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麗娟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發揮學習主體性,扎扎實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但是,由于先天遺傳因素、后天環境影響、個人心理發展程度不同等原因,學生呈現出明顯的個性差別,進而導致在課堂上的學習需要不盡相同。而如何在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基礎之上,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需要,就成為一線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學習需要
隨著社會多元化的發展,對具有創新能力和合作意識的人才的需要更加如饑似渴。而教育作為人才孵化器,肩負著重要的責任。尤其是小學中年段的閱讀教學,由于學生漢語言文字掌握和運用能力不盡相同,在閱讀能力方面體現出來的差異可謂是天壤之別,剖析此項內容的問題并能夠制定出相對應的策略,就是走入學習需要差異的深水區。
一、找出學生在閱讀方面存在的個性差異
1.關于朗讀課文方面
每當進行到朗讀課文的環節,有一部分學生總是躍躍欲試,有些學生眼睛里寫著渴望,有些學生心里愿意朗讀,表面上卻推辭,有些學生無所事事,因為他們的學習需要不一樣,所以呈現出來的狀態自然也就不一樣。
2.學生是否愿意與他人交流閱讀感受
此問題在第一個問題的基礎上,指向更強烈的學習需要,少數學生交流的需要和欲望強烈;稍多一點比例的同學表示可以跟他人進行交流;大多數的同學交流需要比較微弱;而還有一小部分學生持不愿意的態度,這個問題隱含著學生對語文思維發展與提升的需要,主動思考探究的學生學習需要就強烈,被動思考甚至拒絕思考的學生對此的需要就少之又少,甚至沒有。
3.是否愿意積累課內外獲得的語言材料
大部分同學都呈現出強烈的學習需要,希望能夠通過獲得語言材料來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甚至是提高寫作能力。
二、如何滿足不同學生在學習過程的需求
1.學優生策略
學優生在閱讀上的優勢體現在能夠準確、生動、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閱讀文本后能產生自己獨特的感受,思維敏捷,表達欲望強烈,與他人交流的愿望十分強烈;他們對文字極為敏感,對于優美的詞語、精彩句段和優秀詩文缺乏抵抗力,會自覺不自覺地背誦積累下來。在課堂教學中,授課教師對于這一類學生應該使用堵不如疏的教學策略,使他們在小組協作中大放異彩。首先,朗讀課文時,可以讓這些學生做示范朗讀,無論是字音、停頓、重音還是情感,都是其他學生學習、模仿的好榜樣,這樣既滿足了他們朗讀的學習需要,又讓中等生、學困生有了努力的目標。在交流感受的環節,他們總是迫不及待地把手高高舉起,面對學生的熱情,教師不要打斷,而要安排他們首先發言,并提出較高的要求。這樣在滿足他們學習需要的同時,也能夠在已有的基礎上加以提升,更能夠給其他組員提供范本。作為老師一定要及時給予肯定并鼓勵,號召同學向其學習。
2.中等生策略
中等生在閱讀方面的學習需要顯得尤為饑渴。這一些進退維谷的學生們,心中有上進的欲望,無奈總有些不如意的現狀困擾他們:想朗讀,有些字音不確定怎么讀,語調較為平淡;想談感受,語言很匱乏;也想積累一些好詞佳句,可是別人說出來的都是金玉良言,到了自己這里,好像什么詞句都失掉了色彩。在教學中,閱讀領域的中等生可以充分挖掘組內資源為己所用。首先朗讀方面,先由優等生做示范朗讀,在聽讀過程中標記不確定的字音,學習示范者的抑揚頓挫,感受朗讀者是如何通過語句表達情感的,聽過示范讀,自己就要模擬練習朗讀,教師要給予充分的練習時間,使之學習、內化、再輸出。只要有展示的勇氣,點滴的進步以及自己的創作,教師就應該及時給予肯定。在交流閱讀感受的時候,如果中等生主動想表達,那么教師就一定要給予機會,如果不想表達,就不要強求。當中等生想積累語言材料又無從下手的時候,教師要及時引導,告知先廣泛積累,再在具體的語境下思考怎么運用,久而久之就能把積累的語言材料運用自如。
3.學困生策略
在閱讀方面表現不佳的具體體現就是張不開嘴。無論是朗讀、閱讀感受還是積累語言材料,都是因為主觀上不爭奪話語權導致的,越不愛說,就越不說;越不說,就越不會說;越不會說,閱讀思維就越打不開。想滿足這一類學生的學習需要,還得采用小步子的教學策略。一般來說,閱讀學困生的字詞基礎都相當薄弱,一整篇需要朗讀的文本里,他們需要學習的生字可能猶如過江之鯽,記住這個,那個就忘了,標上那個,下一個沒聽到就過去了。所以,在聽范讀之初,就和學困生約定,他們想讀哪部分就把那個部分聽清楚了,練習好了,再大大方方地在同學面前展示。積跬步也可以至千里,即使追趕不上優等生,他也一直在進步。交流閱讀感受應該是學困生最為恐懼的一個協作學習環節,在其他人都說完之后,他們基本沒什么感受可以再表述的了,那么倒不如讓他們把聽到的觸動最大的感受用自己的語言再表述一下,這樣既滿足了他們的學習需要,又降低了難度,使學困生可以接受并駕馭。而在積累語言材料方面,只要他們做了就是好的,就要給予肯定的評價。
尊重學生個性差異,教師首先在思想上要承認學生是存在差異的,其次在教學設計上針對學生的興趣差異、能力差異和性格差異因材施教,使其個性品質在原有的基礎上,可能的發展水平上獲得最大滿足,也就是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要。在小學中年段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些許嘗試,得到了學生的認可和歡迎,可見我們是可以在尊重個性差異的同時滿足學習需要的,我們也將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其他領域進行深入探索。
參考文獻:
[1]楊端良.關注學生差異,開發學習潛[J].新課程,2010(12).
[2]石建軍.重視個體差異,提高教學效率[J].新課程評論,2014(8).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