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怡威
摘 要: 新史觀在當代歷史教學中意義重大,影響深遠。近年來,隨著新史觀研究的不斷發展和深入及人們史學觀念的不斷更新,新史觀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為了幫助廣大教師正確看待新史觀,合理運用新史觀,本文簡述了幾種新史觀的內涵,論述了傳統史觀的局限及新史觀指導教學的意義,闡述了新史觀在初中世界史教材中的體現,重點論述了新史觀在初中世界史教學中的運用,并為新史觀指導教學提供了實施建議。
關鍵詞: 全球史觀 現代化史觀 文明史觀 世界史
一、新史觀的內涵
史觀又稱史學范式,是人們看待歷史的角度和側重點,能夠幫助人們正確認識和理解人類歷史的整體進程。近年來,隨著新史觀研究的發展和深入,新史觀已經逐步融入日常歷史教學之中,并且對人們更新史學觀念產生重要意義。為了幫助廣大教師正確看待新史觀,充分認識新史觀教學,本文就幾種主要的新史觀作介紹。
(一)全球史觀
全球史觀是指以全球化的視野認識和理解世界歷史,用全球化的眼光審視人類社會的發展。全球史觀認為人類社會是一個不斷由分散到整體的不可逆的進程,要求人們關注不同國家、不同文明、不同民族的交互作用,它要求從世界歷史的整體發展和統一性考察歷史,全面探討世界歷史各個時期的時代特征、發展主流和總體趨勢。
(二)現代化史觀
現代化史觀基于人類社會生活現代化進程,強調人類社會逐漸由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發展。人類社會近現代的歷史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演進的歷史,它以科技為動力,以經濟的工業化和政治的民主化為核心,包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于思維方式的全方位社會變革。
(三)文明史觀
文明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人類文明的演進史,該史觀要求將文明類型視為最基本的研究單位,強調文明的多樣性與獨特性。在研究中既要看到人類社會發展有共同的規律和趨勢,又要看到各個文明的獨特性,還要關注不同類型文明之間的關系。
二、新史觀指導教學的意義
(一)傳統史觀及其與時俱進
我國的基本歷史觀是唯物史觀,它對我國歷史研究與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不僅促使我國形成了革命史觀,還特別影響了我國對歷史時期的劃分,形成了社會形態史觀,對歷史學科的構建產生了積極影響。
傳統史觀也須與時俱進。首先,隨著時代的發展,應適應當今的社會現狀。其次,隨著歷史研究的不斷深入,新觀點新課題不斷涌現,應當包容新的思想。最后,解釋能力的拓展,應指向一些復雜的歷史問題。
(二)新史觀引入教學的必要性
針對新課標中史學觀念的更新,將新史觀引入當前初中世界史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對于廣大歷史教師而言,它能夠促進教學工作的進行,適應新課改的要求,也有助于革新教學理念,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對于廣大學生而言,將新史觀運用至日常教學工作之中,能夠幫助學生增強對歷史的感知和認知能力,培養歷史思維,擴展歷史眼光。因此,新史觀在日常教學工作中的推進,既是初中歷史教學工作有效展開的客觀需要,又是更新傳統歷史教學思維理念的內在要求,更是貫徹落實新課程改革的必然需求。
三、新史觀在初中世界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全球史觀的運用
引導學生樹立整體意識,培養全球眼光。在當今世界的大環境下,學生應當深刻理解全球化的總體趨勢,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需著重體現這一概念。例如,在《經濟大危機》一課中,應當由1919年的經濟大危機,延伸至2008年的金融危機,使學生看到在如今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之下,金融危機的范圍和影響擴展至全球。又比如,在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活動課中,要求學生進行一場“古代世界文化之旅”,感受各國古代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幫助學生認識社會發展規律,以整體眼光看待各歷史階段的特點。對于歷史學科的學習,切記不能單一、孤立地死記硬背,而是要全面、整體把握歷史發展的線索和規律,將瑣碎的歷史知識穿成串、連成片,這樣才能學好歷史。例如,在“亞洲封建國家的建立”一課中,分別介紹了日本大化改新和阿拉伯國家的建立,在教授這部分時,應當注重總結當時亞洲封建國家建立的整體特點。
使學生正確看待國際競爭與合作。在當前的全球大勢之下,國家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競爭與合作已經成為各國之間最主要的交往手段,因此,要求當代學生認真面對國際的競爭與合作,把握全球動向。例如,在講授資本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的相關章節時,應當通過對比兩種社會制度的異同,正確把握兩者的關系,進而正確認識國際的競爭與合作。
(二)現代化史觀的運用
幫助學生正確把握人類社會的總體趨勢,全方位、綜合性地認識社會發展。例如,在講授九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現代科學技術與文化”時,除了介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優秀成果之外,也要幫助學生回顧前兩次工業革命,引導學生把握三次革命的發展趨勢,以現代化的眼光看待社會的發展。在世界史教學過程中,將這一史觀貫穿社會歷史的演進,從現代化發展的角度認識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把握人類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和現代化的發展脈絡。
幫助學生正確把握現代化的發展脈絡,掌握現代化發展的規律,并對其產生現實意義。現代化是世界近現代史的主線,這就需要我們既掌握現代化進程的總規律,又從不同階段具體認識。因此,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明確實現現代化必須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尊重客觀規律。
加強學生的愛國思想教育,使學生理解國家獨立對于社會進步的重要性。例如在教授《俄國、日本的歷史轉折》這節課時,除了要求熟記改革的內容及影響外,更應當以當今中日關系作為延伸,引導學生明白發展才是硬道理,使學生樹立愛國主義精神,反對殖民主義,反對侵略戰爭。
(三)文明史觀的運用
幫助學生從文明史觀的角度分析歷史時間。文明史觀貫穿整個歷史課程的內容,教師應當把握一些重大的歷史線索,并在日常教學環節中逐步深入,逐漸加強對學生歷史史觀的教育。例如,在《西方文明之源》一課中,不僅要使學生掌握古希臘民主政治的內容,理解其民主政治帶來的深遠意義,還要引導學生由雅典民主政治的演變看到其對西方近代的影響,從而滲透文明史觀的內容。
幫助學生站在文明的高度看待和評價歷史,注重歷史思維的培養。面對某一歷史問題的認識和評價,教師應當培養學生辯證全面看待,應當通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對某一歷史問題進行深刻的認識和總結。
培養學生認識文明多元化,提倡文化包容精神。在初中世界歷史教學中,文化范疇的內容貫穿始終。例如,教授“古代文明的傳播與發展”這一章節,在學習各種古代文明優秀成果時,應當強調文化傳播與融合的意義,讓學生體會文明的多樣性。在這些章節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注重學生的藝術培養和熏陶,培養學生理解文明多元化的深刻內涵,把握文明的統一性與多樣性。
參考文獻:
[1]張燕.新史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D].蘇州:蘇州大學,2013.
[2]朱瑋瑋.新史觀對高中歷史教學的滲透[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5.
[3]李進.中學歷史課程“史料教學”的探索與思考[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
[4]艾雪華.全球史觀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應用[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9.
[5]楊萍.文明史觀培養高中生的歷史思維能力[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4.
[6]郝春雷.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大歷史觀[D].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12.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8]王宏志,姬秉新,等.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9]王宏志,姬秉新,等.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10]周卓.多元史觀在中學歷史教育中的運用與反思[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