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貴松
摘 要: 宋元是繪畫文學化的高峰,以往研究尚需在以下三大問題上深入——(1)斷代研究、人像類型與文體分布很不平衡,宋元前后、畫像、詩詞多而宋元、刻像、雕像、塑像和文賦少;(2)歷代人物圖像整理分布很不平衡,因數量適中,宋元文學家圖像可先行;(3)以浙江省圖書館“中國歷代人物圖像數據庫”中宋代1156人、元代178人為基礎,結合浙江大學與哈佛大學共建的“學術地圖發布平臺”,對宋元尤其是文人圖像進行全景式立體化研究。
關鍵詞: 宋代 元代 文學家 圖像 典籍
圖像文主要是以人物畫像、刻像、雕像和塑像作品和相關活動為題材而創作的散文作品,包含文、賦、贊、頌、序、記、跋和款識等,屬廣義題畫文學范疇。雖然自先秦尤其是漢代就有人以壁畫或畫像創作文學作品,特別是作為一代文學的“漢賦”與一代圖像的“漢畫像石”,因其特定時代征象,堪稱漢代文圖關系的聚焦[1]。但就文人圖像研究而言,還未受到學界足夠關注。
一、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20世紀中國文學整理出版最重大成果之一是《全宋文》360冊,但是宋代文學研究起步落后于唐代文學和宋史研究。在宋代文學研究中,盡管有程千帆、郭豫衡、王水照、曾棗莊等學者鼎力引領,宋文研究相比詞、詩,成果還是太少(1979-2000年僅有70多位作者100余篇),張海鷗《宋文研究的世紀回顧與展望》(文學評論2002年第3期)便是總結性論文。新世紀以來,情形大有改觀,僅博士學位論文就有江枰《明代蘇文研究史稿》(復旦大學2005)、倪海權《陸游文研究》(哈爾濱師范大學2012)、梅華《宋代文集序跋研究》(西北大學2014)、陳小青《全宋文》編年考訂(武漢大學2015)等。最新大數據研究顯示,《全宋文》作者人數按現籍貫排名12強依次為開封、福州、洛陽、鄞縣、杭州、蘇州、眉山、莆田、永嘉、湖州、建安、華陽、常州,行政省屬排名則為浙江、福建、江西、河南、四川、江蘇、安徽、山東、河北、山西、陜西、湖南[2]。
元文是古文在宋末衰敝之后的一次振興,研究則更晚于宋文,漆緒邦《元文概論》(《北京社會科學》1993年第1期)、楊匡和《元代詩序研究》(廣西師范大學2014博士學位論文)、邱江寧《近十年元代詩文研究述要》(《江蘇社會科學》2015第5期)較為重要,《全元文》60冊則是元代文學研究的基石[2]。從對大數據的分析來看,《全元文》的作者主要分布在元中書省所轄的腹里地區和故宋都城臨安(杭州)的周邊省縣,前者主要集中在山東、河北、山西和河南,后者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西、安徽和江蘇[3]。
近20年來,宋元文學研究在視野的拓展、方法的探索、材料的挖掘方面顯著,其前沿有四:文章學、南宋及元文、詩詞研究突破和交叉專題[4]。
上古神話、畫像石磚、明清插圖和文學圖像學是圖志研究重心,孔子、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等著名文學家是宋前研究重點。
宋元是繪畫文學化的高峰[5],楊義《中國古典文學圖志》可謂“預流”。袁曉微“圖像學視野下中國古代人物畫的文學史意義研究”,張玉勤“中國古代‘語-圖互文傳統研究”(2011),趙憲章“文學圖像論”(2012),徐習文《宋代墓葬圖像的文化與審美研究》(2013),喬光輝“明清小說戲曲的插圖批評研究”(2015)、許結《辭賦與圖像關系研究》(2016),趙瑞《宋代題跋文體研究》(2017),黃鳴《遼金元文學地理地圖集》(2017)等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立項課題可見趨勢。
以往研究尚需在以下三大問題上深入——
(1)斷代研究、人像類型與文體分布很不平衡,宋元前后、畫像、詩詞多而宋元、刻像、雕像、塑像和文賦少。無論宋元文學,還是題畫文學,這些表現都是相同的。
(2)歷代人物圖像整理分布很不平衡,名人多而作家少。成果集中在帝王將相、學者圣賢、雅士后妃和少數著名作家,缺少大量文學家。因數量適中,宋元文學家圖像可先行。
(3)圖像文學研究時空分布很不平衡,偶有編年無系地。一是有“時”無“地”。即有些人物圖像作品有編年信息,而無空間地理信息,這樣呈現出的歷史顯然是不完整的。二是無“時”無“地”。對于已有編年研究的圖像文作品,進行系統的研究,以增補其地理空間信息;面對大量沒有編年信息的圖文作品,還需同時盡量進行編年和系地研究。
(二)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課題為“作家—圖像—傳播—接受”四維研究[6],是以浙江省圖書館“中國歷代人物圖像數據庫”中宋代1156人、元代178人為基礎,對宋元尤其是文學家畫像作品進行全景式立體化研究。
1.學術價值
首先,宋元時中國文化的高峰時期,本課題為中國古典文學圖志和中國文學編年史提供更廣泛的圖像文獻。雖然對每一首題畫文學作品進行編年系地是不可能的,但盡可能地研究,則是必須完成的任務。其次,宋元圖像文景觀將有效改變人們對宋元文學的認知方式。再次,可進一步拓展宋元文學研究的多維視野。課題是大數據時代學術界宋元圖像文學整理研究文獻的信息集成,貢獻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走向立體化發展的新階段。
2.應用價值
將宋元圖像文學與文學編年研究成果進行數字化集成,并與學術地圖結合,建成多功能的信息平臺之后,靜態資料就變成了活態信息,由單一的瀏覽閱讀功能變為多角度的查詢檢索、統計生成、可視化呈現等多種功能。
3.傳承價值
文化強國戰略,使得當前成為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與傳播的重要機遇期。2017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古籍整理巨著《全宋文》、《全元文》再版時,若能收入更多的人物圖像,可為宋元文藝景觀走向社會大眾和世界傳播助力。
二、研究目標、研究內容與擬突破的重點和難點、創新之處
(一)研究目標
“圖像”的意義并不僅僅限于“輔助”文字,也不僅僅局限于被用作“圖說歷史”的插圖。本項目是“作家-圖像-傳播-接受”四維研究,以“中國歷代人物圖像數據庫”宋元代1334人為基礎,對宋元圖像尤其是文人畫像,進行全景式立體化研究。項目的研究目標是:(1)重建宋元圖像文學研究新格局,由以時間為軸心轉向時空結合為軸心研究模式;(2)拓展中國古代題跋文學新方向,開辟基礎研究編年與系地研究的學科增長點。(3)編制信息時代宋元圖像文學地理數據庫,提升研究成果的使用功能和應用價值。
(二)研究內容
1.將有關宋元人物的圖像與題記進行分類整理。以《中國歷代人物圖像集》、《中國歷代名人畫像譜》、《中國歷代人物像傳》、《宋畫全集》、《元畫全集》等美術新成果為依據,輯出宋元人物圖像(含創作者信息),并整理其題記文獻,為宋元文整理與研究增添新材料。
2.再以《全宋文》、《全元文》為文本基礎,鉤沉宋元人物圖像記錄,增補宋元人物圖像的文本線索和還原圖像創作、傳播與接受的歷史空間。
3.整合上述靜態分散的宋元圖文史料,進行編年和系地研究:人物基本信息(人物、親族、師友、門人、同年、同僚)、活動編年(時間地點、科第職官、活動內容、創作緣起、交游)和圖文作品系地,進一步改變多關注文本而忽略空間的研究與傳播方式。
(三)擬突破的重點和難點
嘗試解決宋元圖像文研究的空間缺位(是指以往研究多只注意按朝代或個體序列而忽略空間地理的定位)、時間缺失(盡量利用數字媒體技術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人物圖像文的時代系年問題)、作家缺席(讓所有能考定系年的人物圖像作品進入宋元文學編年史)三大關鍵問題。
難點是:宋、元人物圖像文中需要編年系地的,任務艱巨,是一難。雖有歷代人物圖像成果,但具體有多少人物圖像作品,尚未見底,是二難。
因古籍整理新成果,使突破成為可能。2018年3月19日,由浙江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與哈佛大學地理分析中心共建的“學術地圖發布平臺”(amap.zju.edu.cn)正式上線運行。在該平臺上,可以通過圖形、空間地理、時間軸、關系圖等形式反映數據及其間的內在聯系,至今已發布了不少自建的系列學術地圖。其中就有《全宋文》、《全元文》作家分布地圖。
(四)可能的創新之處
傅斯年在《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說“凡一種學問能擴張他研究的材料便進步”[7],宋元繪畫文學關聯性強,文人士大夫的圖像資源文學成就很高。就斷代文學研究看,宋元圖像文學研究可能成為其中最活躍、最見成果的領域之一。宋元圖像文專題交叉深研尚屬空白,對宋元人物圖文進行提要式編年和系地,在時間維度上增加豐富的空間維度。“宋元文人圖像時空分布數據庫”,將使宋元文學研究科學運用已有的高新科學技術平臺,使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具有一種連接傳統、當下和未來的學術眼光和學術含量[8]。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基礎資料
(一)研究思路
總體研究思路是“三個并重”:人物與圖像并重,編年與系地并重,傳播與接受并重。
1.人物與圖像并重
已有文學史研究人物作品文本多,對于圖像副文本的優勢,注意相對少。本課題則把圖像文本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2.編年與系地并重
編年,是為了從文學史學的視角,觀察圖像文在時間向度上歷時性演變;而系地則從文學地理學的視角觀察圖像文在空間向度上共時性分布。
3.傳播與接受并重
圖像可將人物的胸襟情懷可視化,前人的圖文創作是文學史專題研究的重要內容:浙江圖書館“中國歷代人物圖像數據庫”浙江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與哈佛大學地理分析中心共建的“學術地圖發布平臺”。
(二)研究方法
1.文本呈現與圖像證史相結合
圖像文獻是無聲的語言,提供歷史降臨現代的效果。將宋元文學的文本呈現與圖像副文本結合,做到既有理論的深度,又有直觀的辨識度。
2.數據統計與質性分析相結合
宋元文人圖像傳播數據統計與質性分析相結合,揭示文圖互動發展的影響機制。既避免了數據的單調和枯燥,又增加了研究成果的理論深度。
3.宏觀歸納與個案演繹相結合
既有宋元數百文人圖像的宏觀展示,又有“蘇門六學士”“元曲四大家”等群體影像。具有“點”的深度、“線”的長度和“面”的廣度。
(三)基礎資料
1.典籍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辭書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曾棗莊、吳洪澤主編《宋代辭賦全編》,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李修生主編《全元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2004年;浙江大學中國古代書畫研究中心編《宋畫全集》,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2010年;元畫全集編委會《元畫全集》,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中國歷史博物館保管部編《中國歷代名人畫像譜》,海峽文藝出版社2003年;華人德主編《中國歷代人物圖像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郭磬、廖東《中國歷代人物像傳》/《續編》,齊魯書社2002年/2014年。
2.著述
楊義《中國古典文學圖志》(宋元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曾棗莊、吳洪澤《宋代文學編年史》,鳳凰出版社2010;楊鐮《元代文學編年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于德山《中國圖像敘事傳播》,山東文藝出版社2008年;〔英〕伯克著、楊豫譯《圖像證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衣若芬《藝林探微:繪畫·古物·文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趙憲章、顧華明主編《文學與圖像》(第五卷),鳳凰教育出版社2017年。
3.辭書
張撝之、沈起煒、劉德重主編《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曾棗莊主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宋代卷),中華書局2004年;鄧紹基、楊鐮主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遼金元卷),中華書局2006年。
4.大數據庫
浙江省圖書館“中國歷代人物圖像數據庫”(http://diglweb.zjlib);浙江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與哈佛大學地理分析中心共建的“學術地圖發布平臺”(amap.zju.edu.cn)。
此外,重要的研究論文還有衣若芬《題畫文學研究概述》(《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00年第1期)、華人德《中國歷代人物圖像概述》(《大學圖書館學報》2004年第5/6期)、羅昌繁《新見宋人碑志輯考匯評——〈全宋文〉補目五十七篇》,《文獻》2016年第1期;張明強《〈全宋文〉佚文十六篇輯補》,《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8年第1期等。
宋元文人圖像整理項目要強化成果的轉化意識,拓展成果轉化渠道,充分發揮社會效益,為高校人才培養服務,向社會文化產品轉化,為文化傳承與協同創新,為中華傳統文明走向世界傳播服務。
參考文獻:
[1]許結.漢代文學與圖像關系敘論[J].社會科學,2017(2):160-172.
[2]徐永明,唐云芝.《全宋文》作者地理分布圖[Z].大數據與學術地圖,2017-06-30.
[3]查洪德.《全元文》:新世紀元代文學研究的重要基石[J].中國典籍與文化,2007(2):109-11.
[4]徐永明,黃鵬程.《全元文》作者地理分布及其原因分析[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141-147.
[5]王水照.宋代文學研究的前沿問題[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55.
[6]鄭午昌.中國畫學全史[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
[7]王兆鵬.中國古代文學傳播方式研究的思考[J].文學遺產,2006(2):14-16.
[8]傅斯年.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A].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C].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28,10.
[9]楊慶存.國家觀念與世界視野——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現狀、問題與走向[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14-16.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文化創意協同創新中心資助項目“中國古典文學的藝術傳播”(XYN1518);2015年常州工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創新團隊培養對象資助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