部分,一部分面具的形狀大小與人臉相近,在眼睛、口、鼻處有的處于平面,有的眼部與嘴部呈凹陷狀,鼻部有突起,并分別開有小孔,面具整體左右部分呈對稱性,表情趨于平緩,邊緣處配有繩子便于佩戴,僅僅具有遮蓋面部的作用。這類面具有些具有黃金分割比例,臉的長寬比約為1.618,鼻部、唇部也都約為黃金數,面具符合三停五眼的規律,長寬比例協調。
薩滿面具其中的一部分風格較為夸張,表情較為怪異猙獰,眼睛及眼珠大多呈圓形 ,鼻子較大較寬,眉毛多為立眉,嘴部微張或全張,露出牙齒及舌頭,且面部一般有夸張的裝飾,眉毛或胡子處有較長的毛發。這些薩滿面具的大小、面部的眼、口、鼻大多沒有規律可循,眼睛的大小,鼻部的突起、頭部的裝飾皆因主觀因素所主導,五官的線條較為粗獷,輪廓較為分明,通過五官組合,面具的表情來表達情緒和性格。
另一部分則為熊鹿、鳥獸、各種神靈的薩滿面具。在面具五官外的其他部分,帶有動物的標志性元素,如頭部帶有鹿角,嘴部帶有獠牙,造型也較為夸張多變,通過各種造型能夠體會到先民的豐富想象力。薩滿面具隨著時間的發展,作用上也可分為兩類,一類為在神事活動中使用的薩滿集會法器,或成為拜祭的供奉面具。另一類則逐漸用于娛樂活動中,成為民俗娛樂工具。薩滿面具在不同時期,不同場合具有不盡相同的用途,最初僅有遮住佩戴者容貌,具有隱己屏障的功能,后來逐漸衍化成擁有象征意義,具著精神的力量,成為通靈媒介。
2、滿面具材質特點
薩滿面具因不同的民族文化,地域限制,所以傳承方式不盡相同。它的制作材料隨著時間發展,在不同的自然環境與不同的生產力水平條件下,不斷變化,在最初的原始社會中,材料基本取自于自然,包括獸皮、樹皮、木頭、魚皮、羽毛、布、樹葉等,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水平的逐漸提高,進而發展為鋼鐵、金屬、塑料等現代材料。不同的部落運用的材料也不相同,很多部落多傾向于就地取材。薩滿面具制作材料大多帶有當地的地方特點,例如諸多北方部落,因北方地區天氣較寒冷,樹木需要抗寒才能得以生存,如紅松、白松、白樺樹等,所以居住于東北地區的部落多采用當地特殊的樺樹皮、松木等材料制作面具。
薩滿面具數字化保護流程
對于薩滿面具的數字化保護可分為數據的采集、數據的存儲、數據的應用傳播幾個方面。
1、 數據的收集與處理
數據的收集與處理是薩滿面具數字化保護的基礎工作,對于薩滿面具的數據收集方式可采用三維掃描、全息數字攝影、3D建模、視頻采集、文本輸入等方式。例如珍貴留存的薩滿面具可采用全息攝影的方式,全息數字攝影區別于只能記錄光的反射信息的普通攝影,可以更加立體直觀地展現薩滿面具,立體影像可以記錄全息底片上的每一點,更利于留存與保護。全息攝影要求光源要具有相干性和穩定性,以及滿足試驗臺的防震、器材的固定、空間的安靜等要求,并且物光與參考光光程不超過2CM,光之間的夾角在45°左右,光強比在1∶1~1∶10之間,并盡可能使用高分辨率的全息底片,使用特定的方式進行沖洗。
數字處理是在已獲取信息的基礎上,對薩滿面具各方面的數據進行更深一步的加工與處理,將圖像、視頻、文本信息轉化為數字化數據。通過整理編輯、格式轉換統一、圖文后期處理等方式,對薩滿面具的尺寸、顏色、造型特點、圖像特征、藝術造型、派系等方面進行系統的逐一定量分析,進行學術性分類,對收集后的薩滿面具信息進行查驗,照片進行掃描,分辨率可使用600dpi,在輸出格式jpg、 png 、 tif、 bmp中選取需要的格式即可。
2、 信息的數字化校正與修復
在進行數字信息化收集的基礎上,進行校正與修復,利用計算機3D建模,虛擬現實技術和對視頻圖像的后期處理技術,再現薩滿面具的原貌、薩滿文化的原生環境、祭祀儀式流程等。通過各方面的資料和數據分析,與處理收集后的薩滿圖像進行比對,避免曝光過度和圖像失真等情況,還原薩滿面具的最初顏色,利用Ps 、ai等修圖軟件,運用色階、白平衡、色彩校正、去背等方式對圖像進行調整。對殘缺的面具可在電腦中進行1:1 大小,3D建模復原,恢復原貌后,利用一定的修復技術進行還原修復。對視頻信息可運用AE、PS等影像編輯處理軟件,進行后期剪輯和處理。
3、 信息存儲與信息資源庫的建立
在進行數字化收集與校正的基礎上,建立關于薩滿文化的二維數字化資源信息庫,建立海量數據處理的平臺,并明確統一信息存儲的標準與格式,實現資源共享。對薩滿面具資料可按不同方向進行分類,可分為文本、圖像、視頻類。也可按照其代表的標志性元素進行分類,形成二維圖形和面具的三維模型素材資料庫。以便需要者可根據所需,在對關鍵詞或關鍵圖像進行搜索的同時,對薩滿文化進行詳細了解,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亮麗的瑰寶,東北地區薩滿文化的傳承凝結了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豐富的歷史文化。運用新媒體技術進行薩滿文化數字化保護,將傳統的藝術文化通過數字化手段進行整合、存儲,利用網絡信息平臺進行傳播,使傳統文化與新媒體技術完美契合,不僅極大的保護了傳統文化,也為薩滿文化的傳承發展提供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