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偉
摘要:MTI口譯專業的學生除了在課上接受口譯訓練外,在課下仍需大量的自我訓練。但在訓練的過程中,出現方法不當、效率不高、無理論指導等問題。釋意理論重點研究口譯過程,認為口譯分為三個步驟——源語聽辨理解、脫離語言外殼、重新表達。在釋意理論的指導下,學生譯員可采取一些有針對性的方法和策略來進行口譯訓練。
關鍵詞:釋意理論;口譯自我訓練;方法及策略
一、MTI學生口譯員自我訓練的現狀及問題
學生口譯員在平時的自我口譯訓練時效率是比較低的。首先,MTI學生訓練時缺少反思的過程。很多學生并不會重聽錄音,也不會對照答案進行糾錯。而且現在大多數MTI口譯訓練書上所附的答案多為筆譯版本。口譯和筆譯雖然同屬翻譯這一概念范疇,但兩者的方法和技巧還是大為不同的。因此,用筆譯的標準來評判自己的口譯錄音,這種做法是有失偏頗的。此外,雖然說大多數的MTI高校都開設了相關的翻譯理論課程,但是這些課程并沒有受到學生足夠的重視。
二、釋意理論概述
釋意理論最初在20世紀70年代由法國巴黎高等翻譯學校達尼卡·賽萊絲科維奇教授提出,后由瑪利亞娜·勒代雷教授進一步發展完善。與其他翻譯理論不同,翻譯理論認為翻譯是交際行為,而非單純的語言行為,因此,釋意理論研究的是翻譯的過程而非結果。
釋意理論著重研究翻譯的過程,并將這其分為三個部分:理解源語——脫離語言外殼——重新表達,前一部分是后一部分的基礎和保障,后一部分則有賴于上一部分。這一整體的過程也構成一個“三角模型”。翻譯并不是直接從源語到譯語的代碼轉換,在這兩種語言轉換的中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認知過程,那就是“意義”獲得和表達的過程。下面詳細論述后兩個步驟。
(一)脫離語言外殼
“脫離語言外殼”在口譯中是最中心的環節,也是大多數譯者最難以企及的一點。大家都會注意到,幾乎所有原語聽眾在聽會后會將發言人的觀點和思想自覺地記在腦子中,但卻忘掉了發言人表達其思想時所用的具體詞語,這一過程就是“脫離語言外殼”的過程。也就是拋開語言的“形”,記住講話的“意”。如果譯員能夠做到“得意忘形”,那么傳譯任務就相當于已經完成了一大半,且為下一步的“重新表達”做好了準備。
(二)重新表達
在譯員“脫離語言外殼”,獲得講話人所想表達的意義后,應該將其用正確簡潔的,易于聽眾接受的語言方式表達出來。這時,譯員所有的表達都應來源于對意義的理解而非與原語的字詞或句子對應。因此,通過譯員的翻譯,整個交際過程的實際效果與發言人所期待的應是對等的。
三、學生譯員自我訓練的方法和策略
鑒于MTI口譯學生自我訓練中存在種種問題和誤區,我們必須加以改正。因此,我們可以利用釋意理論的原則來指導我們的口譯自我訓練,并為我們的訓練提供方法和策略。
(一)脫離語言外殼環節的方法和策略
譯員在脫離語言外殼這一環節的主要任務是擺脫字詞的束縛,獲得意義。我們的訓練可以遵循由易到難得原則。因此,我們可以先練習原語復述。
這里所說的“復述”并非將原文一字不漏背下來,而是要用自己的話來重新組織和表達信息點,只要做到信息完整并正確即可。在原語復述的基礎之上,學生可加入譯語復述。因為譯語復述和后面將要提到的“重新表達”有諸多相似之處,所以在此不再進行討論。
(二)重新表達的方法和策略
重新表達的訓練策略相對來說比較復雜,也更加難以實行,但還是有一定的可行性。在口譯中,目標語聽眾是檢驗譯員表達的非常重要的群體。但是,學生自我練習往往通過錄音的方式,并沒有單語聽眾,因此,學生譯員可以將其錄音在一周后再放一次,這時,學生假設自己就是單語聽眾來重新評判自己一周前的口譯。這一評判分為三步:第一步,學生應只聽口譯錄音,聽其表達是否符合譯出語的表達習慣,邏輯是否清晰。如果有自己覺得不得當的地方,重讀原文,分析自己是在口譯的哪一步出現了問題,再加以糾正和進一步練習。第二步,閱讀原文,將原文中的意義信息點劃出來,再打開錄音,聽自己的口譯錄音是否將所有信息點涵蓋且表達明確,如有遺漏,分析是哪一步出的問題。第三步,在檢查完信息點后,再聽錄音,除去應有的信息點和必要的連接詞外,聽自己的錄音是否有啰嗦冗余的地方,如果有的話,找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可能的原因有:沒有完全理解原語,沒能抓住意義點,找不到合適的譯語表達等)。
四、結論
在釋意理論的指導下,學生譯員可采取一些有針對性的方法和策略來進行口譯訓練。通過抓關鍵詞并遵循由易到難得順序,學生可以逐步體會并掌握什么是“脫離語言外殼”,如何“脫離語言外殼”。最后,通過三個步驟的糾錯過程,學生可以不斷提高其重新表達的能力和技巧。
參考文獻:
[1]賽萊絲科維奇,勒代雷.口譯訓練指南[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7.
[2]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研究原典選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