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寧
摘要:從新時期青少年心理疾患防范的意義出發,分析了青少年心理工作現狀、模式、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等多方面進行分析,以期了解新時期青少年心理疾患的影響因素,對防范青少年心理疾患提出了針對性措施。
關鍵詞:青少年;心理疾患;防范
近年來,我國青少年的各類心理問題和心身疾病的發生率持續升高,主要表現為情緒問題和行為問題,其中青少年危險行為已經成為我國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和突出的社會問題。青少年心理問題無疑也是影響社會和諧、家庭幸福的瓶頸問題。筆者根據所在地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調查,從心理健康教育現狀、模式、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等多方面進行分析,以期了解新時期青少年心理疾患的影響因素,提出針對性措施。
一、新時期青少年心理工作基本情況分析
(一)心理疾患多發,情緒問題突出
近年來,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心理和行為發生影響因素的復雜、青少年中有相當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或疾病,如學校恐懼癥、考試焦慮、抑郁癥等,不僅干擾個體正常的學習和生活,有些甚至會引發自殺、自殘或傷人等危險性事件,嚴重影響了家庭的幸福和社會的整體穩定。
根據對所在地區學校及社區心理工作機構的走訪,情緒問題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中的突出問題。眾多青少年正遭受著焦慮、抑郁、恐懼、憤怒、冷漠等情緒問題的困擾。另外,有研究統計,我國中小學生中處于情緒亞健康狀態的比例為21.6-32%,大學生為16-25%;情緒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識別和干預,將有30%左右發展為情緒障礙或心理疾病,如抑郁癥、躁狂癥、焦慮癥等。然而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情緒障礙患者的臨床就診率只有10%。這意味著在我國3億青少年群體中,有相當比例作為情緒障礙的易感人群,處于情緒亞健康狀態,沒有得到及時的發現、診斷和干預。這些情緒問題的郁積,不僅給個體、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甚至給社會造成嚴重的危害。因此,對青少年的情緒問題進行早期預防、早期識別和早期干預成為當務之急。
(二)關注視角不全,處理能力不強
自2006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心理和諧”命題以來,心理工作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十余年來,學術界研究心理問題的課題眾多,在微觀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從目前對青少年心理疾患的研究進展來看,已有的研究投入主要側重于生物科學基礎方面的研究,在科學領域的成果極為匱乏。
根據對所在地區學校及社區心理工作機構的走訪,學校、社區等心理機構的青少年心理疾患工作表現出如下特點:第一、工作重心較多投入于危機事件的干預和處理,對青少年心理疾患的早期癥狀識別缺乏規范性措施。第二、針對個案的現象描述多,缺少對個案發生原因和變化過程的探討,理論支持和深入研究薄弱。從醫療層面來看,據武強、范利等學者研究顯示,國內綜合性醫院心理科室就診的患者中,也存在相當數量心理障礙者未能被及時發現和診斷,特別是抑郁、焦慮。
(三)工作機制初建,聯動干預不暢
從所在地區的青少年心理工作現狀來看,政府和社會普遍重視青少年心理工作,主要的工作場所包括學校、社區、綜合性醫院。根據對所在地區學校社區的走訪和醫院的調研,目前市屬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模式基本存在,心理師資隊伍符合教育部門的規定;城鎮社區逐步建立了心理咨詢機構和規章制度,重視青少年心理衛生工作的宣傳;綜合性醫院心理門診青少年的就診數量顯示逐年上升的趨勢。總體可見,所在地區青少年心理工作機構建立了較完善的工作機制,形成了各自的工作模式,但學校和社區作為預防教育和醫療機構的研究、治療之間并未很好地結合。對于青少年嚴重心理疾患和危機問題的干預和處理,存在脫節、轉介工作不完備和聯動不暢的現象。
二、青少年心理疾患的影響因素
(一)家庭因素是青少年心理疾患的根源
相關研究表明,家庭是人格特質形成的主要因素。青少年正處于生理、心理快速發展階段,家庭環境對青少年的健康發展產生著重要影響。新時期,家庭結構與教養模式有著突出的時代特征,調查顯示:90%青少年列出的重要影響他人是父母,相當數量的青少年心目中崇拜的權威也是父母。這說明積極的家庭因素能夠促進青少年心理發展,而消極的家庭因素則與青少年心理疾患的發生密切相關。在青少年的各種典型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中常常可以看到家庭影響的痕跡。
青少年心理成長的家庭因素包括家庭人際關系、父母教育方式、父母人格特征等。國外學者對恐怖癥、強迫癥、焦慮癥和抑郁癥等四種神經癥患者的早期經歷與家庭關系調查表明,這四種神經癥的父母與正常個體的父母相比,表現出較少的情感溫暖,較多的拒絕態度或者較多的過分的保護。兒童早期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的缺乏,隨著心理發展會逐漸產生一種無助的性格,難以與他人相處,因而容易產生孤僻異常的心理疾病。在對所在地區學校心理咨詢機構的個案分析中也可以發現,如果家庭成員曾經出現過心理疾病或心理危機,甚至有過自殺的傾向,那么個體出現相同問題的概率會大大增加。
(二)學校為青少年心理疾患的環境因素
學校教育是青少年時期教育的主要載體,隨著新時期社會對教育工作關注度的提高,學校與青少年心理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屠春雨等研究認為,學習負擔較重是青少年出現亞健康狀態的危險因素之一。周東明等對726名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認為,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較大的因素有人際交往方面,師生關系、同學關系;與老師關系緊張的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危險性較高。
從主客觀影響因素來看,一定程度上,學校因素是青少年心理疾患的主要環境因素。客觀環境方面,學校的基礎設施、教育工作者隊伍建設、課程設置、教學休息時長設置、作業布置、文體活動等影響其心理和行為問題。主觀環境方面,學校給予心理疾患學生的支持,教師對待心理困惑學生的態度、學校同伴群體關系,班級或其他團體氛圍等影響青少年不同類型心理疾患的發生發展。
(三)個體是青少年心理疾患的調適因素
按照心理發展階段理論,青少年時期處于思維發展、人格完善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青少年邏輯思維能力向理論型過渡,自我意識趨于成熟,開始形成獨立完整的人格體系。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時期心理發展不成熟,在面對應激事件時,容易出現緊張、憂慮、恐懼之類的不穩定情緒,若消極情緒長期存在,而個人的心理適應能力較差,不采取措施去疏導、緩解消極情緒帶來的負面影響,容易引起相應的心理疾病,如恐怖癥、焦慮癥、精神分裂癥、情感癥等。此外,部分青少年心理疾患的產生與遺傳等復雜或生物性因素相關,缺乏對于周圍事物的內在調控能力,如人格障礙引起的焦慮、沖動、易激怒、感情脆弱,人際交往問題等。
從發展心理角度來看,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是在完成自身成長過程中,面臨著各種困難時而產生的,如環境適應問題、情緒調節問題、自我接納問題、異性交往問題、性心理問題等等。因此,青少年的心理疾病多數是發展性的問題。青少年個體的調適,是解決心理疾患的途徑,也為完善自我、優化個性品質和形成健全的人格提供了良好機遇。
三、青少年心理疾患的防范與對策
(一)普及青少年心理疾患知識教育
針對家庭對青少年心理發展的重要作用及普通家長對青少年心理知識欠缺現象,青少年心理工作部門需要加強青少年心理疾患知識普及教育工作。第一、通過向家長和在校生發放心理疾患的宣傳冊,達到告知心理問題普遍性、隱匿性、嚴重性以及正確及時干預重要性的目的。第二、通過媒體途徑介紹青少年心理咨詢機構及其他相關輔助部門的工作范疇,處理心理問題、心理疾病、心理危機等問題的流程、能力和效果,方便家長、大學生及時尋求幫助。第三、利用公眾宣傳平臺,對常見心理疾患的癥狀、表現、發展過程、診療方式進行定期全面或針對性宣傳。
(二)加強青少年心理疾患早期識別
由于家長忽視或否認等原因,青少年心理疾患早期階段能夠被識別和干預的比例低,就診率更低。心理疾患的發展也與多數疾病表現一致,對于早期癥狀的忽視會引發更為嚴重的問題,影響學習和生活,甚至導致自傷、自殺等惡性事件。從青少年常見心理疾患的早期特點來看,普遍會在精神或軀體出現不適感。顯見征兆包括:第一、情緒不穩,如持續低落、焦慮不安等。第二、性格不佳,如個性孤僻或自卑敏感等。第三、行為異常,如狂妄自大、言行偏激等。第四、適應不良,如人際關系緊張、學習生活不暢等。第五、支持欠缺,如家庭關系混亂、成長環境惡劣等。
(三)優化青少年心理工作聯動模式
青少年心理工作需要整合利用有效資源,鼓勵社會多個層面的參與和配合。家庭、學校、社區、醫院需要加強聯系,建立工作聯動機制。家庭與學校形成工作同盟,積極配合,以學生為中心,對青少年給予合理的關注,針對性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問題疏導、合理性行為訓練工作。學校、社區與醫院之間,形成互相支持、聯合工作機制,有專人負責對接工作。結合青少年心理疾患具體情況,做出合理評估及處理方案,在符合倫理規范的范圍內,進行轉介或聯合工作。面對新時期青少年心理工作的挑戰,家庭、學校、社區、醫院之間要共同發力,協同合作,不斷優化工作模式,一方面明確各自工作重心與責任,另一方面加強聯動機制,一起守護青少年群體的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1]杜秀枝.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研究述評[J].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152-153.
[2]劉士輝.試論青少年心理疾病的防控[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111-112.
[3]張冬梅,張曉燕,東志疆.學業不良青少年心理問題、成因及干預策略研究述評[J].快樂閱讀:上旬刊,2013(5):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