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錦蕾
摘要:本文主要以皖東地區傳統年俗文化為切入點,并對該文化當地適應性的提升進行相關研究。旨在促進皖東傳統年俗文化可持續發展進程,以供參考。
關鍵詞:皖東;傳統年俗文化;當代適應性
年俗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彰顯出了地區綜合發展水平,并在長期演變的階段里,發展出了具有明顯地域特征的系列活動。因此對于皖東而言,傳統年俗文化能否更好的適應當代社會發展也需得到高度重視。
一、皖東傳統年俗文化的主要內容
皖東傳統年俗文化具有地區特征鮮明、種類豐富等特征。舉例而言,正月初九所舉辦的大規模瑯琊山廟會中舞龍燈、踩高蹺、花鼓燈等活動、正月十六在太平橋走路的“走太平”活動;臘月二十三的敬古故去長輩、“土地爺、灶王爺”、掃除房屋內灰塵的“三敬一掃除”等[1]。不僅如此,皖東地區也留有與其他地區相似的傳統年俗文化,諸如貼春聯、年畫、剪窗花、包餃子等。因此從一定角度上來說,雖然皖東傳統年俗文化中有許多不是該地區特有的,但卻依然在教育大眾及團結社會上發揮出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皖東傳統年俗文化傳承局限性
皖東傳統年俗文化實施當地社會發展的縮影,但就目前來看,其在傳承及發揚的過程中也難免存在著局限性:
(一)時代適應性有待提升
隨著社會逐漸趨向于現代化發展,一些具有鮮明文化特色的年俗因其封建意味濃重、操作流程較為復雜,以逐漸無法適應時代的發展[2]。例如,在“三敬一掃除”的傳統年俗中,人們會省去敬“土地爺”及“灶王爺”這一環節;在貼春聯時也不會重視春聯的種類以及傳統貼春聯方式。
不僅如此,大眾生活模式的轉變以及家庭人口數量的逐漸縮減也大大提升了皖東傳統年俗文化傳統傳承難度,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失去了體會體會年味的樂趣。
(二)易受外來文化沖擊
在社會經濟全球化發展格局下,越來越多的民眾對西方節目諸如:情人節、圣誕節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反之對傳統年俗文化逐漸冷落。這是由于民眾自身傳統文化傳承意識不高、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形式較為單一造成。
三、提升皖東傳統年俗文化當代適應性的對策
(一)積極融入現代文化
為從根本上提升皖東傳統年俗文化的當代適應性,應注重在原有基礎上積極融入現代文化。具體而言,依托于傳統農耕時代的傳統年俗形式及活動較為單一,因此需結合現代化特征,使其重新煥發出生機。例如:傳統年俗文化會為大眾帶來身心的愉悅,讓忙碌一年的人們能夠徹底放松心情,享受與家人團聚的喜悅;傳統年俗文化可深深寄托于大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提升社會團結及和諧性等。
同時在弘揚皖東傳統年俗文化期間,也應重視年俗文化中生產營銷機制的構建,延伸關于皖東地區特色年俗物品及食物等生產路線,充分提升傳統年俗文化這一文化資源的利用率,從而提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
(二)提升大眾傳承意識
提升皖東地區大眾精神文化水平,注重在群眾中宣傳傳統年俗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不僅如此,從緊抓當代青少年教育入手,提升年輕群體中對傳統年俗文化的認知感及認同感,讓大眾能夠正視傳統文化,使其成推動現代社會主義構建的重要力量。
(三)組織傳統年俗活動
在提升皖東傳統年俗文化當代適應性期間,也可結合皖東地區實際發展情況,積極組織傳統年俗活動,并在原有基礎上提升活動中的特色性及服務性,以更好的滿足大眾個性化需求[3]。在組織皖東傳統年俗文化活動期間,也可聯系其他社會組織及機構,例如:組織書法協會在街頭開展免費寫春聯活動、在各企業中開展包餃子比賽等,通過對原有傳統年俗活動的豐富及服務性、趣味性的提升,激發出大眾對該活動的參與積極性,使皖東傳統年俗文化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承及發展。
(四)充分發揮政府職責
充分發揮出當地政府職責,探索提升皖東傳統年俗文化路徑。具體而言,政府部門可在春節期間結合當地媒體行業大力宣傳傳統年俗文化活動,在加深大眾傳統年俗文化意識的同時,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參觀。同時政府機構也需嚴格遵守因地制宜的原則,在傳統年俗文化的基礎上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將全國性年俗文化及地區性有年俗文化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其次,嚴格遵守以人為本原則,充分發揮出皖東傳統年俗文化的教育價值娛樂價值,在原有公共設施或公共文化場所中增加關于傳統年俗文化的裝飾,最大化的烘托出節日氣氛,提升大眾對傳統年俗活動的參與興趣。
四、總結
總而言之,傳統年俗文化能夠切實的反映出當代大眾的生產生活水平,并為滿足大眾日益提升的精神文化層次上的需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為充分發揮出傳承傳統年俗文化的積極作用,相關管理部門也應結合皖東地區發展需求,探索出提升皖東傳統年俗文化的當地適應性的路徑來。
參考文獻:
[1]周靜書.年俗的文化內涵與傳承創新[N].寧波日報,2013-02-09(A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