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敏
摘 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方法論是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是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方法論的繼承與發展。它涵蓋了以下內容:社會系統研究方法之層次性、開放性原則;社會矛盾研究方法之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社會矛盾的特殊性和利益分析方法;社會過程研究方法之主體選擇;歷史主義的方法;社會認知與評價方法之人民利益是社會評價的最高標準。
關鍵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方法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繼承與發展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我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每一次開拓創新,都產生于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實踐進程,都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如面對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實踐,毛澤東同志做了大量調查,進行了許多艱苦卓絕的理論創作,在解答中國革命實踐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的過程中,形成和創立了毛澤東思想,指導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從而為新時期改革開放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制度保障。鄧小平同志在“文革”結束后果斷地終止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傾路線,恢復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解答了當時在社會主義改革過程中一系列令人困惑不解的重大理論難題,使馬克思主義與我國的改革開放實踐密切結合,走出了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發展道路。而習近平則強調: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一定要在理論上跟上時代,以現代化建設中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矛盾為契機,不斷進行理論、實踐、制度、文化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
鄧小平曾提倡要在微觀經濟層次上發揮“看不見的手”——市場的作用,但在宏觀層次上又要充分發揮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的作用,以為經濟發展建立良好的運行秩序。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堅持新發展理念這一基本方略中提到,要“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對社會系統研究方法之層次性原則的堅持與發展,即必須根據經濟系統不同層次的不同規律和不同要求做好服務與引導,以便使我國經濟有能力參與全球競爭、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
毛澤東的《論十大關系》充分體現了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
第一,堅持全面性,力戒片面性。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統籌發展和安全”“必須把維護中央對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全面管治權和保障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有機結合起來”“必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體現了對毛澤東“堅持全面性,力戒片面性”的繼承與發展。
第二,堅持系統性,力戒孤立性。堅持系統地考慮問題,絕不孤立地考慮問題,才能達到整體最優效果。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不論是“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還是 “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不論是“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還是“統籌山水林田湖系統治理”,都體現了對毛澤東“堅持系統性,力戒孤立性”之方法論的繼承與發展。
第三,堅持重點論,力戒一刀切。“明確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必須以黨章為根本遵循,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等,是毛澤東思想“堅持重點論,力戒一刀切”在當代的實踐表達。
毛澤東牢牢把握新民主主義社會矛盾的特殊性,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新民主主義道路,實現了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指出“絕不能要求馬克思為解決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幾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我們黨牢牢把握中國社會矛盾的特殊性,開辟出一條“中國的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關于我國現階段主要矛盾的論述,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也是我們黨通過對現階段中國社會矛盾特殊性的把握而得到的最新認識。
毛澤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著作中,科學地分析了農民的各個階層,為中國農民準確地把了脈,明白了農民在中國革命中的偉大作用,注重關注人民群眾的愿望與訴求,做到了尊重中國革命發展規律與順應人民群眾的歷史選擇相結合。而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鄧小平則指出,“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農村改革中的好多東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基本方略,強調“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尤其是“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做到了社會過程研究方法中正確的主體選擇,這與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中的主體選擇是一脈相承的。
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識,一直以來存在以下兩個錯誤觀點:一是文化保守主義,它過分強調文化的民族性和繼承性而堅決反對外來文化,甚至排斥對世界優秀文化的借鑒與吸收;二是文化激進主義,它主張文化的世界性與現代性,對本民族的文化則持一種否定的態度,甚至將之全盤虛無化,轉而青睞西方文化。從方法論上來說,以上兩種觀點都違背了辯證法所要求的歷史性原則,即歷史地看待傳統文化。我們既不能走保守主義的道路,也不能舉起激進主義的大旗,而是要堅持歷史主義原則,對于作為歷史遺產的傳統文化,要采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批判繼承的科學態度。
1934年1月,毛澤東同志在《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指出,要得到群眾擁護,“就得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后來在七大報告《論聯合政府》中,毛澤東同志又強調了“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這不僅是對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中“人民利益是社會評價的最高標準”這一社會認知與評價方法的繼承,更是對它們在新時代條件下的發展。
總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方法論是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思想方法論的繼承與發展,是新時代條件下堅持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法論指導,是我們學習和貫徹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的指導性原則,我們必須認真學習、深刻把握。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毛澤東.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