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磊
【摘 要】化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就是基于實驗以及與其他學科滲透的方式開展教學,是現階段高中教學的重要內容。化學實驗課程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可以充分的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實踐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對此,文章主要對高中化學實驗課程中學生探究能力培養的方式與手段進行了簡單的探究分析。
【關鍵詞】高中化學;實驗課;探究能力培養;策略分析
一、增強學生觀察能力,鍛煉學生求異思維
第一,通過演示實驗,增強觀察能力
在高中化學實驗課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對實驗方法、內容的示范性操作,讓學生在實驗操作的基礎之上充分鍛煉自己的思維模式。例如,在制取蒸餾水演示實驗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實驗的操作流程進行系統的觀察處理,首先,在燒瓶容器中要先放置沸石,然后在燒瓶容器的下方墊入一塊石棉網,讓學生觀察冷凝管的結構、流通方向等內容。在教師演示完成之后,教師要布置一些思考問題:沸石怎樣才可以做到收集組織液體暴沸的效果呢?學生就會對其進行深入的思考,教師在整理學生的回答之后,給出答案“在沸石內部中含有大量的氣體,這些氣體可以形成一定的企汽化中心,進而保障可以將液體沸騰時間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然后,教師提問“如果在實驗開始的過程中沒有加入沸石,可以在開始之后加入么?”“石棉網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等等,學生在對這些問題進行梳理的過程中,就會仔細回想自己觀察到的內容,這樣就會在無形之中增強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學生在仔細觀察的過程中就會加強印象,這樣,在教師講解理論知識的時候就會充分的了解,進而合理應用。
可以說,通過演示實驗增強學生的觀察能力,對于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有積極作用,可以讓學生在細節觀察中了解問題,進而探究問題,獲得答案,這對于學生今后化學以及其他學科知識的學習有積極作用。
第二,利用探究實驗,鍛煉學生求異思維
在化學實驗課程中,教師要想充分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就要組織開展各種探究活動與實驗,讓學生在實驗中充分的了解各種知識,基于自己的想法以及觀點分析問題,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存異求新,讓學生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思考問題,進而充分的拓展學生的思維模式,為學生今后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教師在進行化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必須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通過對實驗材料中各種原理的分析,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探究,在開展實驗過程中要學生思考“此種材質能否被其他類型的材質替代?”“通過這些素材,還可以驗證出哪些知識與原理”等等。學生在這些問題的思考過程中,就會不斷的探究知識,對各種知識進行系統的梳理、分析,了解其內在的關系以及規律,通過自己的整理,對其進行大膽的設想,通過自己獨特的見解對其進行梳理,可以充分的鍛煉學生的思維模式,拓展學生思維的維度與廣度,對于學生探究能力的形成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提升學生處理能力,培養學生驗證能力
第一,利用定量實驗,提升學生處理能力
定量實驗開展的主要目的就是增強學生的數據信息處理能力,學生通過定量試驗,了解到將數學方法與定量實驗進行,可以利用“量”的昂視表現事物的本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獲得數據信息,了解到數據精準性的重要意義,在通過精度確定實驗儀器進行實驗數的運算與處理,讓學生在實踐中充分的培養自己的數字信息處理能力。
第二,通過驗證實驗,培養學生驗證能力
通過驗證試驗,驗證自己的想法以及觀點,了解問題與不足,及時優化改善,進而增強自身的綜合素質能力。驗證性的實驗就是對學生驗證能力進行培養的一種實驗模式。教師在實驗開展過程中,必須要綜合課程內容詳細的論述實驗內容,加強學生對實驗課程的內涵以及原理的系統分析掌握,通過學生對其進行系統高的梳理與分析,了解相關知識。然后讓學生了解化學知識的內在涵義,了解實驗中各種變量的控制方式與手段。
學生可以通過驗證試驗了解自己在化學實驗中存在的不足與問題,可以綜合實際狀況進程完善改進,在通過驗證了解自己的架設是否正確,在整個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反復的驗證分析,就會了解不同變量之間的不同關系,進而通過自己驗證了解化學知識與內容。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可以有效發揮自己內在的潛力,提升學習的積極性以及自信心,可以在無形中培養自己的推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驗證能力。
結束語
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科學探究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與手段。在高中化學的實驗課程中加強對學生探究能力的重視,是現階段的教學重點。教師必須要基于課程改革的要求對現階段教學模式進行創新, 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而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邱慶豐.在高中化學實驗課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究的能力[J].都市家教月刊,2017(6):1-1
[2]馬紅梅.高中化學實驗課教學中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探微[J].讀書文摘:中,2017(3)
[3]錢驍.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策略探討[J].新課程導學,20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