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景賢
摘 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中提出“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國內學界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價值觀)的內涵外延、實施機制、內容思路等方面的研究十分豐富,但從社會教育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的著作相對較少。國外學界對社會教育的研究十分充分,先后形成古典社會教育理論、現代社會教育理論和當代社會教育理論,國內學界對社會教育的理論研究相對匱乏,主要體現為廣狹教育論、教育影響論和系統教育論。社會教育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研究,主要有環境教育、實踐教育和生活教育,研究發現社會教育有助于推廣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價值觀)建設。
關鍵詞: 社會教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自黨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略任務以來,各界研究十分熱烈。這一勢頭十分可喜。本文從社會教育角度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進行探究。
一、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理論和實踐的研究
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加強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是擺在中國學者面前的思想政治任務。對此,我國學界已有多方面探索。通過復旦大學圖書館“館藏目錄”,以“題目關鍵詞”為檢索項,輸入檢索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并選擇“中文文獻”,共檢索出書目58部,剔出散論性著作10部,共獲得著作48部。其具體情況見表1。
由表1可見,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價值觀)內涵外延、實施機制、內容和理路等方面的研究十分豐富,計19部,約占40%;學習讀本、文集等12部,占25%;針對學生、青年群體教育論著11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社會思潮關系3部,研究部隊官兵核心價值觀1部,與廉政文化建設關系1部,其他教育關系探索1部。數據統計說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理論研究相對豐富,但踐行問題研究相對薄弱和零散,也缺乏對踐行路徑問題的系統性研究。
在中國知網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總庫中,以1980年—2012年為時間段,以“篇名”為檢索項,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生活化”為檢索詞,精確匹配,共檢索出7篇相關論文,剔除重復1篇,共獲得論文6篇(見表2)。
表2中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生活化邏輯理路論文4篇,探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全民踐行路徑論文2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什么”和“如何建設”的研究,可謂研究領域廣、涉及面大、研究者眾。目前研究的基本內容,即“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事實上,以上只是一個范疇,其核心體系是需要進一步提煉的。所以,北京提出了以“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為內涵的北京精神,上海提出了“公正、包容、責任、誠信”的踐行體系,廣東提出了“厚于德、誠于信、敏于行”的引領精神,其余各省也都各表其枝。另外,求解“如何建設”的學術研究和實踐探索十分豐富,全社會從政治意義、學理淵源和實踐路徑等方面廣泛探討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問題,但目前我國學界尚沒有形成關于社會教育方面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專著,研究論文多限于大學生群體,社區、軍隊、社團組織、農村(3篇)等領域較少涉及。
這一研究現狀為本課題提供了研究明示:社會教育與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什么聯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點要解決什么問題?針對不同行業、地域和文化程度的群體踐行路徑有何特點,有哪些利弊,如何踐行?
二、國內外關于社會教育理論和實務的研究
狹義視角的社會教育是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相對應的獨立的教育形式。社會教育不僅伴隨并影響人的一生,而且影響社會發展和進步。事實上,無論是在民主革命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社會教育在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號召勞苦大眾參加革命和建設、推廣革命斗爭和改革開放經驗等方面都發揮了關鍵作用。
通過復旦大學圖書館“館藏目錄”,以“題目關鍵詞”為檢索項,輸入檢索詞“社會教育”并選擇“中文文獻”,共檢索出書目79部,剔出民國史料方面社會教育論著、滿洲國社會教育論著及社會教育年月刊、圖書館等,留下15部(見表3)。
研究發現民國時期對社會教育理論及實務研究占比例過半,他們進行了國內外社會教育的比較研究;社會主義時期社會教育研究從2007年后才開始升溫,此時研究多立足于國際借鑒的基礎上,研究相對具體、務實。如表3中對城市社區和農村社區教育開展的研究。
(一)國外對社會教育的理論研究
國外學者對該問題的探討比較充分和細致。概括起來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古典社會教育理論,建構有意義的陶冶社會。這一社會教育理論是指社會教育促使個體化解對社會現狀的不滿。《論愛國主義》(Uber Erziehungzum Patriotismus)倡導社會教育個人用博愛助人以實現自己的幸福快樂。威爾曼(Otto Willmann)提出社會教育培育人追求有意義的生活、培養人奮斗的意志、達到自我提升的思想追求。威爾曼(Otto Willmann)強調社會道德“成熟”的人對青少年進行社會道德教育,在社會環境中傳授優秀技能,幫助青少年成為道德的人。那托爾普(Panl Natorp)在《社會教育學》中提出個人教育離不開社會條件,社會教育能建構有意義的陶冶社會。
第二,現代社會教育理論,引導青少年人格正確發展。“二戰”前社會教育側重于實踐價值的研究。戰后,國家重視經濟復興疏忽社會教育,學者對社會教育的新問題加以研究。如莫倫豪爾(Klaus Mollenhauer)從法律視角對社會教育進行研究。法蘭克福學派強調社會教育是突出知識教育和溝通的特質。諾爾斯提倡社會教育在實施教育、社會文化熏陶和形成社會統一認同等進程中制定政策。吉賽克(G.Giesecke)認為社會教育的關鍵在于幫助青年形成正確的人格。史立柏(F.Sehlieper)在《社會教育—社會教育學》和《社會教育手冊》中,提出培養社會責任是社會教育的重要內容。
第三,當代社會教育理論,強調公民品質的習得。當代社會教育理論關注社會需要,個人伴隨社會發展提升文化知識。每個人將終身受到社會教育的影響。
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1943—)在《心智的結構》中提出了社會文化環境對“多元智力”的影響。爾伯格(Lawrence Kohlberg,1927—1987)提出個體在社會道德環境的作用下形成個人道德品質,提高個人道德品質必須整治社會道德環境,形成公正的社會風氣和管理制度。
(二)國內對社會教育的研究
雖然我國古代教育的理論和實踐都相當豐富,但社會教育這一概念卻是近代從日本“舶來”。關于社會教育主要有以下三類觀點:
第一類是“廣狹教育論”,凸顯社會教化功能。這類觀點主要是根據教育主體而得出廣狹兩種界定,強調社會教育的輔助功能。1913年謝蔭昌《社會教育》中主張創新學制,強化社會教育。1917年余寄在《社會教育》談道:“社會教育者以社會之全體為教育之客體,而施教育于社會全體之謂也。”吳學信的《社會教育論叢》和鐘靈秀的《社會教育大綱》中則直言,社會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素質,促進社會進步。
第二類是“教育影響論”,突出社會生活對個人身心發展的影響。這類觀點主要存在于現代社會教育理論中,突出社會教育的影響作用。改革開放以來大抵有三種:其一,從受教者角度闡釋,社會教育是“整個社會生活影響于個人身心發展的教育”。其二,從施教者角度闡釋,社會教育是“通過學校及學校以外的社會文化教育機構對青少年和人民群眾進行的教育”。或認為是“以社會各界人士為教育對象,以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為內容的多種形式的教育”。其三,從教育的角度闡釋,“學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設施對青少年,兒童和成人進行的各種教育活動”。
第三類是“系統教育論”,強調個體社會化的實現。佘雙好在《青少年思想道德現狀及健全措施研究》一書中,對社會教育及青少年社會教育進行了專門研究。他認為“社會教育主要以社會性或思想道德教育為其基本內容,培養個體親社會性行為和思想感情、觀念等,培養個體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豐富性和多樣性”[1]。第三類觀點強調教育主體都是學校、家庭外的所有社會教育因素。社會教育是為了達到促進個體的社會化目的而進行的有計劃有組織的系統性教育。
國內外對社會教育理論的研究可見,社會教育的關鍵在于完成個體社會化,也就是說促使個體思想和行為接收意義系統的生成。所以,本文采用第三類學者對社會教育概念的界定。
三、關于以社會教育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研究
在人文與社科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中,采用高級檢索形式,以“關鍵詞”為檢索項,以“社會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檢索詞,模糊匹配,共檢索出76篇相關論文,其中各地年鑒68篇,占比近90%;其余8篇論文均闡述了高校學生核心價值觀與思想道德教育的關系。由此看來,社會教育雖然重要,但其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生活化方面的作用尚缺乏研究。不過,間接論述社會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論文比較豐富。
一是環境教育方面:如李康平、李正興《紅色資源開發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認為愛國主義紅色教育基地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優質資源”,提出開發和整合紅色資源、挖掘和提煉紅色資源等開發運用思路[2]。
二是實踐教育方面:劉書林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質與路徑》一文中提出:采用“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運用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生動感人的語言;重點突出,簡明扼要;依事論理、寓教于樂,寓教于情”化的標準:“廣大群眾喜歡不喜歡;影響深遠持久還是短暫的轟動;對難點問題解決的多還是少;群眾是心服還是口服;社會風氣好轉還是依舊;社會和諧的程度是提高了還是降低了;宣教的受益面大還是小;宣講普及的動力能夠持續還是中斷。”[3]
三是生活教育方面:理論通俗化途徑有編寫出版專題性理論學習綱要、學習讀本、大眾化讀物、影視專題片等。2002年廣東人民出版社推出的《畫說毛澤東思想》、《畫說鄧小平理論》和《畫說江澤民“三個代表”》,都以圖畫和文字相結合的展示方式,使理論走向大眾化、通俗化,為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宣傳教育開拓了新途徑。如吳運金在《一部普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佳作》中,介紹了江西教育出版社的《畫說“三個代表”》一書,對其進行了高度的評價,特別提出“力求最廣泛地擴展受眾面,最大范圍地、卓有成效地傳播“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該書執著追求的目標”。“該書正是順應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的多層次學習要求和接受習慣,在增強宣傳效果、擴大受眾面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文字力求簡練明快,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畫面力求清朗簡潔,蘊意鮮明,爽目抓人。尤為可喜的是,該書除漢文版外,還出版了蒙、朝鮮、藏、維吾爾、哈薩克五種少數民族文字本。這對在少數民族地區宣傳普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重要意義”[4]。又如:中共天津市南開區委宣傳部《宣傳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六個途徑》一文,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宣傳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六個方面要求[5]。一是貫徹落實“五堅持、十學法”的文件要求,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武裝頭腦;二是通過開展社會和社區文化建設活動,讓廣大干部群眾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三是通過形式多樣的專題教育系列活動,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是通過不同層面的文化宣傳教育,把社會主義榮辱觀植入民心;五是通過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人民以主人翁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六是通過宣傳先進人和事,正確引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輿情。楊華,李聃在《“唱讀講傳”活動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有效途徑》中“唱”的主要是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的紅色經典歌曲;“讀”的主要是古今中外經典文章、革命領袖經典著作;“講”的主要是革命故事、歷史故事與現實故事;“傳”的主要是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和市民創作的勵志箴言[6]。可以看出,無論唱紅歌、讀經典還是講故事、傳箴言,都在潛移默化中強化了價值認同和踐行,自覺貫穿了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等,旗幟鮮明地堅持了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在形式上,“唱讀講傳”創新了活動方式,有組織、有計劃地大力開展了各種類型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在文藝節目表演上,除了每次活動圍繞主題融合歌曲合唱、舞蹈表演、經典朗誦、故事講述等多種形式外,還綜合運用了現場互動、電視短片、多種技術手段,真正做到了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的有效結合。在開展形式上,既有全市集中組織的大型活動,又有區縣和部門單位組織的中小型活動,更有大量由群眾自發組織的分散活動。在參與形式上,既可以集體多人為單位參與,又可以家庭或個人為單位參與。
上述關于社會教育推進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腦、入心的實踐探索雖然掛一漏萬,但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全國各行各業在實踐活動中的創造性智慧,它構成我們研究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的實踐基礎,值得認真總結提煉。
參考文獻:
[1]佘雙好.青少年思想道德現狀及健全措施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2]李康平,李正興.紅色資源開發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J].道德與文明,2008(1):86-88.
[3]劉書林.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質與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09):7-10.
[4]吳運金.一部普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佳作——評《畫說“三個代表”》[J].求是,2003(09):64.
[5]中共天津市南開區委宣傳部.宣傳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六個途徑[J].求知,2010(10):20-22.
[6]楊華,李聃.“唱讀講傳”活動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有效途徑[J].黑河學刊,2011(9):54-55.
基金項目:2017年度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十三五”規劃一般課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廣州青年模式研究》(項目批準號/課題編號:2017GZYB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