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杰
【摘 要】本文從初中歷史課程中培養學生生態意識著手,通過實際案例來簡要介紹學生生態意識的培養策略,旨在利用歷史教學來提高學生的生態環保理念,進而促進國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早日形成。
【關鍵詞】生態意識;初中歷史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生態環境卻逐年惡化,雖然國家一直在大力保護生態環境,并每年劃出大量的資金用于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但是由于中國人口眾多,人對自然的影響過深,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過渡開墾、水土流失;地下水位下降、表層水體污染、大氣污染等等現象依然客觀存在,生態環境情況令人堪憂。鑒于此種情況,應加大學生生態意識的培養,把生態意識與基礎學科相互滲透和交叉,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歷史教材中的教學資源,就地取材、因勢利導,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意識,從而養成生態保護行為習慣。
(一)培養可持續發展意識
可持續發展意識是生態環境保護理論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初中歷史教師應將教學與可持續發展理論相結合,使學生了解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是全世界共同重視的問題,培養學生產生生態文明意識,這是國家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體現。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引導學生從生態保護意識角度學習歷史,從而使學生從人類與自然關系方向來了解歷史興衰,并總結相應的歷史經驗與教訓,進行歷史反思,結合現實社會得到可持續發展啟示。例如,在學習英國工業革命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來為學生播放英國的環境情況,學生通過教師展示的音像資料,了解到英國當時生態環境的污染狀況,使學生能對英國工業革命產生更為全面的認識。在此基礎之上,學生能夠在現實社會中獲得一定的啟示,我國正處于社會經濟高速發展階段,因此應重視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從而避免重蹈英國工業革命的覆轍。
(二)充分發揮人文教育功能
唐代著名史學家劉知幾曾經說過:“史之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要務,為國家之要道”。重視歷史教育是我國的傳統,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也強調過:“牢記歷史經驗、歷史教訓、歷史警示,為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由此可以看出,歷史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新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歷史課程是人文社會科學中重要的一門基礎性課程,在歷史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將歷史教育中的思想性、基礎性、人文性和綜合性充分展現出來,從而使學生能夠了解個體與社會、個體與自然的關系,進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為了充分凸顯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人文價值,教師應以歷史教材為基礎,深入挖掘歷史教學資源,從而發揮歷史教學人文教育的功能,進一步加強學生生態意識的培養。例如,在世界現代史教學中,教師應挖掘蘇聯建設對生態環境影響方面的相關資源,使學生了解到,由于斯大林建設模式過于強調國家重工業的發展,而忽略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使蘇聯的經濟、環境、國民生活存在嚴重問題,致使蘇聯的許多地區生態環境遭受到毀滅性打擊,其不利影響至今仍然存在。教師引導學生明白文明史就是人類與自然相互交流、共生、并存的發展史,進而能夠培養學生生態環保意識,使學生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進一步幫助學生產生尊重自然、愛護環境的行為理念。
(三)從文化角度上挖掘教學資源
在初中歷史實際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反映歷史科目的生態意識培養資源較少,其實不然,誠如前文所言,歷史教材中顯性的生態意識培養資源雖然少,但是隱性資源卻十分豐富,教師應在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礎之上,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學資源,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從而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在我國古代歷史中,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都極大影響了歷史的進程,此二者對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有著獨特的見解,儒家文化認為,人與自然環境必須處于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在此種狀態之下,人類社會才能得以穩定發展,儒家文化代表人物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曾經說過:“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此種樸素的生態觀與當前生態理念十分接近,是儒家文化在自然資源開發中有所節制的體現。道家文化強調人與生態自然萬物是渾然共生的一體,道家文化的本質就是遵循天、地、人之間的和諧規律,道家思想對于我國早期封建社會的影響很深,在歷史教材中隨處可見道家生態文化對社會發展造成的影響。儒道文化對我國歷史、文化存在極大的影響,從文化角度上來重新解構歷史教材,能夠挖掘到豐富的生態意識培養資源,利用歷史古圣先賢思想來指導學生了解人與自然的基本關系,從而使學生樹立科學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綜上所述,歷史是一門社會學科,具有高度的人文性特點,因此,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應擔負起生態環境教育的重要任務,發揮歷史學科的人文教育優勢,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孟祥羽.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歷史教學觀[J].赤子,2015(2):259-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