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蓉霞 徐繼承
摘 要: 當今世界教育領域高度重視核心素養培養,就中學歷史而言,應順應時代發展,以學生歷史核心素養培養為重點,從教師、課程等方面著手,注重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素養的培養,使其對學生的成長發展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關鍵詞: 中學教育 歷史核心素養 培養方法
為順應國際社會發展趨向,滿足人才培養需要,當今世界教育領域注重推進以學生核心素養為重點的教育改革。“核心素養”這一概念是隨著社會信息化高速發展應運而生的。我國正在強力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所以人才核心素養的培養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2014年4月,我國教育部頒布《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明確要求“研究制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準”。我們開始高度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并對不同學科的核心素養提出不同的要求。
一、中學歷史核心素養的內涵
隨著中學課程改革的深入,我國教育部對中學歷史課程標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注重歷史課程核心素養,將改革的核心任務定為大力發展學生歷史核心素養。在歷史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在理解核心素養的基礎上,針對歷史這門課程的特征,可以認識到,歷史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認識和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形成的較為穩定的、必需的、具有該學科特性的重要能力,其可以體現出歷史學習的知識、能力和情感價值觀等。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時空觀念素養、史料實證素養、歷史理解素養、歷史解釋素養和歷史價值觀素養。歷史核心素養培養需要讓學生深度融入課堂,使其在學習中處于主體地位。我們首先應當對其內涵有較為深入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落實到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工作中。
(一)時空觀念素養
時空觀念是指對具體歷史對象與特定時間、空間之間聯系進行觀察分析的一種觀念,通過歷史紀年、歷史順序、時間軸、歷史大事年表、歷史地圖等形式展現出來。歷史的發生是以時間和空間為基礎的,這是同其他學科相比最特殊的一點。學生只有認識了歷史事件所處的時空,才能更好地將各事件聯系起來。時空觀念素養要求學生做到:一是了解基本的時間、空間表達方式并理解其意義,在敘述一些事件時能夠運用合適的表達方式、學會劃分歷史階段并可以識讀歷史地圖、記憶一定的歷史大事年表,理解時空對認識歷史與現實的重要意義;二是梳理各個時間段的歷史事件,充分把握其發生的地區和時間,并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表達方式對長時段的歷史事件進行概括敘述,正確看待歷史的變化;三是理解特定時空下歷史事件產生和發展的意義,對其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做出合理的解釋。以此引導學生學會在特定的背景中認識歷史。
歷史核心素養中最基本的素養便是時空觀念素養,它是認識歷史的基礎,將時間與空間結合,歷史事件前后聯系起來,從而形成對歷史的正確認識。
(二)史料實證素養
研究歷史必須依據一定的史料,史料實證是指閱讀辨析史料,并通過可信度高的史料還原歷史的方法,通過對史料進行分類、辨析、整理、運用、論證等方式加以呈現。學生應當學會分析史料得出結論,并且能夠透過一定的史料加以論證。史料實證素養就要求學生做到:一是了解歷史材料的各種類型及其來源,在回答歷史問題時,能夠從多種渠道獲取與該問題相關的史料并從所獲得的材料中提取相關信息;二是自主查找和收集材料,判斷其準確性,認識到不同類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價值,并將其運用到實際中解決問題;三是在對歷史與現實問題進行論述的過程中,能夠運用材料檢驗自己提出的觀點,并進行推理論證;四是能夠比較、分析不同來源、不同觀點的史料,在獨立思考的過程中,合理地解讀史料、利用史料。
學習歷史必須具備史料實證素養,其對進一步研究歷史,進行歷史理解和解釋至關重要。
(三)歷史理解素養
歷史理解是指在理解事件意義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情感取向和理解認識,引導學生從當時人的角度看待歷史,深入研究歷史發生發展的過程、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及對我們處理現實問題的啟示等。歷史理解素養就要求學生做到:一是能夠理解歷史課本及課堂上所提及事件的含義,并總結其內容、意義;二是在對史料的解讀過程中,能夠充分想象、感悟實際情況,從當事人的角度認識具體的歷史事實,并進行合理理解;三是能夠理解真實歷史與材料敘述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自己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要對其意義有較為深刻的理解,并將這種理解運用于處理歷史與現實問題;四是認識到歷史演進的規律。由此讓學生形成客觀處理問題的態度。
歷史理解素養是學習歷史的重中之重,在此基礎上學生才能形成歷史解釋素養和歷史價值觀素養。
(四)歷史解釋素養
歷史解釋是指在解讀史料和理解歷史的基礎上,客觀分析和判斷歷史事物的能力。通過解讀史料、梳理線索、探求因果、分析發展、說明影響等形式體現出來。要求學生一方面能夠客觀地表述歷史,另一方面能正確分析歷史問題,使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歷史解釋素養要求學生做到:一是通過分析、綜合、比較等方法認識歷史,能夠選擇和運用相關材料和歷史表達方式,對歷史做出自己的解釋;二是陳述歷史發展的過程和聯系,全面客觀地詮釋歷史,將事件敘述與歷史解釋相結合,從歷史的角度解釋現實問題;三是能夠史論結合,準確評判各類歷史觀點。由此培養學生敘述歷史和形成歷史認識的能力。
歷史解釋可以對歷史知識、能力及方法的把握程度進行檢測,學生具備了該素養就可以用自己的觀點闡釋歷史。
(五)歷史價值觀素養
歷史價值觀是指在判斷和追尋歷史的過程中形成的價值取向。它是學習和認識歷史應該具備的人文情懷,其中包含:優秀傳統文化、民族精神、價值觀念、全球觀念、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健全的人格等。歷史給予學生全面了解世界的機會,使其學會用開闊的視野客觀地看待歷史,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歷史價值觀素養要求學生做到:一是了解歷史上的優秀文化成果,表現出對中國與世界各國優秀歷史文化的認可和感悟,明白學習歷史的積極意義,體會價值觀念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二是分析歷史上的各種人和事,從中學習利于自身成長的經驗,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在進行人生規劃時,將學習經驗與個人的全面發展聯系起來;三是認識到歷史的特點,學會反思歷史,全面地分析歷史與社會現實問題。
歷史價值觀素養是在認識歷史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思想、情感、態度等,其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具有深遠影響。通過歷史學習,能夠形成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健全人格,增強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
在理解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之后,究竟怎樣才能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實踐能力和歷史核心素養呢?這一問題需要我們落到實處,應當在歷史教學的各個環節重視核心素養的內涵、重視學生的學習感悟,進而不斷總結、歸納方法。
二、中學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
歷史教育是培養中學歷史核心素養的主要路徑。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課程教學,這就要求我們從教師及課程兩方面著手。
(一)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
歷史教師的責任是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實踐能力,未來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面對當前教育領域的改革潮流,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把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作為重點。教師要在不停豐富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拓展能力,積累歷史教學經驗,并在工作中形成極具特色的教學風格,使歷史教學更加生動有趣,課堂充滿活力。教師只有提升專業技能,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融入歷史,對其成長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教師在課堂上應該適當減少課本知識的講解,增加材料的閱讀,提供相關的史料。以此不斷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進一步凸顯和發揮歷史學科“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特點。在減少教師講解的同時,還要增加學生的訓練,為其提供各類習題,督促學生再學習,有助于他們在實踐中培養歷史理解和歷史解釋素養。教師還要在授課過程中提供一定的方法,不斷開發學生的思維,可適當運用開放性問題加以訓練,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素養。在課堂中要增加學生互動的機會,以便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鼓勵學生創新,為其樹立信心,不斷培養其歷史價值觀素養。五大核心素養相互交織,融會貫通,這就對歷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需要深刻體會歷史核心素養的要求,從五大核心素養入手,積極正確地引導學生,使其不僅掌握基礎的歷史知識,而且學會運用恰當的方式,客觀地看待歷史。同時也要認真反省教學,怎樣更好地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落實到課堂中,在學生學到一定知識的同時,還要通過多種多樣的課堂活動和課后反思,將知識轉化為技能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在歷史教學的點滴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利用優質的課程資源
隨著時代發展,社會資源越來越豐富,應用于歷史教育的資源越來越多。中學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可以從開發利用豐富優質的課程資源入手。
歷史課程資源種類多樣,不僅包括基本的教材,還包括大量的歷史文物、古代遺跡、各類相關的影視資料等。我們應當對其充分、合理地利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教師在授課時要積極開發和利用極具差異的課程資源,讓學生有特別的歷史體驗和感悟,這都有助于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形成。依據當前的歷史教學形勢,大部分同學還處于被動接受的階段,更接受老師講學生聽的課堂模式,自主學習能力相對較差,這就更要求教師運用刺激性較強的課程資源,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與此同時,我們國家高度重視歷史的傳承作用,通過慶祝傳統節日、保留歷史性建筑物、播放《百家講壇》、《世界歷史》等節目,將歷史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而且提高全民的史學素養。
三、結語
核心素養理念運用于中學歷史教學,不僅使得學生提高了歷史學習興趣,還有助于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在中學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過程中,不僅要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目的,而且要注重學科能力的提高。更應強調的是,歷史教學應該積極引導學生一方面牢固掌握歷史知識,另一方面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和感悟,將歷史知識融入社會實踐中,不斷提升歷史核心素養。老師引導學生提高運用歷史知識指導現實生活的能力,幫助學生生成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同時具有放眼世界的胸懷。學生在步入社會后,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形成的核心素養將使其受益終身。
參考文獻:
[1]陳超.歷史核心素養的構成與培養[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1).
[2]邱俊香.從2016年全國高考文綜卷歷史試題看歷史核心素養的考查[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11).
[3]吳偉.歷史學科能力與歷史素養[J].歷史教學:中學版,2012(11).
[4]閆利云,王愛平.學生歷史素養培育的目標、內容與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8(2).
[5]黃牧航.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與歷史教師的專業發展[J].歷史教學,2016(11).
本文受山西省研究生教改項目《研究生學案式教學模式的創立與中學教育對接的問題研究》(晉教研函[2014]4)與山西師范大學教學優質課程《當代國際關系與中國外交》(2016YZKC-04)的共同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