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芳
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按照過程性、鼓勵性、合作性、個體性、差異性的原則,以小組為單位評價,用量化方式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這種評價辦法運用得恰當就能很好的激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質疑,課堂會生成許多的知識,所以課堂量化評價不但要有而且要完善。
一、小組評價機制的建設
合理的構建學習小組,既是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基礎和前提,也是實現學生群體合作的基本手段。
(一)分工是否明確,責任是否到人
小組長要選擇有一定的號召力、責任心、協調能力強的學生。小組長為輪換制,讓每一位小組成員都有鍛煉和展示的機會。在4人以小組內,設一名小組長,一名記錄員,一名匯報員,一名檢查員。小組長主要負責討論過程中的組織和裁判,檢查本組同學對所討論問題的掌握情況;記錄員主要記錄整理討論過程中小組成員發言,由組織能力強,下筆快的同學擔任;匯報員主要負責匯報小組中的討論結果,由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同學擔任;檢查員檢查每次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檢查組內每人分工職責所履行的情況并及時向老師匯報。組內分工落實后,教師應引導學生懂得“分工不分家”的道理,對每一個同學所擔任的角色可根據教學情況定期作適當的調整或輪換,以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學習的積極性。
(二)對小組成員的培訓工作是否及時到位
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讓每一個成員都參與學習的過程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因此培訓學生的合作能力也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培訓過程中要求學生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認真思考,大膽發言,學會中心發言,能把自己的探索、發現,清楚的用語言表達出來,在組內交流;發言的規則是弱者先說,強者補充。二是學會認真傾聽別人意見的習慣,從別人的發言中得到啟發,收獲更多的知識、方法,養成一人發言,組內其他成員認真傾聽的好習慣。三是學會質疑、反駁,能聽出與別人的相同點、不同點,能以比較恰當的方式表達個人觀點。四是學會更正、補充,能在別人結論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完善。五是學會求同存異,以開放的心態進行學習。另外要定期召開小組長會議,了解小組工作情況,鼓勵小組長的工作,交流經驗,彌補不足。
(三)評價維度多元化
預習、參與、合作、展示、聲音、傾聽、守時、預習、質疑等多個維度在不同的時間段要有不同的選擇,教師可以根據課型和需要定奪,側重點也可以有所變化,讓評價為學生能力的提高和促進學生的發展服務。
(四)評價過程一體化
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無論探究還是展示環節,由于學生個體的差異決定了每個學生參與度的不同,資質好的學生思維發散空間大,提出的問題價值高,援疑質理的難度大,補充的內容較豐富,點評的語言較恰當,后進生各個方面都弱一些,但小組之間的水平均衡便于競爭。每一個環節的評價凡個人得分必定給小組加分,個人和小組同步提升,優秀個人和優秀小組一并產生。
(五)評價結果公示化
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外乎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發展,但是如果每節課的評價只是評價而沒有大張旗鼓的鼓勵先進個人和小組,那么一段時間后學生就會對評價因麻木而無所謂,這就要求我們每節課后及時的把優秀小組和個人公示出來,大膽的宣傳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讓他們在競爭中進步
二、小組成員間的合作與交流
在學生自學時,教師主要“導”在兩個方面:(1)督促學生按照教師的方法自學,確保完成自學任務,及時表揚速度快、效果好的學生。(2)通過行間巡視、個別詢問、板演、提問、討論等形式進行調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學生自學中的疑難問題,并認真分析傾向性還是個別問題,是舊知回生還是新積壓方面的問題,把主要的、傾向性的新問題進行梳理、歸類,為“合作學習”作好準備。
(一)合作交流
學生充分自學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式的合作學習、合作研討。具體步驟是學生匯報、討論、糾正自學結果。在學生自學結束后,發動學生通過討論、質疑、交流等方式自行解決自學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讓已會的學生教不會的學生,促使學生相互合作,互相幫助,達到兵教兵的目的。
(二)展示匯報
我們抓住中學生樂于表現的心理特點, 在課堂上給學生創造機會,組織學生采取黑板書寫、地面書寫、小組講解、全班性講解、情景對話、小品表演、辯論等方式表達、展示出來,讓自己和他人進行評價、糾正,以增強教和學的針對性,使之更加明確、系統的自主構建知識結構,逐步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分組教學讓學生有了碰撞思維的小環境, 課堂展示讓學生有了一個大膽說、大膽問、大膽質疑的大環境。 小組建設尤為重要,一定先要根據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能力、智力狀況、性別等條件按照“異質同組、同組異質”的原則進行分組,各組含有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 這樣做既能保證小組內各個成員之間的差異性和互補性,也便于各個小組間開展公平競爭, 達到高效課堂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儒德,張大鈞,呂達.探究學習與課堂教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2]任新春.合作學習與課堂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