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大挖礦機涂裝生產的特點為契機,通過對傳統結構件涂裝線的改造,優化設計了前處理和噴漆的組合線,并對其功能和優勢進行了說明,實踐證明該設計切實可行、經濟高效。
關鍵詞:零部件涂裝;流水線;化設計
一、工程機械零部件涂裝的形式
中小型工程機械零部件涂裝線的工藝流程為上件→拋丸→清理→底漆→烘干→強冷→刮涂→烘干→強冷→打磨→面漆→流平→烘干→下線,在具體實施時由于結構件體量相差不大,生產模式和生產節拍上都趨于一致,生產比較順暢。
二、大挖礦機零部件涂裝生產的特點
大挖、礦山機械不論是整機還是零部件對涂裝而言都具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大。同時礦山機械零部件種類繁多、大小不一,比較典型的部件有車架、貨箱、支架、后橋殼等,在涂裝線上的生產節奏很不一致。礦機零部件的涂裝對涂裝流水線提出了新的要求,原中小型零部件涂裝線不再適合礦機生產,必須對其進行優化改造。
三、大挖礦機零部件涂裝線的優化設計
大挖、礦機零部件涂裝線首要解決的問題是生產節奏不一致,在優化設計的思路中大膽創新,進行分段式流水線設計,即將一條包含拋丸、膩子、噴漆等的流水線一分為二,拋丸與噴漆分開,最大限度的將流水線“打散”,形成兩個獨立的系統,形成涂裝線的柔性生產。
第一部分,前處理流水線。前處理流水線由上件、拋丸室、吹丸清理、下件和維修站組成。
上件位,可通過操縱電動葫蘆的升降懸掛工件,根據統計的工件尺寸、重量大小等在電動葫蘆上設計不同的載重量,合理分配資源:較重零部件選用載重量大的電動葫蘆,以此類推。
拋丸室,是超大型拋丸室,16拋頭,最大可以實現拋丸尺寸為10000*5500*4500的工件;拋丸時間采用精準化設計,即拋丸時間可根據工件的大小和復雜程度精準化設定,可通過對拋丸室配電柜進行智能化改造,對電動葫蘆的移動速度控制來實現,大結構和復雜結構低速移動,小件和相對簡單結構件較高速移動,比如后橋殼、貨箱等結構,拋丸時間從5min~25min不等,都可達到Sa2.5級及以上的標準,滿足涂裝要求。
吹丸清理工位,采用壓縮空氣的方式吹灰,使用吹塵槍。吹塵槍是利用空氣放大的原理,有效的減少壓縮空氣的消耗量,從而產生強大和精確的氣流,并帶動周圍空氣一起工作。
下件位,根據生產需求,如果噴漆線暢通則工件在此處無需下件,直接進入噴漆線,如果噴漆線正在進行面漆作業,則工件在此處下線。下件位與噴漆線上件位還配置一臺行車,便于臨時存放區工件的轉運。
維修站,設置在上件位的上一工位,并置于環形流水線之外,用于電動葫蘆系統的進站維修,或者是為選擇合適載重量電動葫蘆提供緩沖工位。
第二部分,噴漆流水線。噴漆流水線由上件、底面漆室、烘干室、下件、刮涂室、膩子烘干室、打磨室和維修站組成。其運行模式路線為上件→噴底漆→烘干→(下件空放)→刮膩子→烘干→打磨→(上件空放)→噴面漆→烘干→下件。
上件位,同前處理流水線上件位。
底面漆室,為水旋式噴漆室,去除漆霧的效率可達98.6%-99.5%;用水量小,約為文氏管式噴漆室的一半,地坑淺,為1-1.4m;適合于大,中型工件的高級噴涂。
此外,在實際生產中還需要合理設計日生產計劃,至少半天更換一次底、面漆,即至少半個班次集中噴涂面漆或者底漆,減少換漆次數,減少稀釋劑的消耗。
烘干室,采用燃氣加熱,屬于熱風循環固化,通過對流的方式將熱量傳遞給工件涂層,使涂層得到固化。
下件位,同前處理流水線下件位。
刮涂室,根據大挖及礦卡結構件的數量的特點,設計了一工序二工位,每工位采用敞開式布局,配置4組燈,可達到300Lux以上。
膩子烘干室,同底面漆烘干室。
打磨室,采用封閉式設計,上送風下抽風,同時底部兼顧有過濾棉和水,極大的控制了打磨粉塵的擴散。
維修站,布局及功能同前處理線相同。
第三部分,暫存區。暫存區主要用來臨時存放拋丸合格的結構件或者底漆噴涂合格的件。例如為了減少清洗噴槍的次數,一般排成半天換一次底、面漆的生產計劃,這樣就造成噴漆線滿線面漆,拋丸件無法上線,即可在暫存區存放;再如車間臨時接受緊急任務需要翻新某些部件,就可以臨時將噴漆線上的工件臨時存放到暫存區等,極大地提升了該生產線的柔性生產能力。
四、新線設計優勢
(1)新線比原涂裝線減少了噴漆室、烘干室各一間,減少了流平室、強冷室各2間,設備投資大大減少。
(2)在生產效率方面,原線從上件到產品下件需要6.25h(節拍15min/件),新線從上件到下件只需要4.3h(節拍30min/件),雖然生產節奏變慢了,但符合大挖/礦機非連續性生產的特點。
(3)對于特殊件可以單獨循環其中一個流水線,如只拋丸不油漆的工件、不需要拋丸或無法拋丸的件(如側門等薄板件)、加急發車件等等。
(4)設備維修方面,原線一個電動葫蘆發生故障需要整條流水線全部停線維修,而新線則設有維修站,對有故障的電動葫蘆直接開進維修站維修,不影響流水線運轉,同時流水線兩部分還是相互獨立的,相互無干擾。
五、結論
大挖礦機零部件涂裝流水線經過改造設計后,整條流水線的生產效率大大提升,涂裝線的總作業人數從原來的35人銳減到12人,這是最有利的證明。
參考文獻:
[1]王錫春.涂裝車間設計手冊.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4.
[2]陳治良.現代涂裝手冊.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8.
[3]趙光麟.涂裝設備簡明設計手冊.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2.
作者簡介:徐來,徐州工程機械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