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濤
摘 要:“能緊扣當今教師心弦的教學絕不同于以往那種受到喝彩的、熱熱鬧鬧的、華而不實的教學,而是借助纖細的交響展開的、靜悄悄的、返璞歸真的教學。”真實的課堂,充分的聆聽,全身心的投入,激起兒童最本能的音樂情感,這是每一個音樂教師的職責。
關鍵詞:音樂;課堂本真;兒童;音樂本能
達爾克羅茲說過:音樂的本質在于對情感的反映。人類通過身體將內心情緒轉譯為音樂,這就是音樂的起源。我們的音樂教學,就是要讓孩子們在真實的課堂中充分聆聽,全身心投入體驗,激起他們最自然、最本能的情感狀態。
本文就以蘇少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來和我劃船》唱歌課教學中,“感受作品”和“學習歌曲”兩個部分在磨課過程中的三易其稿來談談我的一些思考和實踐。
一、入乎其內,厘清教材,還原課堂的教學本真
(一)分析教材,準確定位
《來和我劃船》是一首意大利威尼斯民歌。全曲旋律優美、流暢,歌詞簡潔、生動。歌曲是3/4拍,大調式,一段體結構,由四個樂句組成。第一、四樂句曲調平穩,采用重復的手法,首尾呼應。第二、三樂句運用了八度跳進以及下行的模進旋律,把情緒推向高潮。三拍子的韻律仿佛讓人們置身于蕩漾的小船中,八度跳進以及下行的模進旋律營造出蜿蜒水巷、流動清波的詩情畫意。卡農的演唱方式更使得這種意境此起彼伏,讓人陶醉其中。
(二)確立目標,把握重點
基于以上對教材文本的思考,擬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能用自然、柔美的聲音熟練地演唱歌曲。
2.通過聽、奏、動等方式感受音樂,體會船兒蕩漾的感覺。
3.在卡農活動中,能有意傾聽并注重聲部之間的均衡與和諧。
二、化乎其中,逐漸明晰,喚起兒童的音樂本能
☆一稿小試,框架初現
教學片段:
(一)感受音樂
1.聽音樂跟著老師走進教室。
2.聽音樂跟著老師做:感受三拍子的強弱規律。
3.聽音樂,老師邊唱歌譜邊律動,學生觀察。
4.學生模仿老師的動作,一起律動。
(二)學習歌曲
1.聽錄音范唱:歌曲唱了什么?
2.跟琴學唱。
(1)用“la”模唱,聽一句唱一句。
(2)填詞唱。
(3)跟琴演唱。
3.邊唱邊律動。
4.出示譜例,聽老師范唱,引導學生劃分樂句。
5.老師邊唱譜邊畫圖譜,引導學生找出相同或相似樂句。
6.卡農演唱。
【反思】第一部分所有的活動均是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處于被動的狀態。如何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呢?第二部分,對教材文本挖掘欠缺深度;旋律線設計不合理;律動多次出現,對歌曲演唱有干擾,教學目的不明確。什么方式最直接、最能觸動學生呢?
音樂特級教師姚麗雅曾經提出:“用什么方式能讓學生感受音樂的美?——動作!”這種最為本能的音樂反應,恰恰是帶領孩子走進音樂的最佳路徑。于是,我找到了修改的方向。
☆二稿重建,打開思路
教學片段:
(一)感受音樂
1.聽音樂跟著老師走進教室并圍成圈。
2.動作體驗。
(1)師:這段音樂情緒你還能加上哪些動作?
(2)學生跟著音樂律動。
3.節奏體驗。
(1)剛才我們體驗的音樂是幾拍子的?你是如何感受到的?強弱規律是什么?
(2)你能設計哪些三拍子的節奏?
(3)請幾位學生試著拍一拍,并將節奏寫在黑板上。
(4)在歌曲伴奏中,選擇自己喜歡的節奏,用自己周圍可以利用的東西來合奏。
(二)學習歌曲
1.聽老師范唱。
2.跟琴學唱。
3.跟著音樂完整演唱。
4.再次演唱,第二遍關注老師在畫什么——旋律線。
5.分析、感受歌曲的結構之美。
(1)師:歌曲有幾個樂句?這樣的旋律線讓你有何感受?
(2)歌曲體現了對稱美和韻律美,用自己的歌聲和動作來表現(第一遍邊唱邊動,第二遍邊唱邊律動,同時老師加入二部卡農)。
6.卡農演唱。
(1)師:剛才在大家演唱的時候,你聽到老師怎么唱了嗎?這是一種什么演唱形式?這種演唱形式給你什么樣的音樂感受?
(2)學生分組,二部卡農練習。
【改變】第一部分,由學生自己來設計動作、設計三拍子的節奏型。第二部分,重新設計了旋律線的畫法;挖掘、分析、感受音樂作品更加深入,有感性的認識——用旋律線的方式呈現,也有理性的認識——根據樂譜來分析曲作者的創作想法;演唱中的律動次數減少,更加關注演唱。
【反思】設計動作沒有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和空間,在走流程。三拍子節奏型的設計,只讓學生拍一拍、說一說,沒能全部呈現出來,也就沒能最終進行多聲部的合作。教師加入二部卡農時,要求學生邊唱邊律動,同一時間讓學生關注的點太多,學生根本無法聆聽到老師的卡農聲部。
☆三稿再建,精彩呈現
教學設計與二稿基本相同,只是在一些細節上做了處理。
【改變】遵循音樂本身的特點與情緒來展開各種音樂活動。給予學生思考、創編的時間更充分。節奏型用學生板書的形式呈現出來,便于接下來的多聲部節奏合作。用自己的身體參與合作,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就是一種最好的、最天然的樂器。教師親自彈琴范唱,最真實、最淳樸,也最能拉近師生的距離。長音處的難點處理,引導學生自己發現、思考、解決。分組的卡農練習,放手讓學生自己練習。雖然在音準、節奏等方面還有一些瑕疵,但是很好地鍛煉了他們在合作中互相傾聽、互相幫助,這也是音樂課無法取代的、獨特的育人價值所在。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教師是“長大的兒童”,是“派到兒童世界里的文化使者”。音樂教師更應是點燃兒童音樂激情、喚起兒童音樂本能,完成一次又一次真實的音樂旅程。
參考文獻:
[1]吳明玲.還原教學本質,凸顯兒童本位[J].中小學音樂教育,2017(1).
[2]姚麗雅.《小鳥小鳥》教學設計[J].中小學音樂教育,2017(9).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