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弘澤 苗新萍
摘 要:在當前“互聯網+發展”模式下,創意寫作在高校的培養背景下發生著變化,眾媒時代的到來給創意寫作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全媒體到融媒體的媒介發展使創意寫作的背景和載體發生了變化,受眾群體分類逐步細化,培養方式更加多元化。文章將以江蘇師范大學為例,針對媒介融合背景下大學生創意寫作的現狀、機遇與挑戰、培養需求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以探求對大學生創意寫作進行創新性媒介培養的方法。
關鍵詞:創意寫作;融媒體;個性認同;網絡培養;媒介教育
中圖分類號:H193.6? ??文獻標識碼:A
媒介融合的概念于20世紀80年代在美國提出。其最初的定義是將原本屬于不同類型的媒介結合在一起進行新的發展;創意寫作同樣起源于美國,本意在于作家的培養。但在我國“互聯網+”模式背景下,媒介融合有了新的發展,媒介融合從簡單的跨媒體融合逐漸走向跨產業融合,在這一媒介背景下,依托傳統媒介進行文字寫作的創意產業也有了新的形勢變化,基于網絡的培養方法的介入也使我國大學生的創意寫作培養有了新的需求和發展。如何平衡創意寫作網絡化教育和傳統課堂教育以及利用二者的結合創造新的創意寫作教育環境成為新的值得探討的問題。
“創意寫作是以文字創作為形式、以作品為載體的創造性活動,它是文化創意產業鏈最重要最基礎的工作環節。”媒介融合的需要促進了媒體的融合,在這一趨勢下眾媒時代隨之到來,“人”與“媒”之間的隔膜被打破,媒介受眾和創作者已經沒有了本質上的區別,信息傳播方式趨于多元化。創作主體的限制逐漸消失,利用碎片化時間和夸張化內容興起的快餐式文化逐漸盛行。眾媒時代的到來給以互聯網為依托的創意寫作新方式帶來了新的機遇。對于大學生而言,創意寫作能力成為新的時代需要,盡管創意寫作課程逐漸進入高校教學體系,但教育模式仍需要有本質上的改變以適應整體社會傳播環境。
1.當下創意寫作培養的媒介背景環境及發展趨勢
媒介融合傳播的特點可以概括為時空自由、主體自由、分眾細化、傳播方式移動化、內容碎片化。對于傳統媒介而言,媒介融合給創意寫作“寫家”們提供了便利的寫作媒介環境。作品的發表不再 受時間、地點影響,尤其是在微博等新媒體興起以后,“廣場式”的個性化信息表達日漸成為大眾傳播的主要傳播方式之一,作者和受眾之間可以存在在線的直接交流,消除了長久以來存在于讀者和作者之間的“交流屏障”,使作者不僅可以“生產”作品,還可以第一時間收到作品反饋,對于改進創作方法和細化寫作方向是大有裨益的。同時,互聯網的發展使“寫家”們可以更容易獲取寫作資料,了解他人觀點,對于創作的靈感來源拓展和創作的內容廣度提升有本質上的幫助,更好的“原料”使眾媒時代的創意寫作者們得以創作出更好的作品。同時相比依托傳統傳播媒介的傳統寫作模式而言,眾媒時代下的以互聯網為媒介的創意寫作,在傳播過程中減少了資源的浪費,降低了出版成本,同時隨著技術的進步、“電紙書”的普及,傳統書籍的不可取代性越來越低。媒介的融合使部分傳統媒介向新媒體“妥協”,如《東方早報》向“澎湃新聞網”的過渡。傳統舊媒介的“新媒體化”進一步推進了網絡信息傳播的權威性,使媒介傳播方式逐漸趨同,加快了信息傳播電子化、無紙化進程的同時也奠定了網絡平臺對于當下創意寫作的主導地位。
網絡時代更加注重的是個人意見的表達。個人作品的思想不再受社會整體趨勢的影響被要求“主流化”,個人的意見表達趨于“無門檻化”,“網絡大V”等意見領袖對社會的影響日漸提升,而具有相當大受眾群體基數的“當代寫家”們,無疑是成為“意見領袖”的最佳候選人。“個性化”本身也給創意寫作提供了發展的空間。與此同時,眾媒時代的受眾“分眾化”也使“意見領袖”們更容易受到某一群體的觀點認同,從而滿足個人的價值表現需要。但是,網絡與“個性化”帶來的還有審美群體的品位割裂、受眾審美需求的對立,從而制造出了一系列矛盾點。網絡時代大量網生詞匯的入侵也對一直以來寫作的“文學性”帶來了沖擊,“雅”的喪失也成為當下網絡環境中所有寫作模式的共同特點之一。
媒介融合發展給創意寫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樣也帶來了新的挑戰。伴隨著技術革新、理念創新出現的不僅是無紙化的“電紙書”,“有聲讀物”平臺的興起如“喜馬拉雅FM”和傳統電臺的網絡化回歸如“蜻蜓FM”,打破了無線電廣播的地域限制,但也保持了“單向傳播”“收聽便捷”的傳統,分割了受眾的碎片化時間,對以文字為基本載體的創意寫作形式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同時,4G網絡的普及和5G網絡的發展使人們對數據流量的消費增大、視覺刺激的需求增加,對于很難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的寫作方式來說,視覺沖擊力的需求始終是亟待解決的難題。創意寫作的“聽覺化”“視覺化”成為新的發展方向。
2.互聯網媒介背景下大學生創意寫作現狀分析
我國的創意寫作培養始于2009年,復旦大學于當年設立首個創意寫作碩士點,此后上海大學、北京大學等著名高校也逐步開設此類課程,發展至今,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了相關課程。但我國高校目前的創意寫作培養仍局限于培養“作家”,不能充分滿足社會的寫作需要,更多的大學生自發地分門別類地在各種新的媒體平臺進行創意寫作,從目前的平均水平而言,仍表現出語言較為稚嫩、觀點缺乏個性化、寫作方式較傳統化等特點。
根據寫作動機,當下大學生依托新媒體平臺的創意寫作可以分為“自發寫作”和“消費寫作”。自發寫作的動機是滿足自身寫作需要如進行個人公眾號寫作、日記式的個人主頁文章發布等,而消費寫作的目的則在于通過寫作獲得一定的物質回報,如為商業公眾號撰稿、通過創意文案為產品做宣傳等。
根據調查顯示,36%的受調查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創作欲望而進行寫作的。這也就意味著有相當數量的大學生的寫作目的是尋求相同的價值認同和體現個人價值,但不論寫作動機如何,在大學生當下的創作環境中新媒體平臺的低成本、高傳播價值使其成為當下大學生創意寫作最好的、最便捷的傳播載體。
目前,根據學校大學生的創意寫作方式調查來看,大多數學生能運用微信、微博等自媒體平臺進行寫作創作,部分大學生可以運用微信公眾號、百家號、企鵝號和各類新興平臺進行創作,但在一些由大學生作為主創人員的公眾平臺上可以反映出,大學生進行創作的多數內容尤其是對社會問題的評述中個人觀點不足,傳播媒介平臺的變更是“換湯不換藥”,只有平臺的變更,沒有內容和寫作風格的變化,同時由于個人文學素養的限制和追求語言的獨特性以制造傳播噱頭,寫作的文學性逐漸在部分大學生的寫作用語中丟失。
大學生社會閱歷不足導致多數作品表述缺乏邏輯性、實用性,觀點幼稚,不適合面對社會受眾傳播。總體上大學生創意寫作媒介平臺趨于多樣化,但寫作形式上由于教學環境的影響,在性質上仍大量保有基礎教育過程中習得的寫作模式,媒介平臺的變化沒有帶來寫作方式本質上的革命性變化,仍趨于單一的使用文字為載體進行創作,缺乏足夠的專業素養。2016年被稱之為“智媒元年”,原本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時間的寫作創作,在極短時間內就可以由人工智能通過大數據計算完成,盡管當下人工智能寫作仍缺乏“人性”、不夠“個性”,但在極度“快餐化”的網絡信息洪流中,“智媒”的市場競爭力已經逐漸凸顯并在快速穩定地發展,大學生創意寫作在當下的媒介環境中競爭力較弱。
在媒介融合不斷加深、眾媒模式愈占主導地位的前提下,各種新媒體平臺不斷像雨后春筍般出現,依托傳統媒介的創作方式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和“理念革命”。
1.媒介環境變化帶來的新需求
一直以來,傳統的傳播模式以“一對一”“一對多”的傳播為主,而新媒體誕生以來,“多對多”的傳播方式與傳統的傳播模式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對立,新的媒體平臺如“微信”“微博”等逐漸取代了傳統媒體的一些職能,依托新媒體模式發展的網絡化創意寫作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
在過去的傳播環境中,“傳媒主流媒體的聲音要么被網絡意見領袖們二次過濾,要么被網絡意見領袖的聲音所淹沒,這是網絡傳播‘去中心化下的‘再中心化”,但近年來媒體融合趨勢的出現在保住了傳統媒體“官方”地位的同時,又增加了新興媒體的發聲力度和普適性空間,同時兩大類的傳播媒介也在不斷地交換融合著。近年來,新媒體平臺的“指數式”增長奠定了新媒體在大眾傳播中的作用,但也使新媒體市場趨于飽和,“市場空白”“供不應求”帶來的發展紅利已經消失,“新媒體”的新視角也隨著傳統媒介的轉型而失去了主導地位,“供大于求”的市場現狀也開啟了“適者生存”的激烈市場競爭,這樣就對創意寫作者提出了更高的創新寫作能力要求。
創意寫作者需要有高審美和準確的受眾定位。媒介的發展推動了分眾的細化,眾口難調,一件作品很難同時滿足大多數人的審美需要,分眾的細化伴隨著“高年齡”“高學歷”“高審美”的“三高”審美人群出現,進一步提高了對“寫家”的專業化審美要求。同時,媒介的網絡化使網絡監管和網絡篩查的難度增大,大量低質量、低俗審美的依靠標題和爆點信息吸引瀏覽的文字產品充斥著各網絡平臺,多數受眾產生了對高質量作品的需求,因此“創意寫家”的審美品位和文化知識底蘊就顯得尤為重要。
2.創意寫作的應用化需要
創意寫作的個性化發展需要遵循創作的“實用主義”,只有在實踐中真正創造了影響的寫作才是有價值的寫作。在快節奏生活的社會大環境下,人們的空余消費時間不得不“碎片化”,因而“聽書”回歸了主流傳播媒介的行列,因非傳播條件限制而主動進行“聽書”的行為對以文字為載體的創意寫作產生了沖擊使其急于需要利用文字的創新性應用創造視聽刺激以彌補文字本身的不足,從而滿足受眾對接受刺激的需求。即通過網絡電臺文稿創作、影視作品劇本創作等方式將創意寫作全面聽覺化、視覺化,但大量的視聽媒介刺激早已造成了受眾的審美疲勞,當代受眾審美更新換代的速度處于歷史最高水平,“新鮮”成為“快餐化”文化消費的新需求和必然需求。因此,除了視覺化和聽覺化發展之外,創意寫作者的時代前瞻性和創新性的創意寫作衍生應用寫作也成為新的時代要求。
3.創意寫作的社會需求
創意寫作需要具有正向引導力,參與社會控制。創意寫作作為典型的個性化寫作,在當前的分眾化傳播模式下處于一種“一對多”的、傳者受者“三觀”一致、易于將想法接受學習的傳受關系中。
網絡時代的傳播關系是“去中心化”且傳播過程具有雙向性的“網狀傳播”。在這種傳播關系中,我們會發現一個主體可能同時是多個群體的“傳者”,同樣也是多個群體的“受者”,整個社會呈現一種 “網絡拓撲式”結構相連,且利用高速網絡高效率的交換信息。在這個“社交網絡”中,一旦某一點出現了問題,其他接受者的“拒絕”可以將“問題思想”消滅。但對于易于接受的如創意寫作等針對特定群體的、互相接受力強的傳受關系,個人的問題觀點可以輻射到相當大的群體中,同時這個群體的每個個體又可能將問題以相同的形式造成“指數化”擴散,從而造成大量的社會越軌行為。新的信息傳播背景固然賦予了多元化的信息傳播模式,但同時也放松了信息監管,賦予了錯誤信息自由的傳播平臺,增加了信息傳播風險和降低了媒體的社會正向引導功能,增加了社會潛在的不穩定性。因此,也應當被給予更重要的社會職能,引導能力的提升就顯得更為重要,創意寫作雖然是要保證個性化發展的,但不是隨意的,必須具有正向的引導力,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利用綜合媒介進行創意寫作培養的過程中要樹立“人—媒平等”的教育理念,即“在媒介教育中‘人—媒處于平等的地位,相互交融,共同發展,而且體現出人的主體性”。媒介融合給多樣化、個性化的教育方式帶來了可能。
1.媒介綜合教育更加注重個性化
對于個性化需求極強的創意寫作培養而言,可以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但傳統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育方法缺乏思維張力和個性,這也就意味著需要打破傳統的“網絡教育”+“課堂教育”的思維方式,即注重“普適化”和“權威性”,以錄像或者提前制定統一的教學方案(如當下的網絡教育模式)的方式進行網絡媒介教育,在本質上這種教學理念仍是“人—人”的教學方法。在多媒介融合的教育環境下,對大學生的創意寫作培養不能將眼光僅僅放在高校的一貫的教學方式上,應當更加突出“個性化”在整體培養中的比重,尋求有針對性、更高效的教學設計方法。如在線下形成以創意為中心進行思維發散的“創意寫作工坊”,在這樣的“工坊”中“個性化的語言和架構被保留了,沒有個性的則紛紛在‘工坊中被剔除了”。在線上互聯網2.0時代的AI智能和大數據分析可以針對學員的瀏覽習慣、個人興趣、文字水準等進行精確的“用戶畫像”,從而得以對教學方案進行“私人訂制”,以此保證創意寫作培養的“個性化”“專業化”。
在這一傳播關系中傳者與受者關系趨于平衡且略傾向于受者并以此為標桿進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設計。同時應積極利用網絡技術將“創意工坊”網絡化、在線化,創造基于網絡的新的創意寫作培養形式。
2.新的媒介教育環境下的實用主義原則與文學性復興
從根本上來說,創意寫作培養的目的是為整個文化產業培養文案、文稿、劇本、策劃等多方面的人才,因而創意寫作既要是創新的,也要是“接地氣的”,“培養”就必須有社會價值,這就需要在教學設計中將創意寫作的方向進一步的細化,遵循媒介融合的實用主義原則,利用大數據定位專業特性,進而培養出做到媒介兼顧、產業均衡、視聽語言豐富的創意寫作者。
文學性是寫作的根本特征也是當下大學生創意寫作培養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文學性的語言運用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創意寫作的審美高度。但在當下的創意寫作過程中,需要的不是單純的“文學性”,而是實用的“文學性”。“語言不但是連接文學與世界的媒介,它還是作家進行藝術傳達的媒介,是聯系作家與讀者、讀者與文本,并使之溝通交流的媒介”。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創意寫作培養在追求形式創新的同時,語言運用上還要保留必要的文學性,以此在根本上保證語言的媒介作用對文字作品的影響。同時加強“語言媒介”與新興媒介的融合發展,以應用性文學為媒介,拓寬文學性語言的教學方法,增強受眾對融合媒介的內容認同進而增強寫作的影響力。因此,實用性的文學語言的運用應當作為基礎教學納入當下的創意寫作教學設計中。
3.創意寫作培養的本土化設計
在創意寫作培養本土化進程中,要尊重國家文化認同,提高“辨析力”。創意寫作作為國外興起的寫作模式仍處于本土化過程中,但在媒介融合為背景的當下媒介環境中,“本土化”與“全球化”的界限已經顯得模糊,“球土化”應運而生,我國的創意寫作培養要能在復雜的文化環境中“辨析”媒介教育的發展方向,同時不僅要“引進來”,還要“走出去”,將中國化的創意寫作方式納入全球化戰略進程中,進一步提高國家軟實力。
近年來創意寫作的有關文獻不斷被引入國內,創意寫作的高校培養“作家班”也逐漸在全國各高校中形成,但引進的創意寫作培養模式并不能滿足我國對于創意寫作人才的需求,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行業市場的快速更迭使創意寫作目前的培養模式亟須結合我國近年來如“互聯網+”等發展模式的成果進行革命性的改革以適應我國發展,同時增強文化引導力形成“中國特色的創意寫作培養模式”。
[1]葛紅兵.創意寫作學的學科定位[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5).
[2]胡智鋒,劉 俊.媒介融合時代? 傳統主流媒體如何放大主流聲音[J].北方傳媒研究,2017(1).
[3]白傳之,閆 歡.媒介教育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
[4]李茂葉.論文學語言的媒介性[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5]歐陽宏生,梁 英.混合與重構:媒介文化的“球土化”[J].現代傳播,2005(2).
[6]張 娜,趙忠山,范 臻,等.“E”時代背景下的“創意寫作”[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7(2).
[7]李俊飛,黃德志.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創意寫作能力培養特征分析[J].文學教育(上旬刊),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