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敏
摘 要:跑帷子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舞蹈表演,是從古代戰爭中衍生出來的一種古老而又獨特的大型民俗活動,具有民間祭祀和歡慶娛樂的雙重功能。文章通過對河南省湯陰縣跑帷子的田野調查,試圖從功能主義的角度對其進行解讀。
關鍵詞:功能主義;跑帷子;功能
中圖分類號:K892? ??文獻標識碼:A
跑帷子是河南省湯陰縣特有的一種傳統大型民俗舞蹈活動,2006年列入河南省人民政府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成功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豫北三絕之一,在方圓百里享有盛譽。跑帷子起源于春秋,成型于秦漢,盛行于宋元明清各代和民國初年并延續至今,距今已有2600多年歷史。跑帷子規模宏大,場景壯觀,內容豐富,形式完美,是一種獨特的團體型、廣場型的傳統舞蹈,近200名舞者按照《易經》中的八卦陣法不斷變幻出100多種陣勢,氣勢磅礴。跑帷子現僅存于河南省湯陰縣白營和古賢兩個鄉鎮,僅白營鄉西隆化村和古賢鄉支村有跑帷子的表演隊伍。
跑帷子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但是當今學術界對跑帷子進行的研究很少,除了個別學者從舞蹈學角度進行過研究和電視報道外,對其進行社會學和人類學研究的學者少之又少,這使得其具有較大的研究空間。另外,筆者作為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希望將家鄉這一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形式展現出來,使更多的人能夠認識和了解這種傳統民俗文化。
1.跑帷子
跑帷子是由古代戰爭中衍生出來的一種古老而又獨特的大型民俗舞蹈活動,又稱經緯舞,俗稱跑帷子。跑帷子使用的道具叫帷子,它是由一根兩米多長的木桿上扎帷帽,周圍掛上五彩繽紛的彩帶及銅鈴,表演者持帷子跑出各種陣圖,故稱跑帷子。
伴隨著洪亮的鑼聲,跑帷子拉開帷幕。樂聲四起,鑼鼓笙簫合奏或鏗鏘或激昂或婉轉的民間樂曲,吹吹打打、熱熱鬧鬧地烘托起跑帷子的氛圍。彩旗手和鼓手組成的樂隊依次入場,分列兩旁。之后身披各色彩緞、手擎五彩繽紛的帷子的龐大隊伍入場,輪番舞蹈,依照陣圖排列成各種陣勢和圖案。每次舞蹈時,帷子手們踏著鼓點屈膝、微蹲、作小步跑,富有節奏感地來回奔跑。每跑一步,帷子上的彩帶和銅鈴就震動一下,發出嘩嘩的響聲。在陽光下銀光閃爍,彩帶飛舞,其景象之美麗、場面之壯觀令人嘆為觀止。陣圖跑完之后,帷子手們迅速按照原路線收起排成原隊伍,準備再組成新的陣形。
2.傳承:祭祀活動
據傳,跑帷子是春秋戰國時期為紀念齊桓公的愛妃長衛女而舉行的傳統祭祀活動,繼而演變為廟會中的表演祭祀性活動,后發展為鄉民祭祀和歡慶節日的娛樂性活動。民間信仰和神靈崇拜使跑帷子具有了較強的儀式性和目的性,祭祀性和取悅神明的目的不言而喻。人們通過舉行盛大的、有固定程式的儀式達到祈福和消災的目的。
3.變革:民俗表演
當今的跑帷子已經成演變為一種民俗表演儀式活動,多見于廟會和正月十五、十六的民俗表演中。特別是政府重視和申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后,跑帷子的發展空間進一步擴大。甚至可以考慮與當地的旅游相結合,成為地方有代表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城市民俗文化名片。
文化功能論的視角是人類學研究民間信仰的傳統研究視角,由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和拉德克里夫-布朗于 20 世紀初創立。該理論認為人類社會文化現象都是為滿足某種現實“需要”而存在的。“一物品之成為文化的一部分,只是在人類用得著它的地方,只是在它能滿足人類需要的地方”,“所有的意義都是依它在人類活動的體系中所處的地位,它所關聯的思想,及所有的價值而定。”
1.精神信仰依托的功能
人們之所以需要神明是因為科學與理性并不能解釋所有的問題,面對生與死、善與惡等理性無法解決的問題時,人們就會依托于神明,以此尋求心靈的慰藉。而跑帷子的初衷就是與神明進行溝通和交流,通過跑帷子這一宏大、莊重、神圣的儀式,通過自身的參與,達到通神、娛神、酬神的目的,是在科學和理性之外人們尋求精神信仰依托的重要途徑。人們從一種功利主義和實用性的信仰,抱著一種從眾和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理,積極參與到跑帷子活動中以表達自身最大的虔誠。許下心愿,如果有用,則會成為宣傳者,對親友產生影響,成為催化和推動力量。即使無用,也能得到心理上的滿足和精神上的慰藉,增強直面困境和面對未來的信心,起到緩沖劑和安全閥的作用。
2.文化傳承的功能
每年的正月十五、十六,跑帷子作為保留節目都要參加古賢鄉以及湯陰縣縣城的小年民俗表演活動,屆時支村幾乎所有的家庭都要參加表演。通過跑帷子活動,人們共同的社會記憶和文化得以傳承,而通過參與跑帷子活動又使這種文化進一步根植于人心,獲得了新生的集體記憶和新的活力,并隨著社會的發展將這份集體記憶和文化代代相傳。
3.社會交往的平臺和娛樂功能
社會結構指實際存在的社會關系網,將個人聯接成為一個集體。社會以及社會生活的延續,必須依賴社會結構的延續。社會結構與社會功能合并起來就是社會體系,任何社會活動的功能就是它對于適應和完整的貢獻。對于跑帷子我們不能孤立地評價,而應該將其放到社會體系之中來分析。跑帷子不僅僅是當地人的休閑娛樂形式,而且作為傳統文化與習俗,對于當地農村的生活也具有某種不可或缺的意義。
首先,參與跑帷子活動滿足了人們的信仰需要,在單調重復的現實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間獲得了一種平衡,在文化生活貧乏的年代,是一種難得的交往平臺和精神愉悅。
其次,填補了農村公共生活的空缺。跑帷子提供了這樣一種平臺,使人們聚集在一起,彼此之間的溝通更加真實,關系也更加密切,提高了群體凝聚力。人們一邊跑帷子,一邊嘮著家長里短,無形中更加親近,是增近彼此社會關系的一種交流平臺。
最后,跑帷子滿足了人們休閑娛樂的需要。農村的休閑娛樂和文體活動非常有限,跑帷子提供了活動的契機。尤其是每年正月十五和十六的表演,對于表演者和觀看者都是一種愉悅和享受。
4.整合與引導功能
我們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重視文化和非物質遺產保護,充分認識地方傳統文化的重要地位,只要進行合理的引導,跑帷子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動將對鄉村整合、鄉村建設和國家文化認同產生積極的作用。 每一次跑帷子活動都是對當地地方共同傳承的文化觀念的重申和強化,是對文化的整合與重新認識,可以增強共同體成員之間的聯系。
每年正月十五、十六的表演活動,縣政府出資提供經費,對于僅存于白營鄉西隆化村和古賢鄉支村的跑帷子活動是一種支持和肯定,對于保護和支持湯陰縣跑帷子這一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宣揚和鼓勵。跑帷子有著嚴格的規定,不能有個人隨性的再創造,跑帷子一代一代的傳承,有利于形成對社會秩序的整合以及科學價值觀的引導。
[1](英)馬凌諾斯基.文化論[M].費孝通,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2]王龔雪.有意味的形式[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1.
[3]范正義.民間信仰研究的理論反思[J].東南學術,2007(2).
[4]烏丙安.中國民間信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