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婷
摘 要:近年來,部分大學生在擇業就業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現象,焦慮、從眾、攀比、嫉妒、自卑膽怯、依賴等心理問題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的求職就業。因此,大學生積極學習和掌握一些應對就業心理問題的策略,擺正就業心態、提升就業素質、掌握心理調適方法,對個人順利地擇業就業將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心理障礙;調適方法
隨著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和就業壓力的與日俱增,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出現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現象和傾向,給求職造成了不小的障礙,甚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正常生活。
一、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心理問題
(一)焦慮心理
焦慮是一種常見的神經官能癥,是由緊張、焦急、憂慮、擔心和恐懼等感受交織而成的一種復雜的情緒反應。大學畢業生身背巨大的就業壓力極易產生焦慮情緒,他們或擔心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或擔心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或擔心自己后悔今天的選擇。還有些同學出現了考試焦慮、面試焦慮的情況,越是面對自己心儀的單位和職業,越是心驚膽戰、畏首畏尾、喪失信心。適度的焦慮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可以促使我們充分地調動身體各臟器的技能,適度提高大腦的反應速度和警覺性,提升工作學習的效率和增強我們行動的動力和執行力。但過度的焦慮或是長時期的焦慮情緒得不到及時化解,就會成為心理障礙,嚴重的會直接影響大學生的擇業就業。
(二)從眾心理
所謂從眾,指個人的觀念與行為由于群體的引導或壓力,而向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有些大學缺乏獨立的見解和主張,沒有明確的職業發展目標和對自己的準確判斷,受有些社會觀念和周圍人的影響,不考慮自己的個性特點、興趣特長,盲目從眾,選擇行業和就業地點時一窩蜂地涌向大城市、發達地區,熱門行業,不愿去經濟相對落后、但或許更具有發展潛力的地方,更適合自己的崗位。一味地從眾要么是影響自己順利的就業,造成更大的壓力,要么是走上工作崗位之后才發現當初“隨大流”的選擇未必真的適合自己。
(三)攀比與嫉妒心理
攀比在心理學上被界定為中性略偏陰性的心理特征,即個體發現自身與參照個體發生偏差時產生負面情緒的心理過程。嫉妒是一種極想排除或破壞別人優越地位的心理傾向,是含有憎恨成分的激烈感情。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常常會不自覺地與那些成績、才能、家庭背景等跟自己相似的同學進行比較,當發現自己不如別人時心里會產生極端不平衡,進而可能會產生對他人所取得成績的否定、蔑視和嫉妒情緒以及對自己的一種強烈不滿和自責的情感體驗,嚴重地可能會危害到他人的利益,從而使自己也受到良心和道德的譴責。
(四)自卑膽怯心理
自卑是一種由于過多的自我否定而導致的自慚形穢的主觀情緒體驗。有些大學生特別是一些自認為學校和專業優勢都不突出的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容易低估自己的就業實力,面對一些招聘單位,妄自菲薄,錯失競爭機會。有些大學生個性比較怯懦膽小,在面試時容易緊張局促,語無倫次,無法完全展示自身的實力,錯失就業機會。求職失敗后,很多大學生不能正視失敗,無法正確審視和分析自己的優缺點,一味強化“我不行”的心理暗示,甚至可能陷入苦悶、失望、悔恨、憤怒等多種復雜的情緒體驗之中。
(五)依賴心理
有些大學生從小被父母嬌生慣養,生活中大事小事都由父母包辦,日益養成了貪圖安逸,不愿承擔責任的依賴性格,缺乏獨立意識和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就業機會面前疑慮重重,不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找到合適的就業單位,而是寄希望于家庭、學校和社會,表現出很強的就業依賴性。這種依賴心理不僅使一些大學生喪失了自我的獨立性甚至由于屈從而引起了內心的矛盾和痛苦,更使他們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始終處于被動地位。
二、大學生應對就業心理問題的策略
(一)擺正就業心態
面對當前的宏觀經濟環境,大學生要正確認識就業形勢,擺正位置,以健康積極的心態參與到人才市場的競爭中去。第一,樹立正確的苦樂觀,時刻做好吃苦的準備。大學畢業生不要一味兒地往大城市扎堆,不要癡人說夢地以為真的存在那種高職位、高薪酬、離家近、休假多、福利好的工作,要俯下身子,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地實踐中不斷磨練和提升自己。不要把別人的成功都當成幸運,只看到別人取得的成績,看不到別人為此而付出的汗水和努力。不嫉妒攀比別人,只關注自身進步與否。第二,培養獨立性,提升擔當力。擇業就業是人生的大事,每個人都有權利和責任為自己負責。有些大學生要及時地認識到自己對家族和父母的依賴性,改變以往遇事退縮,習慣讓別人幫忙做決定和解決問題的行為模式。勇敢拒絕和沖破父母、家族對自己的控制與過度保護。培養自己的獨立意識和能力,勇于擔當。第三,認清自我,建立信心。要仔細評估、審視自己的優缺點、個性、興趣,選擇適合的行業和職業,明確職業發展目標,不盲目從眾、一味跟風,在更適合自己的位置上施展才華,發展潛力,不妄自菲薄、低估自己的就業實力,以一種自信的態度應對求職過程。
(二)提升就業素質
就業市場上的競爭,比的是能力和素質。第一,大學生在大學階段,要努力加強個人道德修養。個人品德是決定人的綜合素質的核心要素。一個人能否成功地融入用人單位,取得不俗的成績,成為合格的社會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人的道德修養。第二,要學好專業知識,培養學習能力。過硬的專業知識是勝任工作的前提,優良的學習能力是提升工作能力的保證。一個人的自信很大程度上也來源于自身的專業知識和學習能力。第三,要著重培養實踐技能。實踐技能是專業知識向工作能力轉化的載體。大學生在校期間既要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又要培養動手能力,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提升實踐技能,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提升自己的就業素養。
(三)掌握心理調適方法
心理調適是指畢業生運用心理學的方法,改變或擴大原有的認知結構,以適應新的情況或歷程的過程。大學生可以通過咨詢心理咨詢師或運用心理調節的方法進行自我調適。此外,還可以接受就業心理課程的培訓,學習各種心理調適方法,擺脫自卑、焦慮等心理障礙。
第一,積極暗示法。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很多時候到底我們面對的是積極的一面還是消極的一面,純粹取決于我們看待這個事情的角度。當面臨自卑或不自信狀態時,我們可以不停地對自己說,“我很優秀,我很有能力,我可以的。”當面臨緊張焦慮情緒時,可以對自己說,“沒什么好緊張的,很快就結束了,沒什么大不了的。這樣積極的心理暗示有利于一個人自身正向力量的激發和釋放,幫助我們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成績。
第二,轉移注意法。這是指當某種不良情緒不易控制,嚴重影響自己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時,將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轉移到其它活動中去,如參加一些輕松愉快的自己感興趣的活動,郊游遠足、運動、逛街,學習一些新知識、新技能等,以使自己不再一味沉浸在不良的情緒之中,從而達到自我調節的目的。
第三,放松訓練法。放松訓練是指使有機體從緊張狀態松弛下來的一種練習過程。放松訓練的直接目的是使肌肉放松,最終目的是使整個機體活動水平降低,達到心理上的松弛,從而使機體保持內環境平衡與穩定。可以利用深呼吸、靜坐、伸懶腰、聽音樂、按摩、催眠等方法方法讓自己體驗輕松的感覺。此方法見效快,可以在專家的指導下嘗試進行練習。
第四,合理我宣泄法。當感到焦慮、郁悶等不良情緒時,可以找同學、朋友、家人等把消極情緒傾訴出來,以便得到別人的同情、開導和安慰。另外高聲歌唱,也是緩解緊張、焦慮情緒的有效手段。還有,哭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從醫學角度講,短時間內的痛哭是釋放不良情緒的最好方法,是心理保健的有效措施。現實生活中宣泄的方法很多,人與人因個體差異和所處環境、條件各異,采用宣泄的方式也不同,從小小的一聲嘆氣,到大聲痛哭、疾呼、怒吼以及打球、散步、聊天等都可以起到宣泄作用。
參考文獻:
[1]陸希.高校大學生就業心理壓力的調適[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3年8月.
[2]彭海霞.大學生就業心理資本現狀調查與思考[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2).
[3]楊志堅,王潤孝.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問題及調適[J].中國高等教育,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