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摘 要 股權激勵對激勵對象來說有好的一面,這也是激勵對象愿意接受的原因。除了好處,其風險也當然存在。股權激勵的標的股權,實踐中可能是有限公司的股權,也可以是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股權激勵的實質是公司或者公司投資人將部分股權無償或者以較低價格給予激勵對象,或者由激勵對象以某種優惠價格直接認購股權。激勵對象接受股權后就成為公司的股東,股東所面臨的風險也就是激勵對象所面臨的風險。本文認為探析股權激勵對于接受者的風險,有利于股權激勵接受者權益的保護,也有利于股權激勵優勢的發揮。
關鍵詞 股權激勵 風險 權益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識碼:A
股權激勵現大興其道,實踐中有濫用的跡象。對于沒有風險意識的激勵對象,往往相信公司或者公司投資人的一面之辭,接受了激勵股權。殊不知,有些股權不僅存在傳統的虧本,還存在可能需要實繳認繳出資。股權激勵一般以存在勞動關系為前提,一旦勞動關系解除,股權面臨被收回或者激勵對象面臨承擔賠償、補償的責任。激勵對象只有認清股權的實質,股權本身對應的風險,獲得及持有股權的條件等,才能更好的享受股權激勵所帶來的好處。
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2013年12月28日修訂) 第一百四十二條規定,公司可以為將股份獎勵給本公司職工而收購本公司股份。這一規定,可以看作是法律認可實施股權激勵的一個依據。
2016年8月13日起施行《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因其頒布單位為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具有較高的權威性,成為股權激勵實施的重要參考依據。
參照《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第二條以及股權激勵的實踐,股權激勵可表述為公司或者公司投資人以無償或低價等優惠方式給予激勵對象股權以進行長期激勵。
股權激勵的標的為公司的股權。通常理解實施激勵的股權應為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尤其是指在正規渠道包括新三板掛牌及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
實踐中,從某種意義上說,股權激勵到了濫用的程度。如很多所謂的股權激勵的標的就是有限公司的股權,非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股權激勵甚至也已經前置到有限公司的設立、增資、股權轉讓等各個階段。
有限公司發展到一定程度可以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改制后的股份有限公司可以依法發行股份。條件成熟的,也可以在新三板掛牌。優異者,也能夠上市。將有限公司的股權納入股權激勵的標的,具有現實意義。但是,有限公司較之股份有限公司有更多的不確定性,有限公司股權相對于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也有更多的風險。
參與股權激勵的實質是激勵對象以無償或者較低的貨幣對價等方式獲得股權,成為相關公司的股東。持有股權所支付的對價與持有股權可獲得的收益以及持有股權后所承擔的風險之間的權衡決定是否接受股權激勵。除了通常的股權收益不理想之外,接受股權還存在其他潛在風險。在公司注冊資本實繳制前提下,獲得公司股權的潛在風險是接受股權方對虛假出資、抽逃出資是否承擔責任。公司注冊資本認繳制實施以后,尤其是有限公司,接受股權后承擔的是接受股權對應的認繳出資實繳的責任。
基于人為的運作,在有限公司設立、增資、股權轉讓階段都有可能存在以股權激勵的名義使激勵對象成為股東的情形。如果激勵對象接受的是認繳但未實繳出資的股權,則其有義務承擔實繳認繳出資的責任,這種責任不因其股權放棄及將所持有的股權另行轉讓給他人而免除。如果接受的股權是以創始人身份參與公司設立而取得的原始股權時,對公司設立時其他股東的出資瑕疵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風險更大。
股份有限公司發起設立的,其設立、增資、轉讓階段也可能存在如前述有限公司一樣涉及用于股權激勵的股份沒有實繳認購出資。激勵對象接受這種股份后,也存在要承擔其所接受股份對應的認購出資的實繳責任。如果激勵對象以創始人身份參與發起設立股份有限公司,其對公司設立時其他發起人的出資瑕疵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對于在正規渠道包括新三板掛牌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及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其運營相對規范,其股本往往為實繳股本,不存在接受股份后需要承擔實繳認繳出資的責任。除了要承擔實繳認繳出資的風險外,其余的才是激勵對象通常認知的風險,即獲得股權支付了對價,但股權收益不佳甚至股權價值最后變得一文不值。
無論有限公司的股權,還是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都要考慮轉讓變現問題。有限公司的股權變現難度較大,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在掛牌及上市前變現也不容易。
如果接受認繳制下的股權,不管是有限公司的股權,還是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都要調查股權對應的認繳出資是否實繳以及何時實繳。如果股權對應的認繳出資沒有實繳,如果公司或者公司投資人存在今后也不會實繳的可能,這樣的股權風險巨大,建議不要接受。
最好不要接受認繳制下的新設立公司的股權,成為新設立公司的股東。如果公司經營不善或者是有人有意利用公司及股東的有限責任,實繳認繳出資的可能性很小。一旦成為這樣公司的股東,不但面臨實繳自己持有股權對應的認繳出資,對其他股東的未實繳認繳出資等問題也要承擔相應責任。
一定要警惕公司先前的認繳出資沒有繳足又要增加注冊資本的目的。已經是公司股東身份的激勵對象,至少要堅持自己不要再增加認購出資。對于不是股東身份的激勵對象,也要慎重考慮是否接受增資階段的未實繳出資的股權。如果接受未實繳出資股權,一定要對未實繳出資責任作出安排,以督促責任主體盡快實繳出資。
股權激勵建立在勞動關系的基礎上,約定如何獲得股權的條件一定客觀、具體。相關條款的約定一定具有確定性及可執行性,而不能模糊。對于獲得多少股權可以與工作年限關聯,如每工作滿一年,可獲得多少股權,而非籠統的約定根據公司決定。激勵對象不要接受一旦解除勞動關系就要被收回股權或者進行賠償、補償等條款。如果接受不利的條款,激勵對象將來可能要面臨返還股權或是進行賠償、補償,被動的往往是激勵對象。
對于獲得何種股權也要清楚。是以創始股東身份參與公司設立獲得股權,還是通過如股權受讓、增資認購等方式獲得。是公司收購的股權,還是公司增資或者增發的股權。對于股權出讓主體也要確定清楚。是公司直接授予股權,還是其他投資人轉讓股權。激勵股權的出讓主體是公司還是特定投資人,或者是公司和特定投資人作為共同的出讓方。
激勵股權的定價、支付等問題要約定清楚。如獲得股權貨幣對價具體是多少,由公司承擔還是某些投資人承擔,如何承擔,承擔多少,激勵對象是否承擔,承擔多少等細節情形都要約定清楚。這樣便于執行,也有利于減少爭執。
一旦獲得股權,尤其是新三板掛牌及上市公司的股份,要及時行權,依法進行登記。這樣做的目的是使激勵對象的權利及時固定下來,避免因公司經營變動等原因發生變化。
因股權激勵發生爭端后,首選方案還是進行協商。對于新三板及上市公司,協商成功的概率較高。如果直接進入司法或者準司法程序,因為股權激勵的復雜性,其最終結果未必對激勵對象有利。
如果激勵對象與公司在合同中約定了解決爭端的商事仲裁委員會或者特定的法院,且符合法律規定,可以通過特定機構解決爭端。
當然,如果沒有合同約定,協商不成的情況下,激勵對象可以先行申請勞動仲裁。但是,勞動人事仲裁委員會可能以股權激勵不屬于勞動爭議受理范圍為由,不予處理。
以勞動仲裁為前提,再到法院起訴,法院受理案件也較為容易。法院適用“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重證據,重法律事實。一旦走到法院,激勵對象的證據如果不足,其請求很難得到法院的支持。
股權激勵是公司或者公司投資人通過以優惠對價給予股權激勵對象股權以提高激勵對象勞動效率及留住人才的一種手段。股權激勵的標的為股權,股權可能是有限公司的股權,也可能是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
激勵對象一旦接受股權,就成為公司的股東。公司注冊資本實施認繳制情況下,出現了沒有實繳出資的股權。接受這種股權,不僅面臨接受股權直接收益及其本身價值變動的問題,也面臨承擔依法繳納所持股權對應未繳出資義務。這種義務,不因股權轉讓而免除。對于以原始股東身份通過設立公司而取得的股權,還要對其他原始股東出資瑕疵承擔相應責任。
接受股權的貨幣對價及今后股權收益需要權衡、考慮。有限公司的股權變現較難,股份有限公司如果沒有有效途徑,也很難變現。接受已掛牌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權時也考慮股權交易的活躍性,以便于轉讓。
股權激勵往往以勞動合同為前提,需要工作一定時間,才能獲授股權。約定以完成一定工作年限為獲授股權的條件對于激勵對象較為有利。激勵對象對于股權的授予及剝奪等約定條件也要十分注意,防止無法獲得股權及可能喪失股權。激勵對象獲授股權后要及時將股權登記在自己名下,將權利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