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1;2.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西 南寧 530023
瑤醫藥是瑤族人民為保障健康和民族繁衍,在長期與疾病、蟲獸及惡劣的自然災害斗爭和生活實踐中經驗與智慧的結晶[1]。瑤族人民主要居住在我國南方山區,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及復雜的自然條件孕育了豐富多樣的動植物資源。據20世紀80年代初對廣西大瑤山自然資源的綜合考察報告顯示,其區系植物約有2335種,其中藥用植物1392種[2]。瑤醫藥是一個巨大的寶庫,擁有豐富的民族醫藥資源,在治療月經不調方面,地域特色及民族傳統特色鮮明。
1.1 資料收集 《中國瑤藥學》全書180萬余字,是目前最全面、最權威的系統整理了瑤醫用藥理論的書籍。瑤藥可用于治療內外婦兒雜等各科疾病,筆者主要收集用于治療月經不調的藥物。
1.2 資料管理 從《中國瑤藥學》全書中收集到147味藥物,按種類分為植物藥和動物藥,其中植物藥146種,動物藥1種;藥性分溫、熱、寒、涼、平性等五類,但收集到的藥物藥性主要是溫、寒、涼、平、四類,分別有45味、27味、27味、49味。藥味分為苦、甜、麻、錐、辣、澀、淡等八種,其中多數藥物間夾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藥性。有毒藥物6味,皆為小毒。用法分內服與外用,內服法又分浸酒內服、碾成粉沖服、水煎服、水煎酒調服、豬肉頓服、其他;外用法又分為水煎外洗、熏洗、沐浴、佩掛等。入藥部位分根、莖、葉、花、果實、種子、樹皮以及全株入藥八類,以全株用藥為主。
1.3 統計學方法 運用Excel建立數據庫,SPSS統計軟件對《中國瑤藥學》中收集到的用于治療月經不調的147味藥,按分類后進行頻次統計,并結合《中國瑤醫學》、《實用瑤醫學》中所記載的藥物頻數相關瑤醫藥理論,分析其用藥規律與特色。
2.1 藥物頻數 在所收集的147味瑤藥中,植物藥有146味,所占比例最高,為99.32%;動物藥有1味,占0.68%,見表1。

表1 147味瑤藥中各類藥物頻數統計
2.2 29味瑤族經典用藥 瑤藥種類豐富多樣,其中最常用的是“五虎”“九牛”“十八鉆”及“七十二風”等共104種,瑤族醫學尊稱為“老班瑤”,老班藥的分類有獨特的民族特點,蘊含瑤族醫學文化內涵。在收集到的147味瑤藥中有,治療月經不調的瑤族經典用藥有29味。見表2。

表2 29味瑤族經典用藥情況
2.3 藥性頻數 在收集到的147味瑤藥中,平性藥物所占的比例最高為33.33%,其次是溫性藥物30.61%,其中寒性藥物中包含11味微寒藥物,溫性藥物中包含6味微溫藥物。見表3。

表3 藥性頻數統計
2.4 藥味頻數 在所收集的147味瑤藥中,藥味繁多,以辛、苦的藥物為主,所占比例最高,為21.09%,其次是苦味,所占比例為13.61%,其余各類均占一定比例。見表4。

表4 藥味頻數統計
2.5 用藥部位 在所收集的147味瑤藥中能全株入藥的所占比例最高,為58.50%,其次是根和莖,所占比例分別為10.20%和7.48%,其余所占比例較少。見表5。

表5 用藥部位頻數統計
注:其它是指多部位用藥,如根、莖、葉,根、莖、花,根、葉等。
2.6 毒性 在收集到147味瑤藥中,絕大部分藥物為無毒,有毒藥物僅有6味,且為小毒,占4.08%,見表6。

表6 所收集的有毒瑤藥
2.7 功效作用 在收集到147味瑤藥中,56味具有清熱解毒作用,占38.10%;49味具有調經作用,占33.33%,44味具有散瘀或祛瘀作用29.93%,20味具有行氣或理氣作用,占13.61%;還有部分藥物具有涼血止血、補血等作用。見表7。

表7 所收集瑤藥的功效作用
注:調經有活血調經、升陽調經、理氣調經等。
2.8 在收集到147味瑤藥中,大部分藥物為鮮藥內服,內服分為水煎服、浸酒服或配瘦肉燉服。
月經不調,即瑤醫學中的“等孕身毋抵”(瑤名:nziaamh jaan mx zunv),婦女等孕身毋抵,皆因血虛、氣滯、血瘀、憂郁傷氣等所致[3],是婦女月經的周期、經期、經量、經色、經質上有異常改變,或伴隨月經周期出現的癥狀為特征的病證。瑤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在與疾病傷痛作斗爭以及抵御蟲蛇猛獸的侵襲實踐過程中,逐漸熟悉和掌握動植物的屬性和功能,積累經驗,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瑤醫藥理論。
在所收集到的瑤藥中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的比例最高,可見在瑤醫治療月經不調中,清熱解毒藥是其最常用的藥物,也是瑤醫用藥的一大特色,而這與其生存環境密切相關。瑤族生活在“五嶺以南,逶迤延展于嶺西,南瀕海濱”,地處亞熱帶,山林茂盛,氣候濕熱,動植物易腐敗產生瘴毒。周去非在《嶺外代答》[4]云:“蓋天氣郁蒸,陽多宣泄,冬不閉藏,草木水泉皆稟惡氣,人生其間,日受其毒,元氣不固發為瘴瘧”,嶺南多山,少風多雨,霧露難散,濕熱蒸郁,加之瑤民嗜酸食跗,酸性收斂固澀,易致濕熱毒邪留戀而發病。但《本草拾遺》[5]稱:“嶺南多毒物,亦多解物,豈天資乎?”解毒則是重要治則,毒邪祛則正安。月經不調的根本治則是調經,通過活血、涼血、升陽、理氣等治法以達到調經的目的,恢復正常月經,因此瑤醫在治療月經不調的疾病中,多數藥物具有調經作用。
《二十四史通俗演義》[6]中有“民有疾病,未知藥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嘗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書,以療民疾,而醫道立矣。”瑤醫亦如此,“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食瀛蚌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瑤族人民早期無意識的應用草藥外敷逐漸發展到受傷后有目的的尋找草藥治療,總結經驗,形成了自己的醫藥理論體系,在長期治療婦女月經不調過程中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用藥規律。
第一,鮮藥為主,多以全株入藥。根據整理結果可知,瑤族用藥,基本上采用當地盛產的草藥及動物藥,藥物以鮮用為主,部分經特殊炮制后使用,并且瑤醫用的植物藥,多以全株入藥,如《嶺南采藥錄》[7]序云:“百粵地瀕熱帶,草木蕃殖,中多可才以治病者,是生草藥亦醫者所不可輕視也”,瑤醫用藥符合其“簡、便、廉、驗”的用藥特點。第二,注重藥食同補,善用血肉有情之品。鮮藥藥力勢猛,常與動物的肉、骨頭、內臟或雞蛋配合,以緩和藥力,降低毒性,增強療效。而瑤醫有“虛可致百病”的說法,在應用解毒祛邪之藥,配以補益之品,可達到平衡盈虧的效果。第三,藥味繁多,以辛、苦為主。辛能行能散,偏走經絡,能搜收經絡中的風、寒、濕、痰、瘀等病邪,祛邪外出;苦寒祛濕,符合月經不調的治療原則。第四,平性藥物居多,溫、寒、涼性藥物均占一定比例。《醫學源流論》[8]記載:“人稟天地之氣而生,故其氣體隨地不同;東南地濕,當用清涼之品,然或有氣邪隨散,則易于之陽,有以辛溫為宜。”嶺南氣候潮濕悶熱,濕熱邪毒致病較常見,寒涼能祛濕熱、清熱降火、消炎滅菌;溫能祛風散寒,也能夠祛濕氣;平性藥物所占比例大,可能與瑤醫的盈虧理論相關。
綜上,瑤醫在治療月經不調的婦科疾病上極具特色規律,重視藥物鮮用,配以血肉有情之品,講究性、味,理論特色鮮明。由于瑤醫藥源于民間,缺乏系統的文字記載,筆者的整理結果可能有所欠缺,且較多特色用藥經驗尚未挖掘,有待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