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區參與作為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近些年成為旅游研究中的熱點。將社區引入到旅游發展的規劃、開發、決策等環節,不僅可以幫助社區居民更好的融入到旅游發展中,而且有助于社區和企業的長遠發展,減少兩者之間的矛盾。由于中西方國情的不同,社區參與這一“舶來品”在我國不可避免的出現了一些問題,如社區參與的象征性參與、低層次參與等,本文針對這些現象,分析造成這一困境的原因,并試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社區;社區參與;參與不足
社區一詞最早由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提出,他認為社區是指一種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是一種原始的或天然狀態的人的意志的完善統一體。社區不僅有地理位置上相近這一“形”,還有意志的統一體這一“神”。在我國,傳統意義上的社區多是指一個或多個農村行政村或城市街區,更側重于地理位置上的相近,而不注重社區與居民之間的互動,國家基層治理單元成分遠高于居民情感互依共同體的成分。居民之間、居民與社區之間缺乏互動,社區本質上的有“形”無“神”是社區參與嚴重不足的重要原因。
一、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背景
社區參與是指社區主體參與社區發展的各項事務,并在這一過程中表達自己的意見,分享發展成果的行為。社區參與最早是由墨菲在《旅游:一種社區方法》一書中正式提出,他主張旅游規劃不應僅僅是專家的權利,公眾也應該有機會參與到旅游規劃決策過程中。這一主張的緣由是墨菲認為社區居民是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在開發過程中充分考慮這一群體的意見,可以有效的緩解社區居民對旅游的消極抵觸態度,將有限的經濟價值轉化為巨大的社會價值。隨著旅游業開展的不斷深入,旅游污染、人為破壞等現象不斷出現,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續發展受到人們的不斷關注,社區參與被認為是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社區參與可以通過給目的地居民創造更好的機會以分享旅游發展的紅利,使目的地居民對旅游發展和資源保護持更加積極的態度,這種既能增加經濟收入又不破壞社區原有社會結構的做法,使社區參與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認可。
二、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困境
社區參與作為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式,一方面受到越多越多人的認可,另一方面在實踐中實際起到的效果卻有些差強人意。尤其在發展中國家,社區居民的參與一直是被動的、象征性的,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點:
(1)社區居民參與動力不足。意愿是行動的指導,現實中社區居民普遍缺乏參與旅游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在社區居民看來,旅游所得收入不是被政府拿走,就是被旅游企業瓜分,社區很少能分得一杯羹,即使社區能夠得到一些旅游發展的好處,也是由社區的精英集團壟斷或者被所有人平分,實際上自身所能得到的好處也是微不足道的。在這樣的心態下,當社區需要居民共同行動發展旅游時,每個人都想搭便車,都不希望耗費自己的時間和機會成本,社區居民參與這種社區活動時的內在積極性是非常低的。
(2)社區居民參與能力不足。在一個游客日益強調個性化、服務人性化的時代,旅游業對從業人員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社區居民參與旅游業很大的一個瓶頸是自身的能力,這部分人往往受教育程度較低、且無妥當的服務意識,同旅游業的其他專業人員相比,先天處于劣勢地位。同樣的薪資條件下,企業與其費力培養這部分人,不如直接從社會上招聘符合要求的員工,如此社區居民不僅失去了培訓機會,而且長此以往,兩者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社區居民更加失去了參與旅游發展的信心。
(3)旅游吸引物權不明晰。旅游目的地之所以吸引游客,多是由于當地豐富的旅游資源、悠久的歷史建筑或者風土人情。在我國雖然對土地的權屬問題做了詳細的規定,但對土地之上附著的旅游資源并無具體的說明,這也導致許多旅游企業對旅游吸引物的開發過程中,絲毫不考慮社區居民的意見和利益,社區居民雖然對此不滿,卻沒有具體的法律依據可以拿來作為抗議的理由。
三、社區參與不足的對策和建議
(1)明確政府與社區的職能范圍。政府往往作為單一行政化管理主體,代替社區或居民個人的參與在社區中發揮管理作用,這種政府的強勢干預不利于社區自身能力的建設和培育。政府作為有利益追求的一方,在旅游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出現與民爭利的現象,當這種現象出現時,不僅會挫傷社區居民參與旅游的積極性,而且使他們對社區的“形同虛設”更加失望。因此要想改善社區參與不足的問題,首先要轉變政府職能,明確政府“裁判員”的定位,由以前的對社區進行領導轉變為對社區進行指導,這一改變可以增強居民對社區參與的信心。其次,逐步推動社區由以往的“向上級負責”轉變為“向居民負責”,逐步培育社區的自治能力。
(2)政府組織培訓,加強宣傳。在旅游開發中,社區居民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要想把旅游做大、做強,就要加強對社區居民的培訓和引導。首先政府應該加強宣傳,使社區居民了解旅游開發的目的以及參加旅游發展的好處,從觀念上調動他們參與的積極性。其次,組織專業的業務培訓,切實提高社區居民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其三是通過培訓可以使他們對當地的歷史文化有更清楚的了解,提高他們的文化認同感和保護意識。
(3)明確旅游吸引物權。將自然資源開發為旅游產品的過程中,自然資源的使用價值已經發生了變化,原來的產權安排并不包括這部分新增的使用價值,那么此時旅游吸引物的產權歸誰所有是導致旅游收益如何分配出現扯皮的重要根源。對旅游吸引物的權屬進行明確,不僅可以減少交易成本,使經濟更加順暢,而且有助于對旅游吸引物的保護。社區作為旅游吸引物的重要創造者之一,對它相應的法律主體地位進行界定,可以使社區憑借吸引物的產權以入股的形式參與到旅游的發展過程中,為社區參與旅游提供有效路徑。
參考文獻:
[1]劉麗梅,呂君.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問題探討[J].熱點透視,2010,(7): 111-113.
[2]黎潔,趙西萍.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理論的若干經濟學質疑[J].旅游學刊,2001,(4):44-47.
[3]從囡,鄒農儉.社區參與不足的困境與突破[J].中國發展,2009,(4):54-57.
[4]王亞娟.社區參與旅游的制度性增權研究[J].旅游科學,2012,26(3):18-26.
作者簡介:樊慧蓉(1990—),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研究生,行政管理專業,主要研究方向:社會管理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