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譯蔓 胡俊飛
摘 要: 此次實地調研主要采取問卷調查和深度采訪兩種方式,了解到重慶境內的“殺馬特”青年群體文化生活現狀。結合調查數據和采訪筆記,發現重慶“殺馬特”青年文化生活的形成和原生家庭、社會生活環境有一定聯系。這些造就該群體在身份意識方面有明顯的歸屬意識和自主性。該群體在處理生活中的某些難題會表現出一定的反抗意識。因此,針對重慶境內鄉村“殺馬特”青年群體獨特的文化生活,政府等機構可以培訓其職業技能;轉變社會大眾對其不完善的定義;提高該群體的個人能力,豐富現代特色的社會文化。
關鍵詞: 重慶“殺馬特”青年 文化生活 身份意識
重慶“殺馬特”青年是指由于某種原因,只接受過小學或中學教育,相對同年齡段的同學更早進入社會的青年。文中“文化生活”并非是狹義的書本知識,而是該青年群體在社會中習得的各種生活方式及對社會的某種看法。本次調查問卷共發放65份,回收有效問卷60份,有效率為92%。
一、“殺馬特”青年文化生活問卷調查分析
(一)不同階段的工作意識
問卷結果顯示:19歲—22歲青年在該群體中所占比例達51.67%;15歲—18歲,占25%;23歲—26歲占15%;26歲以上占8.33%。其中,“殺馬特”青年群體38.33%選擇在家待業;23.33%選擇自主創業;18.33%選擇體力勞動;20%選擇餐飲服務。問卷統計:該群體在初中輟學的比例達41.67%,且該年齡段大部分選擇在家待業的“殺馬特”青年群體年齡多集中在19歲—22歲階段。因其對未來的規劃尚未明確,會暫時選擇規避就業。究其原因,一是該年齡段自我認識能力較低,貪玩或者圖一時之樂的心理占據上風,對學習的理性認識較低;二是該群體因提前進入社會,所受的教育普遍偏低,相應的職業選擇面較狹窄,工作技術含量不高,基本上達到人人都可勝任的程度。其中,選擇自主創業的“殺馬特”青年群體大多對未來有明確的規劃,在工作上能夠吃苦耐勞,有堅韌的毅力。總體來說,該群體超過一半的人數,已有奮斗方向,正努力在社會中建立自己的落腳點。
(二)閱讀與娛樂
問卷結果顯示:“殺馬特”青年一周閱讀時間0分鐘-29分鐘占30%;30分鐘-60分鐘占36.67%;1小時-3小時占13.33%;3小時以上占20%。網絡小說占38.33%;文學作品占21.67%;勵志書占26.67%;考試類型書占8.33%;然而不看書占33.33%。問卷顯示:“殺馬特”群體的兩支主力軍19歲-22歲及23歲-26歲以上年齡段基本已步入工作崗位,在休閑之余會通過與朋友聚會或看電視劇、玩游戲等方式放松。社會現實中的金錢利益給該群體一定影響,以致少數群體認為自己和社會某些人士的差距與金錢數額的多寡相關,但現實又束縛于自身工作,轉而把視角更多地聚焦于如何賺錢和如何玩,忽略對書本文化類知識的提高,造成幾乎不閱讀或主要看網絡小說的情況。同時,調查數據顯示“殺馬特”青年群體的交友圈子較局限,與之對應發布的社交軟件內容多半涉及自身各方面事情,目的是想讓自己的想法被人關注和認可,展現自己的生活狀態。
(三)“殺馬特”青年群體對社會的看法
調查問卷顯示:“殺馬特”青年群體選擇用實際行動表達自己的想法,占56.67%;選擇口頭表達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的想法,占43.33%;選擇使用網絡表達,占31.67%;選擇特別的服飾表達,占3.33%。現今,“殺馬特”青年群體以前用不一樣的服飾風格表示自己想法的現象已逐漸減少。有51.67%的“殺馬特”青年群體認為自己和社會沒有差距,18.33%認為自己和社會有差距,還有30%的比例對此沒有看法。“殺馬特”青年群體認為和所謂的精英階層差距,學歷因素占50%,家庭背景占40%,心理素質占23.33%,自律能力占21.67%。對此,本文認為:“殺馬特”青年群體對自身有較明確的定位,對社會的認識漸趨與自身實際結合。這主要表現在該群體認為自己和所謂的精英階層的差距在于學歷因素,并有55%的“殺馬特”青年群體表示愿意繼續讀書深造,該群體也表示目前的生活狀態不適合再次返校學習。
二、“殺馬特”青年文化產生的原因
“殺馬特”青年文化的形成和該青年群體原生家庭、社會大眾聯系緊密。
(一)“殺馬特”青年群體的形成
1.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屬于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因父母為生計常年在外務工,多由爺爺奶奶照顧。父母的缺位,爺爺奶奶的共同話題缺失,留守兒童的心理長期處于空虛、孤獨的狀態,渴望得到他人的關注或關心,會時不時地選擇做一些“逞能”的事情獲取關注度,其中包括利用奇特的造型包裝自己,達到別人重視自己的目的。
2.自身原因。“殺馬特”青年群體最初通過不尋常的行為吸引家人和學校師生關注度,恰逢青春期叛逆心理較重階段,相信自己的決定都是正確的。該階段,青少年的自我意識越發強烈,促使他們開始關注自我角色和身份的確認。由此產生的急于想塑造自我的心理暗示會主導其做出不走尋常路的決定。如何讓自己與眾不同成為其必修課,他們的歸屬感在尋求小眾文化中得以滿足,并產生相應的文化認同感。該群體發現學習落后,繼續學業已變成一個難題。一些人會放棄學業,轉而追求一個沒有學校束縛的地方,即進入社會工作或暫時選擇父母的庇護,尋求生活中暫時的安全感和特立獨行的錯覺。
3.學校管理制度。鄉鎮學校師資力量缺乏,教育觀念更新慢,學校衡量學生的標準仍舊是分數。在鄉村,一般是教師居住城市,上課的學校地點在鄉鎮,“課完人走”的現象突出,學生大多是留守兒童,教師采取放養式管教,缺少有思想的引導。長此以往,教師只關注學生的學習,并未關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心理變化問題。學生在學習上遇到的暫時性困難沒有得到應有的渠道排解,學生年齡正處于青春期叛逆階段,便選擇各自認為在該年紀受人關注、引人注目的事情來做,如“打架斗毆”、“奇裝異服”等。
(二)社會生活環境
1.自身的經濟能力。部分“殺馬特”青年群體只接受了九年義務教育,就走進社會開始工作。因文化程度相對較低,該群體從鄉村走到城市,并不能找到自己期待的工作和薪資。此外,該群體所能從事的工作專業要求不高,幾乎人人都可勝任,這就決定薪資不高,導致該群體不能較寬松消費的前提。長此以往,追尋的理想生活與現實經濟條件產生的矛盾擴大后,對自身的認可度逐漸下降。
2.朋友圈類別。“殺馬特”青年群體的朋友交往圈,包括還在上學的同學、工作的同事和家人。因自身遠離學校,其和工作的同事交集更多,相互談論的將是如何把僅剩不多的悠閑時間打發得更輕松、有趣。在采訪中,部分“殺馬特”青年群體表示自己平時很少看書甚至是從來不看書,或是很少參加文化娛樂活動,每天的生活過得較單一。
3.社會大眾先入為主的認知觀念。社會媒介把“殺馬特”文化定義為邊緣文化,而“殺馬特”群體則為邊緣群體。社會大眾對部分“殺馬特”青年夸張造型、怪異舉止感到奇特又抱之以輕蔑的態度。其中,有學者認為“殺馬特”群體備受爭議的就是他們帶有“視覺系”特色的超出常規的面部妝容和穿著打扮[1]。此外,“殺馬特”青年多由技術含量不高的工作群體組成,這造成社會大眾對該類職業“殺馬特”青年群體的誤解,曲解他們只能做類似的工作,認為該群體不能對社會有何建樹。由此,這間接造成該群體在社會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被社會大眾戴著有色眼鏡對待。
四、從“殺馬特”文化生活分析到身份意識問題
“殺馬特”青年群體的文化生活側面透露出該群體個性的生存之道,包括:尋求自我身份的歸屬、自主意識和一定的抵抗性。
(一)身份的歸屬感
因自身經濟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的限制,“殺馬特”青年群體工作之余,網絡在生活中占主體地位。因經濟收入限制,該群體宅在家里上網的成本遠低于出去旅行或者其他消費,大多利用網絡看電視、玩游戲和聯系朋友。因網絡小說和電視劇的故事性較強,大部分“殺馬特”青年群體會選擇網絡小說或各類型電視劇消磨時間,相對較容易把讀者自身經歷帶入閱讀狀態中。所以,該群體在閱讀小說或看電視劇的同時認為自己已經進行了精神文化上的熏陶,在與他人交流過程中產生較多劇情甚至由劇情到生活的共鳴,形成身份上的歸屬感。因涉及具體的生活環境,該群體在交友方面,主要聚焦于家人和同事。在該群體眼中,與同齡還是學生身份的同學較少擁有共同話題。學生身份討論的話題多是交流如何學習或關于考取各類證書相關,“殺馬特”青年群體更多傾向于關注生活類話題,如薪資多少、好友婚戀問題等。
(二)充分的自主性
從社會角色分工角度出發,“殺馬特”青年群體主要擔任餐飲店服務員、網吧網管等專業技術要求和學歷要求不高的工作。與同齡人相比,該群體過早進入社會探索自身未來職業發展方向;與大學或更高學歷畢業生相比,該群體專業技術或理論知識較低;與相關職業年長者相比,該群體資歷尚淺。調查問卷有66.67%的群體表示自己要進行自主創業,18.33%表示要學習一門技術。選擇自主創業的群體大致分為餐飲、健身房和互聯網等方向。這表明“殺馬特”青年群體占據85%已經能夠自主地對自己的職業未來進行較為清晰的規劃,有充分的自主性。
(三)一定的反抗意識
社會中人們先入為主對“殺馬特”的解釋是:發型或服飾造型夸張,只接受初中甚至更低層次的教育,語言相對粗俗,行為較奇特,掙扎在城市的邊緣,含有貶義。對“殺馬特”青年群體來講,生活的張力與沖突會暫時在游戲中或言語行為中得到緩解。在采訪中,該群體所下載的游戲基本上為同一個游戲——“王者榮耀”,在一定程度上宣泄自己在現實生活矛盾中的情緒。
五、建議
“殺馬特”青年群體的文化生活較單一化且較匱乏。該群體提早進入社會,但相應的職業技能沒有達到標準,出現部分“殺馬特”青年和社會有隔閡現象,具體表現為該群體難就業或“殺馬特”青年群體面對此種困境需要多方面的協調和幫助,以此消解該群體的內心恐慌和提高專業技能,更好地應對社會中的難題,走向更加豐富的人生。
(一)政府進行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
政府可成立專門的幫扶“殺馬特”青年部門,給予該群體針對性幫扶,如心理方面的疏導,專業技能方面的培訓等。政府還可將此種政策推廣到鄉鎮更加有力度,可結合國家政策中的“雨露計劃”等進行針對性幫扶。如,剛剛放棄學業的群體可通過思想上的疏導,幫助其樹立重返學校的信心。針對安心留在鄉鎮發展的青年群體,可幫扶其學會村中發展的特色產業,如某些農作物的種植或機械的操作使用。此外,政府還要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開展一系列的文化創新活動,充分發揮文化活動潛移默化的影響。其中文化活動包括閑暇閱讀、社區或村鎮體育活動,使得該群體在工作的同時享受精神方面的學習。業余時間的合理利用一定程度上避免該群體將時間浪費在無用的事情上,保持身心的積極與樂觀,一方面提高自身修養,另一方面豐富生活方式,增加自我身份的歸屬。
(二)媒體記錄與大眾宣傳
目前社會大眾對“殺馬特”狹義地理解為穿著奇裝異服、發型怪異的問題青年,含有很重的貶義色彩。有學者指出:“殺馬特”群體在跨文化傳播中尋找“認同”,并在與“他者”的網絡互動過程中以想象性的認同不斷進行自我身份建構[2]。與此同時,少數被采訪的群體有意回避自己的身份,社會媒介急需用一種方式將該類較小眾文化帶到公眾視野。對此,相關新聞媒體可以收集部分“殺馬特”青年群體的資料,依次以紀錄片形式再現他們的生活,還原該群體真實的生活狀態。一方面有利于社會真實了解社會中“殺馬特”青年這樣一個掙扎又努力的群體,另一方面有利于“殺馬特”青年群體對自身有準確的定位,豐富社會文化的多樣性。
(三)提高個人能力
社會公益部門可針對“殺馬特”青年群體開展相關公益活動。首先,拓展其參加一些文化交流活動,促進不同文化領域的交流;其次,提高素質,幫助該群體認識到自身的優點,取長補短;最后,通過網絡媒介,幫助該群體找到適合的工作崗位。在進行公益活動的過程中,讓他們在面對社會、工作、學習和生活等因素給自己帶來的困難與挫折時給予正確的體察和分析,做出適合自身發展的較為恰當的行為反應,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態度,積極面對社會、職業、收入和消費等問題給自己帶來的壓力。此外,在工作之余還要不斷學習,用知識充實自己的大腦,變換不同視野看待問題。有利于“殺馬特”青年充分認識自身的優點與優勢,與時俱進,利用工作之余學習知識,利用知識武裝自己的大腦,借此揚長補短。
六、結語
通過調研,基本了解重慶“殺馬特”青年群體的生活情狀、思想觀念和文化生活,發現可積極與該群體進行溝通交流。因此,本文最后嘗試回歸“殺馬特”青年文化產生的原因,從政府、社會和個人三個角度提出針對性建議,希冀幫助該群體特色文化進行多樣化展示,建立富有特色的文化系統。
參考文獻:
[1]張樂,常曉夢.“殺馬特”現象的社會學解讀[J].中國青年研究,2014(7):16-19.
[2]劉靜玉.“元”文化視角下的“殺馬特”群體身份建構研究[J].傳播與版權,2016(7):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