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軍
摘 要:在社會發展對教育質量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當前教育界逐漸重視對學困生問題的研究。在我國,學困生廣泛存在于每一級學校的每個班級,尤其是偏遠的農村地區,學困生的數量更加龐大,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教師在教學當中,必須用持之以恒的愛心和耐心幫助學困生,使他們逐漸愛上學習,端正學習態度,提高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農村;學習困難;認知因素;非認知因素
眾所周知,進入新世紀以后,社會各界對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因為我們清楚地明白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家庭的希望,當然,所有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學業優秀,聰慧過人;所有的老師都渴望自己的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學困生的問題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據統計,在我國有接近10%的學生存在這樣那樣的學習困難。在發達國家,例如美國,也有5%的學生存在學習困難的情況。這種情況的長期存在,給許多學生造成了困擾,也給教師和家長帶來了負擔與焦慮。
一、學習困難學生的界定
首先,我們必須弄清楚什么是學困生。目前比較一致的定義是指除殘疾兒童(視力、聽力、語言、智力、肢體多重)外,在知識基礎、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心理品質等方面存在偏離常規的結構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開發,能力目標均不能達到教學大綱或課標的基本要求。
二、學習困難學生的成因分析
1.家庭環境的影響
農村小學生家長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家庭教育方式不夠恰當。有的家長過于溺愛,嬌生慣養,導致學生驕橫跋扈,缺乏克服困難的毅力;有的家長野蠻粗暴,非打即罰,導致學生膽小怕事,缺乏上進心;還有的家長長期在外打工,也就是所謂的留守兒童,這類家長對孩子關心較少,導致學生思想渙散,無心學習。
2.學校環境的影響
農村小學中,師資力量嚴重缺乏,一個教師要擔任多門課程,不能專心于一門課程的研究和教學。資源和教學設備嚴重缺乏,激不起學生的興趣和愛好。還有個別教師教學觀念陳舊,不能公正平等地對待全體學生。尤其對待學困生態度冷漠,缺乏愛心。
3.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
小學生辨別是非能力弱、好奇心強、自制力差。現在社會上的丑惡現象影響了不少農村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有一次我在上課時發現有的學生傳紙條,有的沉迷于網絡世界,上課總是遲到。
三、轉變學習困難學生的對策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誰不愛學生,誰就不能教育好學生。”雖然農村小學學困生的形成有許多因素,但只要找準問題的關鍵,并采取有效措施,就一定能逐漸矯治學困生,我認為從以下方面入手:
1.“細心”呵護學困生,讓學困生“能學”
鑒于許多農村家長對孩子的關心不夠,可以通過開辦家長學校的形式,定期和學困生家長交流,讓家長全面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狀況和學校的教育管理方法,真正認識到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意義,積極創設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促進孩子的發展。
2.“愛心”感化學困生,讓學困生“想學”
要正確樹立新的學生觀。有一些學生在剛入學的時候因為種種原因,成績比較差,有的教師就認為他們天生學習能力就比較差,成績一直會差下去,在高年級也不會有什么改觀。在這種錯誤觀念的引導下,教師就往往會對他們不聞不問。這其實是把學生一時的學習狀況視為他們終生的學習狀況,這會對學生產生很不好的影響,會讓本來有希望在未來迎頭趕上的學生喪失學習自信心,失去追趕的機會。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一定要多關注學困生,用科學的方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能體驗到成就感,不斷提升學習自信心,逐漸變得愛學想學。
3.“真心”幫助學困生,讓學困生“愛學”
要想幫助學困生,教師必須對學困生的情況了如指掌,如他們的學習基礎、學習習慣、性格特點、家庭情況、個人愛好等情況,必須做到心中有數。對剛入學的學生或新接班級的學生,教師必須進行一次全方位的摸底,了解每個孩子的不同情況。這樣才能在日后的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針對每個學困生的獨特情況,設計不同的提升方案,有的放矢地激發學困生的學習熱情,改善他們的學習習慣,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
4.“耐心”指導學困生,讓學困生“會學”
科學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學能力的發展,這對農村小學學困生來說尤為重要。
相比于傳授給學生知識,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更為重要,對于學困生來說更是如此。相對于其他學生,教師更應當重視學困生學習方法的培養。只有讓他們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才能真正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學習能力和學習自信心。
5.“用心”關愛學困生,讓學困生“愿學”
教師在對學困生進行幫助的時候,必須要有愛心、耐心和恒心。因為學困生的進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的。這個過程可能很長,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耐下性子,不急不躁,用自己的愛心去感染他們,讓他們感受到溫暖,對教師信服,慢慢樹立學習自信心,提高學習興趣。
總之,只要教師在工作中有足夠的愛心和耐心,找到合適的方法,一定能夠幫助學困生找到自信,提升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成績,獲得美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艾玉波,李軍.實用教育學[M].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2]朱永新.差生心理與教育探索[M].浙江大學出版社,1989.
[3]華國棟.特殊需要兒童的心理與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陶勑恒.小學生心理輔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徐麗華.兒童教育概論[M].杭州: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04.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