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一鳴
摘 要:近年來,我一直擔任學校少年宮國學班的輔導員。為了提高學員學習的興趣,提高學員人文底蘊,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將“對聯”這一中國獨特的民族文化引入國學班,作為學員必學、必練的一個基本內容。在如何進行“對聯”輔導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對聯;欣賞;搭建
一、搜尋故事,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少年宮的國學班就是興趣班,只有用“興趣”才能引導學員積極參與,收獲知識。
為了激發孩子們學對聯的興趣,我先把學員分成若干個小組,讓他們訪老師、訪父母、訪社會賢士搜集對聯故事;看“梅城詩墻”、看“報紙雜志”、看“婚喪喜慶”搜尋對聯故事;到網上搜尋對聯故事。“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周下來,小學員們整理了“賈島、韓愈的‘推、敲故事”“陶澍的油榨對聯故事”“蘇東坡寺廟揮筆寫對聯的故事”等。然后舉行對聯故事會,讓學員講述這些故事,既激起了他們對學對聯的雅趣,又激發了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對先賢的崇敬。
二、厘清概念,了解特征
國學班的學員來自小學三至六年級的學生,年齡有大小,基礎有深淺,理解有強弱。因此,講清“對聯”概念,了解“對聯”特征顯得尤為重要。
1.出示“對聯”講概念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這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甫詩中的一聯。“對聯”又稱“楹聯”或“聯語”,分成上下兩句,上下各句字數相等,詞性相同,句式相對,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
2.比較“對聯”找特征
我在黑板上分左右兩邊豎寫“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然后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寫法”“上下聯字數”“上下聯末尾字的聲調”“上下聯是否有意思或名稱完全相同的詞”“對應位置上詞的詞性”等等,讓他們發現特征、找出規律。這樣輔導,學生人人動眼、動腦,思維活躍,學習積極性高。
三、欣賞文本,鋪墊基石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三至六年級的小學生,他們掌握的詞匯、他們看到的事物、他們懂得的事理還是有限的。對于學習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品——對聯,難度確實是比較大的。因此,有必要根據他們的認知能力選取對聯文本供之誦讀。
欣賞之一:我把現行三至六年級語文教科書上的對聯組合起來讓學生朗讀、背誦,并交流對上下聯“對應的詞語”“短語結構”“對聯意思”“表達的思想感情”等方面的看法。
欣賞之二:摘錄《笠翁對韻》中的聯句,讓學生反復誦讀,意在了解詞意,積累詞語,擴大見聞。
欣賞之三:擇唐詩、宋詞里的聯句,分角色讀上下聯,意在識別對聯,鞏固對聯知識。
欣賞之四:摘抄《梅城詩墻》里的對聯,分小組品讀,意在了解鄉賢鄉情鄉景。
欣賞之五:搜集公共場所的行業用聯、民間婚喪喜慶對聯,根據不同場景扮演不同角色讀,意在了解對聯無處不在,作用各不相同。
四、搭建臺階,指導練筆
基石已經鋪墊,就該立柱砌墻了。對學生的對聯練筆,我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從少到多、從易到難,有序推進。
練筆伊始,小組內成員開展“一字對”“兩字對”“三字對”活動。如:張三說“寬”、李四對“窄”,黃五說“長”、劉六對“短”,甲說“垂釣客”、乙對“荷鋤翁”。這樣練說、練筆,學生不覺為難。
上例所述基本上來自于《笠翁對韻》,我很欣慰,說明學生讀了書,但我也覺遺憾,他們只知道照本宣科,沒有創意。于是,我隨即出了一上聯“昨夜大風伴暴雨”求對下聯。開始,他們束手無策,目瞪口呆。面對此狀,我便引導學生先對“昨夜”“大風”,再對“伴暴雨”。“今晨”對“昨夜”,“薄霧”對“大風”,同學們對出來了。“伴暴雨”就比較難。我又把這個短語分解成兩個詞,引導學生思索:先天下暴雨,第二天早晨往往天空有什么現象出現。很快,他們想到了天空有薄霧,我把握機會,再次引導學生用哪三個字組成一個短語與“伴暴雨”相對。他們小組成員自發地議論起來。不一會兒,“懸天空”“浮蒼穹”“托暖陽”這些聲音出來啦!我把這三個短語寫在黑板上,叫大家比較、選擇。最后,同學們一致認定“托暖陽”好。“好啊,昨夜大風伴暴雨,今晨薄霧托暖陽,對得好!”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下聯雖出來了,但有一學生卻舉起了小手:“老師,上聯的‘昨是平聲,下聯的‘今也是平聲,這不符合對聯的規則啊!”“這個問題提得好!”我發自內心地贊嘆道。趁此機會,我便打開課件,讓學生查找《古仄聲字表》里有沒有“昨”。“這就是古今漢字的音變現象,因此希望同學們利用時間去看看這個表,識記識記。”學生們個個露出微笑,輕輕地點了點頭。
對聯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品之一,規則多,寫作要求高。在程度不一的小學生中進行對聯寫作輔導,非開動腦筋下一番苦功不可。而“故事激趣、誦讀墊底、搭建臺階、有序推進”便是良方妙策啊!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