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玉
在農村寄宿制學校發展中,雖然為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提供便利,但由于寄宿兒童長期缺乏父母的管教,極易養成壞習慣,對學生的成長有不利影響。目前,一些學生已經養成不良習慣。作為農村寄宿制學校的教師,應重視該問題,通過采取有效策略引導寄宿兒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質量。經實踐,我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要從生活點滴抓起
寄宿兒童在學校的表現最讓人感到“與眾不同”的,就是生活上十分隨意。他們想吃的時候往往猛吃一頓,不想吃就“節省糧食”。他們沒人笑的時候常常“花臉和尚”“黑臉包公”,有人笑就“衣冠楚楚”“白馬王子”。學生一旦在生活中養成不良習慣,則勢必會對學習習慣產生不良影響。所以,對于農村寄宿制學校的教師而言,要培養寄宿兒童的良好學習習慣,必須從其生活點滴著手。
1.對寄宿兒童提出明確的要求
例如,養成良好的吃飯習慣,每日三餐,定時吃飯,不許挑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班級或宿舍都應整理好衣冠,時刻注重自我的外表形象,不可過分追求和崇拜時尚,失去學生原有的味道;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后洗手、每日整理好內務、做好洗漱等日常清潔之事。
2.進行必要的監管
我們可以委派一名或幾名與之鄰近或親近的同學進行監督,同時要明確告訴他們這樣做的目的和意義,不要讓他們之間產生誤解。要讓受監督的同學明白這是為自己好,讓監督的同學樂于做好此項“工作”。經過一段時間以后,這些寄宿兒童的生活習慣就會有較大的改變與進步。那么這種進步再通過我們有意識的表彰和渲染,就可以對其學習習慣起到積極可觀的作用。
二、要從行為習慣入手
除了生活方面之外,農村寄宿兒童的其他行為習慣也往往存在一定的問題。由于有的父母擔心孩子吃住不好,經常把孩子接回家,而第二天早上又急忙送來,因此往往造成農村寄宿兒童上課遲到或者缺課等情況。我們對此不能一味地指責學生,必須注意到客觀原因的存在。那么,應當怎樣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呢?
1.多找學生談心,從意識上觸動
因為農村留守兒童往往一旦遲到,就或者找借口、或者埋怨家里,或者由于害怕干脆裝病逃課。因此,我們必須從心理根源入手,多找學生談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融洽師生感情,使寄宿兒童感受到“家”的溫暖,促使他們形成積極向上、敢于負責、不斷超越進步的觀念。
2.從寄宿兒童身邊和網絡等導找優秀學生事跡,為寄宿兒童樹立學習榜樣
為寄宿兒童樹立可行的學習目標,為其學習提供動力,這對激發兒童學習興趣有利。
3.加強與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和交流
教師要將寄宿生家長電話妥善保存,以便及時溝通。在與家長溝通過程中,應善于總結學生的優點,增強家長的自信心,對于存在某些問題的學生,教師應與家長進行對話,了解學生形成不良習慣的原因,并提出解決的建議等。通常,家長都能與教師積極配合,實現對子女的遠程教育,共同為寄宿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條件。
三、要把課堂作為重點
想要培養寄宿兒童的學習習慣,重點還是在課堂上。我們要耐心指導他們學會把握好在校時間。
1.“落實常規”
在課堂學習中做到:認真聽講、善于思考、踴躍發言、完成作業、書寫規范等,這是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基本元素。對此,教師應做好監督和檢查的工作,了解學生對好習慣的落實情況。
2.“善念緊箍咒”
對于一些意志力較弱、自覺性較差的兒童,我們不妨多提問他(她),讓其怕出“洋相”而努力聽講。沒有認真做作業,我們就要他重做,直到做好為止。沒有及時完成學習任務,我們就要嚴肅批評,提出一定的警告,等等。
3.“特事特辦”
我們在備課的時間,在想到“因材施教”的時候,就要更多地想到這些寄宿兒童,想到他們的特殊情況,就要多準備一份“情感快餐”給寄宿兒童。我們在批改作業的時候,應多給寄宿兒童幾句關心和鼓勵的話語,讓他們感到父母的溫暖好像就在身邊。
四、要把課外作為關鍵
從周一到周五,寄宿兒童可能做得比較好,但到了周末,就不自覺地“放松了警惕”,又回到了“解放前”。這種學習習慣容易“變質”的情況,往往就是在課外,所以課外是關鍵。很顯然,如果不能解決課外的習慣問題,課內的努力也會前功盡棄。怎么辦呢?
1.在假期為學生布置適量的家庭作業,賦予學生以事情,可避免學生在家無所事事、毫無學習壓力的問題。否則,學生極易去網吧、游戲廳等場所消磨時間,可能出現沉迷游戲等不良行為。
2.要適時做好家訪工作。“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們農村教師離學生家并不遠,經常到寄宿兒童學生家里走一走、看一看,往往能夠有更大的發現、更多的啟示、更新的思考。
與此同時,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引導學生養成善于思考、善于提問、大膽質疑的良好學習習慣。在學生學習中,將所學知識內容與自我的認知經驗相結合,加以深入思考,善于問“為什么”,虛心向老師、同學請教,要有不恥下問的精神,以不斷提高自我的綜合素養。正所謂,學無止境,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應積極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敢于挑戰自我。
一是在學習新知識時,學生應認真思考,將其與之前所學知識內容進行有效的對比分析,以找到二者的聯系、區別所在,逐漸構建和完善自我的認知體系,達到強化理解和鞏固記憶的學習目的。
二是對于思考過程中發現的不懂、不理解的問題,及時向別人請教,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同學之間充分合作與交流,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互補性。
三是對請教仍然得不出正確答案的問題,暫時存于頭腦中,日后再繼續探索。
花兒因為陽光更紅,葉子因為風雨更綠。只要我們把農村寄宿兒童時時放在心上,處處關注他們的生活點滴和行為習慣,把課內和課外結合起來,那么我們就一定能像滋潤萬物的春雨一樣,把他們的學習習慣培養好,讓他們更加健康向上、茁壯成長。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