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傳蓮
摘 要: 《一個小時的故事》是美國女作家凱特·肖邦的著名短篇小說,被公認為女性主義的經典作品。小說主要描寫了馬拉德夫人這一女性形象在聽到丈夫死亡后經歷的一系列心理變化和沖突,最終丈夫卻活著出現她的面前,而她突然死亡了。由于長期受到男權制社會意識形態的壓制,馬拉德夫人的潛意識/本我無法得到適當的發展,丈夫突然死亡的消息讓她完全爆發內心深處強烈的渴望——獲得身體和精神上的自由。但是強大的父權制力量把這一切美好徹底打壓回去,馬拉德夫人以死亡祭奠屬于她的自由。
關鍵詞: 馬拉德夫人 精神分析女性主義 父權制 死亡
凱特·肖邦(Kate Chopin)生活在19世紀后半葉的美國,正值女性主義第一次浪潮,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特別是女性對自我身份和地位的認識。女性開始向代表權威的男權制意識形態發起挑戰,追求與男性平等的地位。正如弗吉尼亞·伍爾夫在《一間自己的房間》里面第一章提出的:“一個女人如果要想寫小說一定要有錢,還要有一間自己的屋子。”[1]2長期以來,由于沒有經濟地位導致婦女在社會和家庭中的主要角色是洗衣做飯、生育孩子、服侍丈夫并忠誠于丈夫。婦女遭受到男權社會的漠視和壓制。凱特·肖邦在《一個小時的故事》中大膽詳細地描寫了馬拉德夫人在聽到丈夫死亡消息后本我的發展和見到丈夫活著回來后的突然死亡。作品大膽描述了馬拉德夫人這位婦女渴望獲得身體上和精神上的自由,不想再屈從于丈夫的束縛,想過上屬于自己的生活,只為自己而活著。但是她最終沒能實現這一渴望,還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精神分析女性主義也叫心理分析主義,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起源于70年代興起的女性主義心理學。女性主義心理學認為,主流心理學根植于西方主流文化——父權制文化,在父權制文化的影響下,西方主流心理學遵循實證主義的研究傳統,忽視文化價值因素,將女性經驗無形化、邊緣化及病態化,反映了心理學研究中男性中心主義的偏見[2]74。精神分析女性主義批判地借鑒了弗洛伊德和拉康的心理分析理論,從女性身體的真實經驗考察文學作品中女性無意識的表現,探索女性欲望受壓抑的處境。
《一個小時的故事》中女主人馬拉德夫人在得知丈夫不幸遇難后內心深處的強大潛意識完全涌出來,失去了控制。想要獲得女性身份自由卻被代表父權制的丈夫、朋友和醫生們集體打壓回去,最終只能以死亡獲得精神上的自由。從女性主義批評和心理學結合的角度出發,分析馬拉德夫人戲劇性的死亡的原因。
一、馬拉德夫人的生存現狀
蘇珊·布朗米特(Susan Brownmiller)指出:“女性氣質的內涵依賴于一整套已經得以確立的傳統——從衣著打扮的樣式到行為舉止的法則。毋庸置疑,它從心理上控制著女人們對自己性別認定。”[3]235女性長期以來處于男性價值觀念的導向甚或說統治下,一切都應該以取悅男性為主。女性主義批評的主要觀點認為西方文明是以男性為中心的,是由處于主導地位的男性控制的,婦女處于從屬的地位。馬拉德夫人很年輕,白皙的臉上顯示著一種壓抑和力量,但一切都只能在聽到丈夫死亡后并且一個人在房間的時候才敢顯現出來。在眾人面前,她顯得心臟脆弱,需要得到別人的溫柔對待。正如波伏娃認為的那樣,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作為女性的馬拉德夫人遭受著來自父權制社會在精神上和肉體上的壓迫和制約,內心深處的本我被強大的社會道德規范的超我壓制著,使得她失去自由,沒有正常的自我。在大家眼里,她不是一個正常的女性,可能無法承受丈夫死亡的不幸事實。但是,在房間獨處的她卻把潛意識表現得淋漓盡致。首先,聽到丈夫死亡的噩耗時,她必須像其他女性一樣表現出十分悲傷,這是她在當時社會道德規范下必須做出的表現。否則,她就不是男權制下標準的賢妻良母型。然而當她獨自一人回到房間時,內心深處被壓抑已久的本我完全釋放出來。剛開始,她對那種正在向她靠近的東西感到恐懼,意識不到具體是什么。慢慢地,她內心開始騷動不安,那種感覺向她步步緊逼,漸漸控制了她。她試圖用自我意識才能把它打壓回去,但是脆弱無力的自我沒能成功。一直以來都生活在父權制的社會道德規范下,她的潛意識被徹底地控制著,在這一刻那股力量突然迸發,像脫韁的野馬狂奔。她已經無法顧及身為女性的她在當時環境下應該做什么和不應該做什么,什么是正當和不正當。本我,原始的自己,生存所需的欲望、本能和沖動,遵循著快樂原則行事,它把她的自我意識徹底壓制住,肆無忌憚地發展著。最終,馬拉德夫人發出“自由”這個詞語,這是她的本我,她渴望獲得身體上和靈魂上的自由。她并不是很愛她的丈夫,渴望未來歲月里不為他人而活只為自己而活。由此可見,她在身體上和靈魂上都受到丈夫的束縛,所以在得知丈夫死亡后,強大的本我才敢發泄出來。
二、代表父權制的丈夫、朋友和醫生
父權制這一概念最早由凱特·米勒特(Kate Millett)在著作《性政治》(Sexual Politics)一書中提出并引入。她強調性即政治,父權制以夸大男女之間生理的差異強化及合理化男人與女人之間的支配與附屬關系[4]164。長久以來,以父權意識為中心的意識形態掌控著世界,人們身處在這種意識形態中使得他們從父權制角度描述這個世界。男權思想建構在二元對立的思想基礎上,這種對立包括男和女、主體和客體、中心和邊緣、權威與順從、自我和他者。男性掌握著一切決定權,女性成為“第二性”,被建構為男性的“他者”,被剝奪了主體性和決定權。女性要想獲得自由并且能夠進行選擇就必須顛覆父權制二元機制。
19世紀的美國,宗教和傳統嚴格地限制著女性的身體和精神,女性就是男性的附屬品,主要職責是扮演好賢內助、賢妻良母的角色。馬拉德夫人就是她丈夫的附屬品,無法獲得自由。在父權社會中,女人主體形成的過程可以描述為:女人被引導行動,操演指派給她的角色和劇本,她們按規定操演,建構她們的主體身份[5]44。馬拉德夫人之所以在聽到丈夫死亡消息時表現得那么悲傷是因為她身邊有一群代表著父權制思想的人在場,他們是她的姐姐和丈夫的朋友。在房間的時候,這些人無法監視她,她原始的渴望才敢萌發并迅速成長。但是來自父權制的約束并沒有完全喪失控制力量,所以她是帶著恐懼等待內心那股力量的到來,還試圖把強大的本我打壓住。她不可能一下子就擺脫傳統道德觀念的束縛,更深層次地揭示了作為女性的命運和無助。當本我變得越來越強勁時,馬拉德夫人大膽地宣泄出她和丈夫之間的情感問題。“可她畢竟愛過他,不是經常,只是有時”,從這里可以看出她對婚后生活感覺到壓抑,對丈夫的愛也不像外人看到的那樣。西方國家的女性婚后都隨丈夫姓,文中的馬拉德夫人的本名“Louise”只是在第十七段由Josephine之口才道出來,從另一方面體現了婚后女性的不平等。文章以Mrs. Mallard開頭,但是到后半部分卻出現馬拉德夫人的本名“Louise”,這和她的自我和本我的發展相呼應。她不想再生活在丈夫的控制和壓抑下,潛意識的流露使得她敢于說出內心深處最渴望的東西——獲得身體上和靈魂上的自由。她不想再活在丈夫的束縛下;不想再讓別人左右她的思想;不再為任何人而活,只為自己而活;不再讓任何人把意志強加到她的身上。她和丈夫之間的愛情只會讓她意志處于受壓制的狀態,無法得到自我的發展。就像文中說的那樣,“她祈禱長壽,而就在昨天,她肯定嫌生命太漫長”,馬拉德夫人在聽到丈夫死亡消息后內心深處最渴望的意識迅速發展,讓讀者感受到她之前婚姻生活的不平等并對她深感同情,同時折射出那個時代女性的地位。但是,馬拉德先生突然回到家中,此時的馬拉德夫人卻戲劇性地死亡了,死亡的原因是由醫生斷定的——過度興奮而死。
三、自由的代價——死亡
馬拉德夫人是一位具有自由意識,并為爭取自由踏出第一步的女性主義者,她強大的本我不再完全受制于父權制的意識形態,自我慢慢覺醒,認清丈夫對自己的壓制使得自由喪失,只有丈夫死后自己才能獲得自由。但是在當時社會形態下,她的抗爭力量是無法和男權中心主義思想抗衡的,顯得很脆弱,就像她的心臟那樣脆弱。就連她的死因都是由代表父權制思想的醫生告知大家,而且是符合主流思想的價值觀念的,這樣做沒有喪失她作為賢妻良母應遵守的倫理道德,她的死因是:由于再次見到丈夫興奮過度而死。真的是因為見到活著回來的丈夫而興奮過度而亡的嗎?每個讀者都應該對她的死因有不同的理解。雖然她沒有獲得身體上的自由,但是她在精神上得到了解脫和自由;沒有成功獲得女性該有的身體和靈魂的自由,但是她敢于說出來,踏出第一步也是一種勝利的體現,值得后世乃至現代的女性們思考和學習。
參考文獻:
[1]伍爾夫,著.王還,譯.第二性[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社,1989.
[2]左金梅,申富英.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判[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7.
[3]蘇姍·布朗米勒,著.徐飚,朱萍,譯.女性特質[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4]劉巖,馬建軍,等編著.并不柔弱的話語——女性主義視角下的20世紀英語文學[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
[5]程錫麟,方亞中.什么是女性主義批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