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中霞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漸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通過培育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歷史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本文以義務教育階段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3課“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為例,探討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
一、設置主題,整合教學內容,培養素養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歷史課程的教學要力求體現課程的基本理念,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并依據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選擇與整合,精心設計以學生為主題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活動,組織學生參與探究歷史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在特定的歷史情境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形成自己對歷史的正確認識。”所以,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歷史教師應該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具體學情等方面來確定中心主題,整合教學內容,潤物無聲地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結合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以及八年級學生的學情特征,確定本課的教育理念圍繞“主題教學”進行,圍繞“從外交立場看港澳回歸”這一主題統領全課,通過“建構主題—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展開教學。這既符合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的要求,又能體現學生的具體學情,也是新教材、新課程下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圍繞主題,引領本課的教和學,在此基礎上有效整合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
圖1 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教學結構
二、創設情境,設計教學環節,滲透素養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歷史是過去的事情,為了促進學生了解、感受、體會歷史的真實境況和當時人們面臨的實際問題,需要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因此,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教師要引領學生在歷史情境中展開學習活動。”
(一)創設歷史情境,導入新課,落實史料實證
歷史情境的創設有多種方式,如通過展示歷史文獻、歷史影像,參觀歷史遺址、歷史博物館、紀念館等再現歷史情境。本課以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1997年7月1日0時0分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片段導入新課,使學生對香港回歸這段歷史有一個大致了解,讓學生回到當時的歷史情境中。教師要對視頻中提前2秒準備升國旗的場景進行補充說明,當時為了這2秒我國同英國進行了十幾輪的談判,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讓學生感受到我國收回香港主權的決心和艱難。當然,影像資料最好能找當時歷史的實錄,這樣才能真實反映當時的歷史,而影像資料僅僅是史料的一種,在教學中必須補充文獻史料、實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內容,并以此引導學生學會史料的分類和辨偽,理解不同史料的價值,從而落實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
(二)創設學習情境,講授新課,唯物史觀引領
本課在講述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的過程中,以外交立場的變化創設了4個學習情境,并輔助以文字資料、視頻資料等相結合,做到圖文并茂,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情境1:最“弱”的舊日——委曲求全,國土淪喪
出示《英國侵占香港示意圖》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示意圖》,設置問題:結合《英國侵占香港示意圖》簡述英國是怎樣一步步占領整個香港的。出示《澳門特別行政區示意圖》,設置問題:回顧中國古代史、近代史,簡述澳門是怎樣一步步淪為葡萄牙殖民地的。在學生一一回答問題之后,設置小組合作探究1:你能找出香港、澳門問題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嗎?學生小組討論出結果后,緊接著探究2:近代中國政府在不同時期試圖收復香港、澳門,但都失敗了,說明了什么問題?以上內容可以使學生感受到近代中國外交是屈辱外交,弱國無外交,國力強盛是外交的后盾!
這里結合地圖讓學生了解香港、澳門問題的由來,不僅能讓學生直觀地了解當時的歷史,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情境2:最“巧”的構想——一國兩制,偉大創舉
結合教材65頁,讓學生以新聞調查員的身份自主學習,通過綱要圖形式學習“一國兩制”的內容。
■
圖2
■
圖3
情境3:最“硬”的立場——“鋼”與“鐵”的較量
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視頻《香港回歸世紀談判》的片段,讓學生以新聞觀察員的身份觀察并評論“鋼”與“鐵”的較量,并分角色完成下面圖片中的問題,感受當時談判的艱難。
■
圖4
通過觀看視頻以及分角色活動,學生感受到當時中國人民收回香港主權的決心和斗志,也感受到香港問題得以解決的根本原因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很好地提升了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
情境4:最“強”的回應——大國底氣,擲地有聲
顯示材料:1995年,世界著名雜志《財富》推出了一個觸目驚心的封面專題——“香港之死(The Death of Hongkong)”。斷言香港在回歸后會喪失國際商貿和金融中心的地位,英文會被中文取代,商界會撤離香港,貪污會蔓延……
設置問題:香港回歸之后真的死了嗎?香港回歸之后的發展如何呢?接下來學生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活動二:依據教材67~68頁,歸納香港、澳門回歸后保持長期繁榮和穩定的原因。
(1)回歸后:堅定不移地貫徹? ?、? ? 、
、? ? 的方針,全力支持香港、澳門經濟社會的發展。
(2)進入新時代:依照憲法和基本法有效實施對特別行政區的全面管制權,落實“? ? ? ?”
“? ? ? ”的原則,維護國家主權。
深化內地和港澳地區的交流合作,深入推進
建設,支持港澳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通過觀看視頻《97秒看香港回歸25年后的變化》和澳門生產總值示意圖,讓學生看到港澳回歸的成就。結合2019年香港形勢的相關圖片以及202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際安全法》出臺的相關材料,告訴學生面對國際上的質疑和誹謗,香港、澳門回歸后能保持長期的穩定和繁榮就是最“強”的回應!
這四個學習情境是環環相扣的,體現了我國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外交立場和外交態度,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外交立場”與“港澳回歸”的關系,以說明“港澳回歸之路”其實就是中國外交從“委曲求全”到“寸土必爭”轉變的一個偉大縮影,感知外交路上國家付出的艱辛努力和統一大業上國家的堅持與努力,指導學生正確看待今天的香港問題,以此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滲透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教師創設以上歷史情境,可以引導學生從點的角度認識歷史問題,然后圍繞歷史現象之間的邏輯關系有效整合教學過程,滲透歷史核心素養。該教學環節通過唯物史觀的引領,旨在揭示經濟之變和外交之變之間的邏輯關系。
(三)創設問題情境,總結新課,培養歷史解釋素養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客觀地認識和評判歷史的態度和方法。”通過講授新課,學生知道了“一國兩制”構想的含義、影響以及香港、澳門回歸的過程和意義,在此基礎上呈現材料、設置問題、總結新課。設置問題1:“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對于解決臺灣問題有什么意義?問題2:回顧中國近現代史,想一想:香港、澳門為什么能順利回歸?問題3:今昔對比,從港澳的“失”與“歸”你有何感悟?(請說明你的理由)
綜上所述,本課教學的各環節圍繞中心主題“從外交立場看港澳回歸”展開講授,在各教學環節中通過不同新情境的創設,問題的呈現,使學生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也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三、問題引領,實施教學評價,發展素養
評價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本課圍繞“從外交立場看港澳回歸”這一主題,以問題為引領,指導學生在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中獲得發展。第一步,在正式授課之前通過自主學習的形式讓學生自主梳理教材內容;第二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視頻、材料的呈現,層層設置問題鏈的形式引導學生解決歷史問題;第三步,在課程學習結束后,教師通過配套的練習題檢測學生的基礎知識,鞏固所學。
■
圖5 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
■
圖6 中葡澳門政權交接儀式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結合所學知識對材料中所反映的歷史事件加以闡釋。(8分)
(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提示:此類試題應從三個方面組織答案,一是“為什么”,即原因;二是“是什么”,即名稱、內容等;三是“怎么樣”,即評價。)
由此可見,課前通過學生自主學習的形式了解本課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內容。一方面了解學生對本課知識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為課堂教學節約時間,從而有目的、有層次地講授新課,打造高效課堂;課堂上教師創設新情境,設置有梯度的問題,幫助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分析和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課后教師繼續跟蹤學生的學習情況,通過提升能力的選擇題和訓練思維的開放試題作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課堂教學是培養初中生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要在教學中實現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形成,教師需不斷學習新的課堂教學理念,不斷探索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途徑和方法。本文從課堂教學的實踐中以素養為導向,重新整合教學內容,通過確立中心主題、創設情境設計教學環節、實施教學評價三個途徑去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第一初級中學)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