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華
?
世界男子雙杠“D”分動作的結構與發展趨勢研究
張建華
山西大學體育學院,山西 太原,030006。
運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錄像分析法和數理統計法等研究方法,對第47屆世界體操錦標賽雙杠決賽8名運動員“D”分動作的結構、類型選擇與發展趨勢進行對比分析。研究表明:D組和E組動作是運動員“D”分動作的主體,單個“D”分動作呈現繼續加難的趨勢,整體“D”分動作難度分布呈倒“U”形曲線;“D”分動作的難度決定最后比賽名次的作用增強,且與最后比賽名次高度相關(P<0.01);“D”分動作趨于集中,主要為希里類、掛臂前擺沿縱軸轉體類、單周空翻類、蒂佩爾特類和后上類5種類型,“空翻兩周成掛臂”類動作發展受限;“前團兩周轉體180?下”仍是主導,“后屈兩周下”將被淘汰,下法呈現出繼續加難的趨勢。
雙杠;“D”分動作;結構;發展趨勢
第47屆世界體操錦標賽(以下簡稱世錦賽)于2017年10月2日—8日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本屆世錦賽是東京奧運周期的第一次世界大賽,我國19歲小將鄒敬園在比賽中憑借完美的表現,出色的發揮,力克里約奧運會雙杠項目冠軍維尼亞耶夫強勢奪冠。這是自1983年樓云之后我國運動員在世錦賽雙杠項目獲得的第14枚金牌,標志著我國雙杠繼里約滑鐵盧之后重回世界第一?!癉”分動作是運動員成套動作的核心組成部分,其結構是運動員成套動作編排的核心要素。2017年是新規則實施的第一年,通過對第47屆世錦賽雙杠決賽8名運動員“D”分動作結構進行深入分析,旨在了解各國選手對新規則的適應情況,把握雙杠項目“D”分動作的結構與發展趨勢,為優化我國運動員成套動作編排,延續我國在雙杠項目上的競爭優勢提供理論參考。
以2017年第47屆世錦賽雙杠決賽8名運動員的“D”分動作為研究對象,以2016年里約奧運會雙杠決賽8名運動員的“D”分動作為參考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根據研究需要,查閱了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20余篇,對男子雙杠動作的發展過程與趨勢有了較為系統的認識。
1.2.2 專家訪談法 針對研究的目的和內容,對山西大學和北京體育大學的體操專家及部分省市的體操教練員進行了訪談。
1.2.3 錄像分析法 對2017年第47屆世錦賽雙杠決賽的錄像進行分析,提取了本研究所需的數據與資料。
1.2.4 數理統計法 對2017年第47屆世錦賽雙杠決賽的相關數據進行了統計學處理。
“D”分動作是指一套動作中難度最大的9個動作,加上下法。所謂結構,是指各個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1]。“D”分動作的結構包括難度結構和組別結構,是一套雙杠動作編排的核心要素。
2.1.1 “D”分動作難度結構分析 從世界體操發展歷史來看,成套動作的難度價值始終是評價運動員競技水平的有力效標[2]。難度結構是成套動作難度價值的直接體現。由圖1可知,雙杠決賽80個“D”分動作的難度結構為:“2G6F29E34D8C1A”。其中,D組和E組分別占比42.50%和36.25%,是運動員“D”分動作的主流難度。綜合來看,“D”分動作難度結構分布呈倒“U”形曲線。2016年里約奧運會雙杠決賽,單個“D”分動作最高難度為F組,總體難度結構中有8個F組。而在本屆世錦賽上,單個“D”分動作最高難度為G組,總體難度結構中有2個G組和6個F組,單個動作難度有了較大提升。隨著現代高科技不斷滲入運動訓練過程和運動員競技水平的不斷提高,雙杠技術會繼續向高難方向發展。

圖1 第47屆世錦賽雙杠決賽80個“D”分動作難度結構圖
2.1.2 “D”分動作組別結構分析 2017版國際體操評分規則規定,雙杠動作由4個組別組成,即在兩杠上支撐或經支撐完成的擺動動作(Ⅰ);從掛臂支撐開始的動作(Ⅱ);在一杠或兩杠上懸垂大擺及短半徑回環動作(Ⅲ);下法(Ⅳ)[3]。如果滿足了前三個組別要求(在所計算的10個“D”分動作之內),運動員將獲得1.5的組別分。另外,下法如果是D組或D組以上難度的動作,運動員將獲得0.5的下法加法,如果是C組動作將獲得0.3分的加分,以A組和B組難度結束的動作沒有下法加法[3]。從表1可以看出,運動員都可以獲得2.0分的組別分。通過對“D”分動作在不同組別結構的分布數量進行統計(表1),發現第Ⅰ組別和第Ⅲ組別是“D”分動作選擇的重點,占比73.8%。其次是第Ⅱ組別。排在最后的是第Ⅳ組別,由于下法只有一個動作,數量沒有變化,比例固定為10%。從宏觀角度來看,“D”分動作在四個組別結構的分布比近似為3.5:1.5:4:1。從微觀角度來看,俄國選手貝良甫斯基分布的最為均勻,四個組別的分布分別是3、3、3、1;中國的鄒敬園、林超攀和德國的馬塞爾在4個組別的分布總體呈現出2、2、5、1的分布特征;烏克蘭的維尼亞耶夫、古巴的拉杜特、瑞士的巴比洛和土耳其的阿瑞坎在4個組別的分布總體呈現出4、1、4、1的分布特征?!癉”分動作組別分布特征的差異,反映了運動員技術風格的多樣性。

表1 雙杠“D”分動作不同組別結構分布數量統計表

圖2 第47屆世錦賽雙杠決賽“D”分動作不同組別結構分布數量統計表
“D”分包括“D”分動作難度結構分和組別結構分。對參加雙杠決賽的8名運動員的“D”分相對排名與最后名次之間進行斯皮爾曼等級相關分析發現(表2),本屆世錦賽“D”分相對排名與最后名次高度相關(P<0.01)?!癉”分相對排名與最后名次之間的相關系數由里約奧運會的-0.036上升到了本屆世錦賽的0.878;這說明本屆世錦賽“D”分在決定最后名次的作用上相比里約奧運會有所提升。但是,最后名次是由“D”分和“E”分共同決定的,二者必須協同發展,不可偏廢。我國選手鄒敬園之所以能夠獲得冠軍就是因為兼顧了難度與完成質量。因此,運動員要想在世界大賽雙杠項目上獲得獎牌,必須和諧發展難度和完成質量,在D分與E分上形成雙高優勢。

表2 里約奧運會和第47屆世錦賽雙杠決賽D分相對排名與比賽名次相關系數
注:**表示在0.01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
“D”分動作是一套動作的核心組成部分,把握“D”分動作的發展趨勢對提高運動員的競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2.3.1 支撐擺動類動作的選擇與發展趨勢 雙杠作為傳統的支撐類項目,支撐擺動類動作至今依舊是“D”分動作選擇的主要對象。表3顯示,D組的“希里”、E組的“馬庫茲”和C組的“支撐前擺轉體180?成倒立”使用人次較多,主要是因為這些動作難度價值較高,大部分都在D組及D組以上難度,其次是由于這類動作完成后成倒立姿勢,便于直接連接其他“D”分動作,從而使成套動作更具流暢性。新周期評分規則加大了對兩周掛臂類動作的扣分尺度,這是導致“支撐前擺后團兩周成掛臂”的使用頻率從里約奧運會的3人次減少為本屆世錦賽1人次的主要原因,說明運動員已經看到了新規則評分導向的變化,并在“D”分動作選擇上做出了應對??梢灶A計,隨著新規則評分導向變化和E組裁判執法水平提高[4],“支撐前擺后團兩周成掛臂”在本周期不會得到實質的發展,甚至還會減少。所以,單周空翻類和支撐前擺繞縱軸轉體類的“D”分動作在新周期將會成為運動員選擇的重點。運動員深入理解規則,吃透規則,看到新規則評分取向發生的重要轉變,并通過改善動作編排和提高動作完成質量吻合雙杠項目發展的新趨勢,是運動員在新周期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前提。

表3 支撐擺動類“D”分動作選擇一覽
2.3.2 掛臂支撐開始類動作的選擇與發展趨勢 從運動生物力學角度來看,從掛臂支撐開始的動作旋轉半徑較小,完成此類動作的難度較大,所以,這個組別含有轉體類動作的難度價值極高,大都為E組及以上難度。統計發現(表4),“掛臂后擺上屈體前空翻成支撐”有6人次使用,幾乎成為了運動員的標配動作,該動作即規避了兩周空翻因展體不足而導致扣分的因素,同時又不失觀賞性,所以為多數運動員所青睞。“掛臂前擺上后團兩周成掛臂”僅有2人次使用,與里約奧運會相比減少1人次,主要是因為其空翻高度受限,新規則下扣分因素較多??梢灶A計“掛臂后擺上屈體前空翻成支撐”和“掛臂前擺上轉體180°或360°成倒立”在新周期將會是運動員“D”分動作選擇的重點類型。

表4 掛臂支撐開始類“D”分動作選擇一覽
注:德國選手馬塞爾B組難度以上動作只有9個,為了達到10個“D”分動作,根據A組動作完成先后順序選擇了“掛臂前擺上成背撐”
2.3.3 懸垂大擺和短半徑回環類動作的選擇與發展趨勢 從雙杠項目的發展角度看,第Ⅲ組別動作在技術發展上有很大的創新空間和優勢:(1)懸垂大擺類動作的運動半徑較大,有足夠的動力讓運動員去完成更加有難度價值的創新動作,可以預計,隨著運動訓練的科學化水平不斷提高,此類動作將會是運動員挑戰自我和發展難度的新空間;(2)“后上或后上加縱軸轉體”類的動作是以手倒立為結束姿勢,有利于實現難度動作連接的直接化和編排的最優化[5]。從表5可以看出,“后上轉體180?成倒立”、“后上成倒立”、“蒂佩爾特”、“前擺分腿后切直體杠水平抓杠”幾乎成為了決賽運動員的必備“D”分動作。綜合來看,“蒂佩爾特”類和“后上或后上轉體”類的“D”分動作在新周期將會繼續受到運動員的青睞,并有可能創新出難度價值更高的動作。

表5 懸垂大擺和短半徑回環類“D”分動作選擇一覽
2.3.4 下法動作的選擇與發展趨勢 下法動作代表一套動作的結束。據表6可知,與里約奧運會相比,“前團兩周轉體180度下”依然是多數運動員的首選動作,主要是因為其難度價值高且技術較為成熟?!昂笄鼉芍芟隆庇衫锛s奧運會的2人次減少為本屆世錦賽的1人次。與里約奧運會下法動作最高難度F組相比,本屆世錦賽下法動作最高難度為G組,下法難度有所提升,但由于其高難度性和高風險性,G組難度下法仍然不會被廣大運動員普遍使用。綜合來看,新周期,“前團兩周轉體180?下”仍是主導,“后屈兩周下”將被淘汰,下法呈現出繼續加難的趨勢。

表6 下法動作選擇一覽表
(1)在“D”分動作難度結構中,D組和E組是運動員“D”分動作主體,單個“D”分動作呈現繼續加難的趨勢,整個“D”分動作難度分布呈倒“U”形曲線。
(2)運動員成套動作都能滿足組別要求;從宏觀角度來看,80個“D”分動作在4個組別結構的分布比近似3.5:1.5:4:1,從微觀角度來看,個人“D”分動作在4個組別結構的分布呈現出“3、3、3、1”、“2、2、5、1”和“4、1、4、1”三種分布特征。
(3)“D”分動作的難度決定最后比賽名次的作用增強,且與最后比賽名次高度相關(P<0.01)。
(4)“D”分動作趨于集中,主要為希里類、掛臂前擺沿縱軸轉體類、單周空翻類、蒂佩爾特類和后上類5種類型;“空翻兩周成掛臂”類動作發展受限,面臨逐漸減少的趨勢。
(5)新周期,“前團兩周轉體180?下”仍是主導,“后屈兩周下”將被淘汰,下法呈現出繼續加難的趨勢。
[1] 彭洪濤,胡紅梅,黃 健.雙杠整套動作的內容、結構及發展[J].體育學刊,2002,9(01):107~110.
[2] 何 俊.里約奧運會中國體操隊失利分析及備戰東京奧運會對策[J].體育科學,2017,37(04):87~96.
[3] 國際體操聯合會.2017-202年男子競技體操評分規則(2017年版)[S].2017.
[4] 王素娥,張紅星,孟憲林.倫敦奧運周期世界男子雙杠比賽發展趨勢的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1,31(01):60~66.
[5] 趙元吉,常德慶.第43屆世界體操錦標賽男子雙杠成套動作編排特征研究[J].2012,48(06):41~47.
A Study on the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Score D Movements in World Male Parallel Bars
ZHANG Jianhua
Shanxi University Physical Culture Institute, Taiyuan Shanxi, 030006, China.
To study the structure and type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score D movement of 8 gymnasts'routine in parallel bars final of the 47th World Gymnastics Championship,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s, video analysis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re used. Research shows that : D group and E group movements are the main choice in the structure of score D, and the single score D movement appears to be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the distribution of all score D movements is an inverse “U” curve chart; score D in determining the final ranking has increased, and has a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final ranking(P < 0.01); score D movements mainly include Healy, Swinging along the longitudinal axis from upper arm position, single Salto, Giant Swing, Tippelt and Basket,but "Double salto " category has a limit; F group "Double salto forward twist 180 degree" is still dominant, and D group"Double salto backward pike" will be eliminated and the dismount has a trend of difficulty increasing.
Parallel bars; Score D movement; Structure; Development trend
1007―6891(2018)04―0055―03
10.13932/j.cnki.sctykx.2018.04.14
G832.4
A
2018-03-10
2018-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