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梅
摘 要: 語文教材資源豐富,對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有著積極的影響,語文教師要善于運用不同體裁的選文,積極發揮語文教材的育人功能,從“知、情、意、行”等方面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
關鍵詞: 語文教材 健康人格 “知,情,意,行”
語文教材資源豐富多彩,從體裁上可以分為散文、小說、詩歌、戲劇四種,知、情、意、行四個心理要素構成一個人的思想品德,其中基礎是知,動力是情,關鍵是行。不同的體裁,不同的特點,語文教師應根據語文教材從“知、情、意、行”四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
一、寫景散文認知美感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美育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全的強大源泉。以美輔德,以美益智,以美健體,以美促勞,美育在學生的全面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語文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語文教材資源的優勢,通過美育,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提高他們的審美品位,完善他們的健康人格。語文教材中蘊含大量的寫景美文,如《春》和《濟南的冬天》等,為我們展現了色彩斑斕的大自然,美的景物、美的語言、美的情感等都啟迪了學生對美的感悟。朱自清在《春》中描繪了風和日麗、山清水秀、草長鶯飛、百花爭艷的江南春天。全文通過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和迎春圖五幅畫面將春的美景、春的氣息、春的聲響展現在學生眼前和耳畔,不僅給學生帶來了美的享受,而且豐富了他們對美的理解和感悟,培養了他們潛意識的審美情趣,進而感受社會美、人格美。
老舍的《五月的青島》,意境優美、壯闊,所寫的景物均為鳥瞰式的大視野鏡頭。寫花,便是百花怒放;寫綠,便是“綠到天邊,綠到山腳,綠到魚帆的外邊去”。寫景狀物鋪張揚厲,形神兼備,給人以強烈的美感。教學時教師要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引導學生將寫景的文字內化為想象中的壯麗景象,與作者同享那詩意般的境界所給予的壯闊之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自然的熱愛。
茅盾在《白楊禮贊》中描繪了一棵力爭上游的白楊樹,它不僅具有筆直的干、筆直的枝,而且不折不撓地對抗著西北風,充分襯托了白楊樹傲然聳立、堅強挺拔的形象美和它的正直、堅強、倔強和不折不撓的不凡精神。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白楊樹的美姿中感受到白楊樹美的氣質和性格,進而領悟到作者對民族脊梁的謳歌,豐富學生對美的感知,為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提供基礎。
二、抒情小說啟迪情感
情感是心靈的鑰匙。語文教學要堅持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培養學生積極的思想情感,為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提供情感動力。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抒情小說,如沈從文先生的《邊城》,作者給讀者描繪了一幅幅“人情”畫卷。“白塔下的祖孫情”、“碼頭邊的父子情和兄弟情”、“古老法則下的愛情”、“渡船上的鄉親情和茶峒河邊的城鄉情”,每一種情感都打動著讀者的心靈。“邊城”社會中有貧有富,但不存在等級差別,船總順順雖然家庭富有,但絕不以財富自居,鄙視窮人,相反為人俠骨柔腸,濟世救人,明事理。知道老船夫生活窮困,便送白鴨、粽子。不以門第高低,得知大兒子喜歡翠翠,便托媒人提親。天寶在沒有得到回話時,便放棄愛情而外出闖灘溺死,船總雖知與老船夫遲遲不答應有關,但沒有責備與怨恨。雖因失去兒子曾一度反對儺送與翠翠的婚姻,但當他知道孩子們是真心戀愛之后就不再阻撓。老船夫病逝時,他前來幫忙料理后事,并多次提出接翠翠到他家住著,等待儺送回來再解決婚姻大事。無論是船總還是兩個兒子,都讓學生在親情中塑造健康人格。老船夫心地善良,總好意謝絕坐船的人錢,每每推卻不過,必贈草煙或供涼茶回報渡人。就這樣,一個個濃烈的鄉情故事在邊城渡船上誕生了。寬厚善良的老船夫熱愛這里的山山水水,以及倍伴他一生的渡船,更愛純樸的過往渡人,是這里管理渡船的公仆,忠于職守,工作了五十年,風雨無阻,是“人性美”的化身,也是“邊城”人真善美的化身。這一切都是一種理想的人生圖景,體現著濃濃的人情美。整篇小說回蕩著作者對故鄉的熱愛和眷戀,每一種情感都值得學生學習擁有的。與人為善,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健康人格的標準之一。
還有一些小說充滿著濃濃的愛國情,如孫犁的《荷花淀》,小說故事發生在抗戰的歲月里,文中細致地描述了白洋淀地區人民的抗日斗爭生活,生動地表現了根據地軍民英勇抗日的愛國熱情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文中通過分析兩個人物水生嫂和水生之間的對話,讓學生看到一群自尊自強、自覺抗擊侵略者的真女子形象,同時感受到他們之間純樸率真的夫妻之情和崇高唯美的家國之愛。《荷花淀》作為經典的美文,清新﹑夾雜著淡淡荷花清香的白洋淀,創造了一種自然之美與人性之美相結合的絕美境界,景美,情美,人性更美,從他們的身上,我們再一次感知到:中國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國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激發學生以他們為榜樣,學習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培養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情感。
三、言志詩歌激發意志
貝多芬說:“卓越的人的一大優點是:在不利與艱難的遭遇里百折不撓。”由此可見,意志是成才的重要保證。語文教材的選文中有很多與意志相關聯的言志詩歌。人生道路上難免遇到挫折,如詩人李白在《行路難》中所言:“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對此,詩人雖然“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但他并沒有甘于消沉,而是從呂尚和伊尹的遭遇中得到了信心。轉而高呼:“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現實艱難,道路渺茫,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于使他最終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相信終有一天會達到理想的彼岸。在挫折中崛起,讓學生強烈地感受詩人的倔強、自信,以及執著追求理想的強大意志。這告誡學生做任何事情都要擁有樂觀自信的人生態度,不畏艱難,生命不息、奮斗不止,逐步形成堅毅的意志品質。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至今仍能引起我們的強烈共鳴。教師應引導學生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學習詩人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雄心壯志,從而磨煉堅強意志。
再如曹操的《龜雖壽》歷代膾炙人口,他將感情和哲理互相交融,使哲理寓于形象當中,因此讀此詩時,詩人既能被詩情所激動,又能通過具體的形象領悟重要的人生哲理。特別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兩句,筆力遒勁,韻律沉雄,內蘊著一股自強不息的豪邁氣概,深刻地表達了曹操老當益壯、銳意進取、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身為青年,有理由不奮發進取嗎?
四、哲理戲劇引導行為
克雷洛夫說:“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河上的橋梁。”由此可見,行為是衡量一個人思想品德水平的關鍵,同時也是人格是否健康的表現。因此,教師要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的行為,解放學生的空間,讓他們融入社會,了解社會,搜集豐富的資料,擴大認識范圍,進而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舞臺小天地,天地大舞臺”。莎士比亞認為,戲劇所反映的應該是時代的生活和特性。欣賞戲劇可以使學生見識人生百態,品味生活百味,對他們以后的行為有潛移默化的導向作用。悲劇《哈姆萊特》被認為是莎士比亞藝術的巔峰之作。寫的是丹麥王子哈姆萊特對謀殺他的父親、騙娶他的母親并篡奪了王位的叔父進行復仇的故事。劇本第三幕第一場中,哈姆萊特有一段關于生死問題的經典哲理性獨白。這段“經典獨白”看似對復仇計劃有所延遲,實際上與復仇行動的發展狀況有著密切關系,也更深刻地展現了哈姆萊特的人物性格和戲劇的內涵,給人無限思索的空間。
哈姆萊特本是一個貴族身份的王子,一直接受良好的教育,生活無憂無慮,理想崇高,有著青春的熱情和一顆愛護民眾的善良之心,信念堅定,渴望建功立業。但當他回到丹麥的王宮時,面對的卻是父王的意外死亡,母親的神速改嫁,叔父的政權掌握。這些突如其來的變故使他的心靈遭受到巨大的沖擊,使他開始變得憂郁。但隨之而來的是更大的沖擊,他從父親的鬼魂口中得知這一切是叔叔策劃的一場巨大陰謀,叔叔真實虛偽的面目暴露了,母親竟然屈從了那副丑惡的嘴臉,從前父王的貼身大臣也完全倒向了篡奪王位的新主人,就連曾經討厭克勞狄斯的人“現在都愿意拿出二十、四十、五十、一百塊金洋來買他的一副小照”(第二幕第二場),自己曾經的學生都成了陰謀的工具,而且深愛的情人也在此時遠離他,并且即將要成為試探他的工具。面對這一些,哈姆萊特曾經美好的理想與殘酷的現實發生碰撞后,徹底地粉碎破滅了。在這巨大的打擊和孤獨中,他開始質疑自己的生命選擇,懷疑人生和社會、懷疑周圍一切的人和物,精神世界的危機為他的憂郁注入了更深刻的內涵。他厭惡一切的黑暗和丑惡,但黑暗的勢力卻遠比他個人強大得多,為了保護自己,他用裝瘋逃避和宣泄他的憂郁。因此,他的孤軍奮戰使他必須思考這些問題:要怎樣才能挽救這樣一個邪惡丑陋的社會,但在行動之前,他必須快速地擺脫精神危機,重建已破碎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從而得到精神上的支持;必須弄清面對這樣一個虛空丑惡的世界,他的斗爭是否有意義,他到底是該逃避還是該勇敢斗爭,從而完成復仇的使命。從這一角度看,哈姆萊特的這段獨白絕對不是一個軟弱者的獨白,而是他在這些懷疑和顧慮中為自己的精神尋找出路,重建已喪失的人生觀,是他確保復仇行動能夠完成的精神支柱。
由此可見,哈姆雷特有著偉大的理想和強大的行動力。這一段矛盾的思考恰恰表現了哈姆萊特這一人物形象的可貴之處。他既不是一個空洞的思想者,又不是一個魯莽的行動者,他將思想與行動有機融合。他的每一點思考都是外在行動所引發的,他的每一步行動都是在思想的決定之后進行的。他的復仇行動是秘密而艱難的,叔叔陰險狡詐,代表的是丹麥的最高政權。面對種種困境,他要完成父親的重托和保護母親的責任。因此,哈姆雷特首要解決的是思想與行動的雙重問題,稍有不慎,他都無法完成復仇計劃。他的復仇不是簡單的報殺父之仇,而是向一種制度、一種社會現實發起挑戰。這樣一場行動靠他個人能否完成,他復仇之后其所能帶來多大的意義,如果不思考清楚這些問題,不在矛盾的掙扎中堅定自我意志,即使他向世人揭露出他叔父的罪行,那他最后也不過會成為邪惡勢力的犧牲品,成為克勞狄斯設的圈套中的受難者。而且,在這段獨白里哈姆萊特一直使用“我們”、“他”、“誰”等稱謂,這分明是在泛指一切人。因此,他是站在“人”、“人類”的立場,以“我們”大家的身份在說話。他深刻的人生思辨已經超越了個人,儼然是人類面對生存的意義、生的痛苦、死的疑懼、思與行的矛盾等人生問題的詰問和喟嘆。
莎士比亞寫這段話不是為了顯示哈姆萊特的軟弱、延宕、猶豫不決的缺點,而是要展現這樣一個偉大的青年在遭受生命的沉重打擊后再一次堅強地站立起來的蛻變,要生動地展現一個充滿著自我意識和自我決斷力的人的真實表現。
總之,學習《哈姆萊特》,劇中主人公富含哲理性的獨白,對學生的思想行為都給予一定的指導,告誡他們凡事都要三思而后行,不要盲目沖動,要認清自己努力的方向和意義,做一個具有自我意識和自我判斷力的人,這為他們將來踏入社會指明了方向,同時對他們的為人處世也有積極的導向作用。
綜上所述,語文教材中的各種題材都蘊含著豐富的人格教育因子。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這些人格教育素材,根據不同題材的不同特點從“知、情、意、行”等方面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只有培養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才,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人才。
參考文獻:
[1]何靜如.語文教學與學生人格的培養[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2008.
[2]賀樹.語文教育下高中生健康人格培育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2007.
[3]歌德,著.張可,譯.論《哈姆雷特》[A].莎士比亞研究[C].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2:6.
[4]周劍光.最激烈的沖突存在于人的內心——以《哈姆萊特》為例談戲劇教學[J].語文月刊,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