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杰婷
【摘 要】 信仰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它從不以真實的形態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它是一種精神的寄托。一個民族有了信仰,就會有動力創造輝煌;一個人有了信仰,就會驅散生活的陰霾,看到希望的曙光。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更應該去尋求科學的信仰,在科學實踐中去堅定信仰、實現信仰。大學生是未來人類社會發展的主力軍,能夠擁有正確的信仰對自身、對社會發展都很重要。因此,明確分析當今大學生的信仰問題,知曉其中的優劣關系,指導大學生如何樹立堅定正確的信仰,以及怎樣在大學校園里為其創造一個積極的信仰環境,已經成為迫在眉睫需要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 思政教育 大學生 信仰 問題
信仰與崇拜經常聯系在一起,但是與崇拜還有不同。信仰主要針對“觀念”,而崇拜主要針對某個“個體”。信仰是信真仰理。信真就是唯信宇宙萬物的真實真相本真,仰理就是仰望宇宙萬物的規律法則道理。而對于大學生來說,信仰就是一種精神寄托和生活動力,但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大學生受到社會上不良因素的影響逐漸增多。不能有效汲取優質信息,容易被不良因素影響成為當代大學生成長中所面臨的嚴峻問題,更為嚴重的是信仰的觀念也在無形中被淡化。
一、大學生信仰問題的現狀研究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擁有相對豐富的知識,但是他們人生閱歷顯然還很缺乏,因此對于社會中的大量信息不能做出正確的分析和判斷,很容易被不良因素所影響。在當前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精神生活面臨更多樣的壓力,出現了一系列認知問題、心理問題、行為問題和理想信念問題,大學生信仰也出現了拜金主義、物質享受主義、極端的個人主義等一些極端的、不健康的思想。所以研究大學生心理,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教育工作者們的重要任務。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讓學生們接受信息的形式更多地以來網絡社交媒體,現實卻是大學生接受的信息和自己正確處理信息的能力嚴重成反比,導致他們不能正確樹立信仰觀念。之所以說當代大學生是特殊群體,就在于他們有著善良的本質,還保持著一顆充滿希望和大愛的心,但處世態度和方式極容易受到影響,無法自主尋求人生信仰。教育工作者抓住大學生這一特點,厘清學生中存在的思想信仰問題,給出正確的提示和指導。
二、當代大學生信仰出現的問題
(一)當代大學生信仰容易受外界環境影響
當代大學生生活在信息冗雜的世界中。來自全國各地乃至全世界的信息,都在以強大的容量和超快的速度涌入學生的大腦中。這些信息中有大部分是來自于國外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而且都是在描述其好的一面,而我們還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經濟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因此,在這一階段遇到困難和阻力是在所難免的。然而可能正是這些問題的出現讓大學生們同網絡上這些發達國家所描述的好的方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當代大學生更加崇尚外國的生活理念和方式。譬如,“哈韓風”在國內大學生群體中一直比較風靡,讓很多年輕人將此視為追求目標,層出不窮的少男少女組合更是賺足了中國觀眾的眼球,于是紛紛有學生向往韓國、過分追求形象美、身材美等等。然而在崇尚韓國文化的同時,很多學生已經視中國的傳統教育文化于不顧,一再追求外在的美,忽視了內心的責任和素養。當然我們不否認其他國家的優秀文化和精神,只是作為大學生更應學會如何擺正價值觀,樹立科學的信仰。
(二)當代大學生的信仰逐漸趨于實用化、功利化
當今社會,隨著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人們對于物質、金錢的追求程度也在加大,對于大學生而言,面對世俗的誘惑難以自持。尤其當代大學校園趨于開放性,對學生學業、生活、思想等方面的束縛也松弛下來,大學校園漸漸呈現出松散、無序的局面,對于信仰的正確教育和引導可以說是少之又少。而我們在這里提到的科學信仰在我國被通常看做是馬克思主義信仰。在一份當代大學生關于馬克思主義信仰的調查問卷中有這樣兩個問題:你信仰馬克思主義嗎?你愿意加入中國共產黨嗎?80%以上的學生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這說明學生們能夠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信仰。但是當問到為什么要信仰馬克思主義,為什么想要加入中國共產黨時,大家的答案卻讓人擔憂,有幾乎一半的學生選擇加入共產黨是為了今后能達到一些工作的門檻,為了今后能有好的發展,學生的信仰出于功利化的表現。然而這樣的信仰趨勢已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道而馳,再不加以制止和引導大學生的信仰危機將更加嚴重。
(三)當代大學生信仰趨于多樣性、盲目性、短暫性
現今社會思想呈現多元并存狀態,要從眾多的思想潮流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對于未諳世事的大學生來說并不容易,所以在眾多的大學生中不能夠形成統一的信仰潮流,也就呈現出了多樣性、多變性的特點。隨著信息的快速變化,所謂的信仰在大學生心中停留的時間也在隨之變短,因此當代大學生信仰經常變化,呈現短暫性特征。
三、思政教育下解決當今大學生信仰問題的對策
(一)把思政教育目標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目標相結合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融入到思政教育中,符合當前我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全社會公眾價值觀樹立的趨勢。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高校必然要對思想教育方式和內容進行改變和創新,活躍課堂氛圍,提高思政教育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思政教育要結合新時期新特點,創新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日用,使課程對于大學生而言更具吸引力,才能提高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性。思想教育中融入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學生行為表現之后,能夠較好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符合當前社會主義發展實際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把思政教育方式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方式相結合
思政教育是高校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其目的在于讓廣大高校學生知曉熟悉馬克思主義,了解我國當前發展狀況,同時這門課程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教育陣地。為了解決當代大學生所存在的信仰問題,就要在思政教育課程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教學主線,使思政課程成為有機整體,便于大學生的知識學習,這個過程中,教學手段的豐富無疑會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吸引力。為了扭轉傳統思政教所存在的重理論、輕實際的問題,應當豐富思政教育過程中的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參與性和體驗性,在與教師的互動中加深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和了解。
(三)把思政教育的要素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素相結合
高校要為思政教育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提供全方位的教學支持。就大學生方面而言,高校要在學風、校風、教風等創建過程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使其成為校園文化的內在部分,才能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對學生形成潛移默化地影響,對大學生積極向上信仰的形成產生推動效果。就高校教師而言,不僅是對思政教師提出更高的教學要求,還要對其他學科教師以及行政工作人員提出更高要求,提高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程度、加深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并將其內化到日常行為之中,在課堂上、在校園中都對大學生產生示范引領作用;還要定期舉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專題培訓會、集體學習會等,為教師等人員提供更多地學習和提高渠道。
信仰,是精神的力量。面對當代大學生存在的信仰危機狀況,我們必須引起重視,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這樣的過程是長期的,任務也是艱巨的。想要讓正確科學的信仰占領大學校園,一定要社會、學校、家庭多方面合力完成,共同努力。當然這些外界因素是必要的,但是更加關鍵的還是大學生自身的認識和改變,當代大學生要從自身做起,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自覺摒棄享樂主義、金錢主義等不良價值觀。擁有高尚的信仰,不僅僅為自己的人生奠基,更能在社會中更好的實現自身價值。
【參考文獻】
[1] 劉麗娜.從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以陜西省的商洛學院為例[J].傳承,2014,08(28)28:59-60.
[2] 廖翠蘭,劉麗萍,丁國華.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信仰教育研究[J].職教論壇,2016,10(15):72-73.
[3] 干瑜璐.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及對策研究——以浙江某高校為例[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06(15):76-77.
[4] 郭萍,石光乾.甘肅省高校大學生信仰問題及其教育實現機制[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9(10):22-23.
[5] 于瑞紅,孟翯巍.關于大學生信仰問題的思考——基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學視角[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6,10(15):65-66.
[6] 李志珍.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與高校思政教育研究[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