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敏
摘 要: 微信、微博等一系列以“微”為代表的微時代的到來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了重大影響。本文在簡述“微時代”特點的基礎上, 探討“微時代”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面臨的挑戰及“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性建議與對策。
關鍵詞: 微時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創新措施
一、“微時代”的內涵與特征
“微時代”是網絡時代出現的一種新的媒體形態,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手機、筆記本電腦等載體,向用戶傳遞、輸送各種不同類型的媒體形態,比如生活中常見的數字新聞、數字廣播、數字雜志、QQ、微信、微博等。
“微時代”是一種信息文化,它建立在網絡前提下,沒有區域性,是全球信息發展的必然趨勢。每個人都是這個時代的中心,它是以計算機及手機等為介質,以數字化為基本方式,在網絡上進行傳播的一種網絡文化,為人類提供了一種新的活動方式、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
(一)媒介主體的平等性與大眾化。
與傳統報紙、廣播、電視等媒介相比,網絡更具有平等性。每個以微信、微博等方式參與網絡的人,既能接受信息,又能傳播信息、制造信息,既相互溝通,又相互感染,媒介主體正慢慢呈現出平等性的特點。
與以物質資源為核心的現實空間不同的是,微時代中的核心資源是以網絡為載體的信息和知識。它可以被任何人使用,隨著人們在不同領域越來越多地使用這些信息,它們的價值會越來越高。而且信息在使用途中還可以產生新的信息內容,即信息具有再生性。
(二)網絡信息的高效性與碎片化。
“微時代”下依托網絡信息技術把各種形式的信息,如文字、聲音、圖片、影視等轉變成數字信息,存在于虛擬的空間并傳播,這種數字化的方式相比較傳統方式更具有高效性。同時,在這個信息化的世界,人們處于信息海洋之中,無數信息碎片遍布網絡的每一個角落。在這個信息海洋中,每個人都在傳遞和搜尋各種信息,這種碎片化的信息便成了網絡最獨特的風景。
(三)網絡交流的互動性和開放性。
在“微時代”背景下,信息的傳播出現了新的變化,不僅擺脫了原本自上而下的單向簡單傳播,更變成了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人們以多對多的方式進行的溝通模式,其核心就是互動。網絡使我們可以在全世界進行交流,它能夠超越時空,將不同國家、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各地人通過微媒介聯系起來,突破國家的界限,把整個世界真正變成一個地球村。網絡交流賦予人們思維更大的開放性。
二、“微時代”的發展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一)“微時代”的發展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
1.“微時代”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加豐富。
“微時代”借助于微媒介,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除了直接向學生傳授知識和經驗以外,還可以讓學生學會自己獲取想要的信息,并準確地分析和處理。同時,學生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方式向老師咨詢和一起交流。在這種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貼近當代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這種改變使得之前傳統封閉的授課模式變得充滿分享性,同時它的內容越來越生動,更容易被大學生接受,教育方式也有了一定的創新,從這個角度而言,它帶來的意義是相當長遠的。
2.“微時代”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加新穎。
“微時代”所具有的開放性、多方交流和自由選擇的特點,為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準備了較為包容和相對和諧的教育環境。改變了以往的教育模式,利用微工具研究解決新的問題,如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會更加朝氣蓬勃而富有活力。
3.“微時代”促進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能力的發展。
微時代,大學生自主選擇接受信息的可能性大大增強,不僅能獲取以前很多不知道的東西,并且知道得越來越快,在很大程度上激起大學生獲取知識的踴躍性和革新意識,網絡的無限空間可以讓他們方便快捷地使用自己手中的工具尋求更大的發展。微媒介的交互性和開放性使得大學生的思維更加開闊,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將處于世界各地的人聯系在一起,他們可以更加包容,學會從更多角度判斷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突破原來思維的單一性和狹隘性,他們將培養出更多的超前思維和創新思維。
(二)“微時代”的發展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
1.“微時代”對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造成了一定的沖擊。
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靠理論的單向灌輸和群體效應。在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接收的外界信息越多,越容易自我意識膨脹。因此,傳統的單向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改進。
2.“微時代”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帶來了復雜的變化。
網絡的先進性和開放性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不同國家之間的限制,一些大學生不能完全對傳播的各種各樣信息進行有效的識別,容易被各種偽裝所迷惑,從而受到不良影響,這就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了壓力。
3.“微時代”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挑戰。
一方面,“微時代”下,一些大學生對信息缺乏深入理性的處理和思考。信息傳播形式以碎片化為主,這些信息淺顯易懂,但在過于追求簡潔的情況下,破壞了信息的本意。這就要求教育者不僅在課堂上進行理論知識的灌輸,跟得上時代的腳步,方法上也要將思想政治教育和現代教育技術相結合,實現教育工作者的年輕化和專業化,使當前教育者得到進一步提升。
三、創新“微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一)高校應建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微信平臺,并投入精力加強管理。
高校要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公眾微博、微信平臺的內容,將校園思想政治工作系統化,讓它更具有關聯性和目的性,努力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媒介平臺成為具有較強互動功能的、集思想交流、提升素質、提供服務、宣傳于一體的大學生微媒介平臺,在展示當代大學生個性風采的同時,引導大學生的思想方向。
(二)確立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觀念。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新觀念。前國家社科司司長顧海良認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最重要的是“教育觀念的創新”。如今,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成了時代的趨勢,微時代的發展擴大了影響范圍,因此大學生要掌握新媒體和新技術,適應微時代傳播的手段和特點;將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相結合,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滿足個人需要的同時注重引導大學生實現其社會價值;培養主體的辯證觀,在看待微時代的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時候,要認識到無論是現實世界還是虛擬世界,都是辯證統一的,主體都是自身,要在正確認識兩個世界各自的特點和價值的同時,將其統一于自身,不能將其割裂看待,堅持現實主體和虛擬主體在交往中的辯證統一。
(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條件。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條件就是提升大學生的知識和行為素養,包括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強烈的創新意識等。從思維方式上看,微時代的發展使大學生能更加獨立地思考、發現和歸納,但同時會削弱人的想象和抽象思維能力,使人更多地“看”而不是“想”,創新主體條件不僅要加強對大學生和教師了解、認識和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還要加強教師和學生逆向思維等創新性思維能力。從創新意識上看,創新是一個艱難的、復雜的實踐過程,每一次成功的創新都是無數次創新思維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對于大學生而言,創新不僅需要自我反思與思考,更重要的是有突破自我枷鎖的勇氣,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大學生主體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大膽探索精神,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四)重視輿論引導與監督。
微信朋友圈和微博是一個非常方便快捷的信息發布與交流渠道,信息交叉傳播,不僅速度快而且影響力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積極關注,及時發現不良信息的苗頭,做好引導工作,以積極平等的態度進行正面教育,及時遏制校園微圈情緒化、感性化、極端化產生的源頭,讓大學生用正確的態度和方法面對微圈中的各種信息。
“微時代”是現代文明發展的產物,是高科技不斷進步的結果。微時代的發展給大學生帶來了全新的文化景象,使用現代新興微媒介,結合現代科學技術,思想政治教育以更加新穎和生動的方式展現在人們面前。我們應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代的密切聯系,在完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同時以年輕的姿態和更貼近生活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如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隨著時代的發展具備更強大的效能。
參考文獻:
[1]武小清.“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啟示[J].中共銀川市委黨校學報,2012(02).
[2]劉小麗.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3(06).
[3]陳群.淺析“微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06).
[4]習近平.把我國從網絡大國建設成為網絡強國[J].信息安全與通信保密,2014(03).
[5]盧霖,曹洪雯,鄭欽.網絡環境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06).
[6]周波.“微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7(05).
基金:咸陽師范學院教改項目;“微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模式創新研究(2014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