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英
摘 要: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一些支點是數學課堂教學中聯系教和學雙方的重要紐帶,這樣的教學關注學生的學習障礙,讓學生的學習成為有本之木。
關鍵詞:支點;依托;支撐;抽象概念;方法建構;數學實驗
當課堂教學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時,老師應該反思是否哪里有缺失。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為學生學習或操作提供適當的幫扶,讓學生的學習成為源頭活水。下面就結合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教學案例談談課堂教學中的“支點”智慧。主要從概念的提出、方法的建構以及實驗效果的出彩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讓概念有效地提出
老師們在碰到概念宣講時經常是這樣的:“我們數學上規定、認為……”其實大多情況下孩子們接受這些概念是略顯突兀的,時間一久記憶模糊,究其原因是學生在接受概念時可能缺少與概念理解有關的抓手。
課例分析:
以六上“認識百分數”第一課時中的教學片段為例。
分數還可以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對于這個小小的介紹,筆者聽到一位老師這樣引出:
師:請同學們說出“近視率是20%”中百分數的意義。
生:近視的人數占總人數的20%。
師:是的!所以在數學上百分數還有一個名字叫“百分率”。
當做完“男生人數是女生的45%,就是指男生與女生人數的比是45 ∶ 100”這個題后老師又揭示百分數還可以叫百分比。
以兩個小練習為依托,學生對這兩個名稱的認識就很順其自然。事實上用前期直接介紹的形式,學生可能只是接觸到一個新的詞,是否真的明白其中的意思,從后面的練習分析,之前的介紹幾乎是形同虛設。
二、讓方法自然地建構
在探究方法方面,缺乏層次依托的環節,有時甚至會讓理解斷層,一不小心就會演變成灌輸式教學。
課例分析:
同樣以六上“認識百分數”第一課時中的教學片段為例。
老師先出示圖1數據問:誰比較厲害?引發討論,學生很快反應:光知道投中次數還不能知道誰投籃命中率高,還需要知道投籃的次數。
接下來老師直接出示圖2數據,師:把投籃的次數告訴大家,現在你能比較出誰的成績好嗎?請獨立思考。
在這一環節,極少部分同學知道通過“投中次數占投籃總次數的幾分之幾”就可以解決誰比較厲害的問題。而絕大多數同學都是胡亂把表中的數據進行運算,因為他們不知道到底要比什么。
出現這樣的現象其實是學生的認知遇到了障礙,經過研討,教者就這一環節重新進行了設計如下:
在圖1數據之前老師加了圖3數據,投籃次數相同都是30次,問:誰厲害?學生立馬反應過來,有投中次數和投籃次數,投籃次數相同,那么誰投中得多誰就厲害一點。接著再出示圖2的信息,學生就會反思:唐加友投30次中18次,而葉金松投了20次就中了13次,解廷宇投25次也中了16次,雖然投中的都比唐加友少,但是總次數也少了,所以再引導算“投中個數占投籃總個數的幾分之幾(百分之幾)”學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在此之前比較誰厲害的問題大多都是計算“平均數”“總分”之類,而比百分數是新授,因此在探究方法時,對部分同學來說確實有困難。而在重構的教學中老師針對學生的困難點,給予一些“幫扶”,讓學生在探究方法時有所依托,這顯然才是有意義的教學。
三、讓實驗效果大放異彩
近年來很多老師都傾向于用“數學實驗”的方式教學,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不難發現“數學實驗”確實可以達到傳統課堂達不到的效果,但如果老師能處理得更細致一些,給學生操作適時的點撥,相信教學效果會更好。
課例分析: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綜合實踐活動“我們認識的數”教學片段為例。
本課“猜一猜”環節,老師是這樣實施教學的:
師:老師這里有一些蕓豆,我張大手盡力抓一把,抓到多少粒呢?我們一起來數一數。
師:猜猜看,如果你這樣抓一把,可能抓到多少粒?記錄在表格上。說說你是怎么想的。你想不想自己來數一數?出示實驗要求:抓一抓、猜一猜、數一數、比一比。學生操作。
全班交流填寫表格。
在“全班交流”環節,交流“猜”和“數”數據時,幾乎所有的學生猜和數都很接近,甚至是一模一樣(數據如圖4)。暫不考慮這個班級的學生素質極高的情況,是不是也存在這種可能:孩子們根本沒有經歷“估計”的過程,而是直接根據“數的結果”倒推了“猜的結果”呢?如果這樣,長此以往對學生的學習是不利的!而這個情況其實是可以減少甚至是可以避免的。
以下是老師本環節原本的處理方式:
老師首先示范抓蕓豆。老師自己抓了一把蕓豆,然后立馬放到實物投影上開始數。
老師希望學生完成抓→猜→數這一流程,那么老師在示范時就應該這樣做:
師:老師這里有一些蕓豆,我張大手盡力抓一把,同學們猜一猜大概抓到多少粒呢?我們一起來數一數。然后學生操作。
“估計”是很容易被忽略、被遺忘的,因此老師在示范時就應該重點關注。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地“引導”,包括語言、動作、某一個活動,可以讓下面知識點的學習相對比較順暢,這順應學生的思維。給學生一個扶梯,讓他勇攀高峰,給學生一個“支點”,他可以撬動“地球”。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