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娟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第7課《認識鐘表》的主要內容是引導學生認識鐘表上的整點以及大約幾時。這不但要求學生掌握鐘表上數字之間的關系還要引導學生學會識別鐘表上的不同指針以及指針的運轉規律。
二、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時間觀念,上課的時間、下課的時間、放學的時間、午睡的時間、間操的時間都離不開鐘表,因此鐘表對他們來說并不陌生,然而他們所具備的鐘表知識只是表面的、膚淺的,通過本課的學習可以使他們對鐘表產生深刻的認識。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初步認識時鐘鐘面,認識指針,能夠初步識別時鐘上的整點,初步形成時間觀念。
(二)過程與方法:在認識鐘表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引導學生形成時間觀念,懂得珍惜時間,遵守時間。
四、教學重難點
準確而快速地說出鐘面上所顯示的時間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教學導入。師:在我們教室里有一個神奇的東西,它圓圓的身子上長著12個數字?你知道它是什么嗎?
生:時鐘/鐘表。
師:你們真聰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鐘表。
(二) 新課展示。教師用粉筆在黑板上畫出鐘表的表面(圓盤),并在鐘表的表盤上畫上三個指針 (時針、分針、秒針)。
師:你們有沒有發現這三個指針有什么不同?
生:有的長、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細……
師:那你知道長的叫什么?粗的叫什么嗎?
生搖頭,教師講解時針、分針、秒針,
在教師講解完畢后,教師引導學生在自己的紙上畫出表盤,并分別畫出時針、分針和秒針,向同桌介紹自己的時鐘構造。
教師將3、6、9、12四個數字畫在表盤上,用指針標出3點,告訴學生,當時針在3,其他指針都在12時是3點,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說出其余三個時間點的指針位置,并反復提問。
在此基礎上,教師將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劃分,每小組在討論的基礎上完成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上冊《認識鐘表》P85的“做一做”。當學生完成之后,教師邀請每一組代表將正確答案寫在黑板上,每答對一題,該組獲得一個小紅花獎勵。
(三)鞏固提升。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對鐘表的認識,教師將課前做好的模擬時鐘展示出來,并擺出不同時間,要求每一小組的不同組員逐一進行搶答,教師將手中模擬時鐘上的時間設定為4點,每組的第一號選手進行搶答,答快答對得分;教師再將模擬時鐘上的時間設定為11點,每組的第二號選手進行搶答,答快答對得分,以此方式反復嘗試;教師將手中模擬時鐘上的時間設定為7點,每組的第三號選手進行搶答,答快答對得分;教師在將手中模擬時鐘上的時間設定為1點,由每組第四號選手進行搶答,答快答對得分。
完成本周期搶答活動時,教師將各組得分進行統計和公布,并要求學生完成“連一連”的題目。由于有了小組競賽做基礎,學生再完成這一題難度就極大的降低了,做題的準確度也明顯提升,在學生進行連線時,教師通過走進各小組對習題作答情況進行檢查。
為進一步為學生創造熟悉表盤,熟練掌握時間的機會,教師將模擬時鐘分發給每個小組,確保每組一個,組織學生每組派代表向組員展示不同的時間,反復進行時間認知的訓練。
在學生已經熟悉鐘表上時針所指的時間以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能力的提升,將已經學過的加減法知識與時鐘相連。
教師舉起手中的模擬時鐘,將3點的時針展示出來。
師:大家知道這是幾點嗎?
生:3點。
師:那你知道3點再過一個小時是幾點嗎?
生:4點。
師:那你知道4點在鐘表上怎么表示嗎?
學生開始動手擺弄自己手中的模擬時鐘,并將模擬時鐘上的時鐘位置進行調整,教師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
師: 那你知道3點再過兩個小時是幾點嗎?/4點再過3個小時呢?/差1個小時到2點是幾點呢?/差2個小時到11點是幾點呢?
通過這樣的反復引導,學生將鐘表知識和已經學過的加減法實現了有機的統一。
當完成上述訓練后,教師引導學生完成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上冊《認識鐘表》P86的“練習十九”第3題
(四)課堂小結。教師帶領學生回歸到黑板,將黑板上的表盤展示出來,向學生介紹表盤中各指針的特點與名稱,并將時鐘整點的特征介紹一遍:分針和秒針在12,時針所指的位置為鐘表的正確時間。
六、板書設計
七、反思總結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堅持循序漸進和溫故知新的原則進行授課,所謂循序漸進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由簡到繁,先認識鐘面與指針,再認識時鐘上的整點,在此基礎上再掌握時鐘上小時之間的加減關系。而所謂的溫故知新是指在講解時鐘相關知識的同時將學生已經學過的簡單的加減法與鐘面相聯系,既能夠達到鞏固舊知識的效果同時還能夠使課堂教學內容更加豐富,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鞏固與訓練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