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霖 王啟東
摘要:板塊式教學開展的如火如荼,于高中語文教學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通過結合實際分析余映潮的“板塊式”教學思路,總結其中的經驗,筆者在進行高中語文微課教學時曾采用這一方式方法,并從中獲得一些啟發。
關鍵詞:板塊式教學;敘事說理;對比論證
一、板塊式教學定義
余映潮“板塊式教學”設計是在指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在運用學習方法的過程中完成學習任務。
二、特點
(一)教學過程分出若干個“教學環節”,也即“板塊”。
(二)每個板塊各自合理地占有一定的時間。
(三)每個教學“板塊”之間大致上呈現出一種由淺入深、由感知到理解、再到創造的邏輯順序。
余映潮的“板塊式教學”模式從設計思路上規劃了課堂的開展形式,具有適合教師個性特色和教材特點的靈活性。余映潮從教學思路設計的角度上進行指導,使得“板塊式教學”模式可以在同一個思想的指導下展現出不同的風釆,形成了“同課異構”的精彩紛呈又各具個性的場面。
三、案例實錄
筆者在嘗試著將高中語文《過秦論》一課運用板塊式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設計。按照板塊式教學的要求,我把教學內容分為若干部分。
常見的板塊模式有:
并列式:教學目標1——板塊一、教學目標2——版塊二、教學目標3——板塊三
層進式:板塊1——板塊2——板塊3——板塊4
混合式:教學目標1——板塊一和板塊二
教學目標2——板塊一和板塊二
本課采用的是層進式,以教學課題《過秦論》第三課時為例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掌握全文大意,理解文章結構層次。
過程與方法:理解文章的寫作方法和藝術特點,探究文中“敘”與“論”的關系,體會本課敘事時極力鋪張渲染,議論時使用對比論證的寫作特點,學習事實論證、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賈誼對秦王朝迅速滅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諷今、實施仁政的意義。
技能目標:導入技能,強化技能,提問技能,演示技能,結課技能
教學重點:敘事說理和對比論證
教學難點:對比論證
教學過程:
導入:PPT展示,
同學們,一篇優秀的文章不僅僅因為它充實的內容,合理的結構,更是由于它本身的藝術特色而流傳后世并成為經典,那么,通過前兩節課對《過秦論》的學習,我們已經對文章內容有了了解,這節課呀,我們就來對本文進行藝術特點分析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掌握。
整體感知
第一板塊:前情回顧
同學們,首先我們回顧一下上節課學習的內容,再熟悉一下《過秦論》的主要內容。
過秦論的內容結構:主要講述了秦朝的興亡史,其中第一段寫了秦的崛起,第二段是秦的發展,第三段是秦的極盛,第四段是秦朝的衰亡,最后一段分析原因,并得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結論。
第二板塊:藝術特點分析
A板塊:敘事說理賞析
那么,有了前文的學習作鋪墊,老師有一個問題:本文是一篇議論文,為什么卻以大部分篇幅來敘事呢?
第一,我們看到了全文的興衰成敗,使秦朝的前后形成了比較,所以呢?(啟發學生思考)
第二,大家想,秦王是完美的么?在講述秦始皇的時候,作者不僅寫出了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的英明神武,也寫出了高傲自大,焚書坑儒等缺點。這種手法叫......對了,先揚后抑,揚中有抑。
第三,說明秦朝滅亡原因以警示后人,體現出文章的思想內涵。
最后,從文體來看,賈誼給散文加入了賦的寫法,例如第一段的文字......
同學們,經過分析我們得出,賈誼通篇都是在用敘事來說理:
板書(敘事說理)。
B板塊:對比論證賞析
在敘述的同時,文章的全篇還充滿了對比。
我們剛剛說過,秦朝興衰成敗其實就是一組對比,是一種橫向的還是縱向的呢?
文中除了秦國,還有哪兩個勢力呢?
在這四組對比當中,陳涉與秦始皇的對比無疑是最突出的,請同學們快速讀一遍課文,找出描寫兩人的詞語和句子,找同學起來回答;(板書 對比論證)
學生回答時老師會確認并強調一遍。
第三板塊:啟示:
秦朝雖離我們遠去,但它留下的啟示是難以抹去的。我們可以感悟出“人心向背對治國的重要性”,也更能看出仁政的重要性,要以德治國。生活在和平時代的人們要居安思危,生于憂患。
第四板塊:作業
好了,這就是我們這節課的主要內容。作業是:背誦第三段,根據本文閱讀杜牧的《阿房宮賦》板書:
四、案例分析
(一)巧設情景,明確目標
在進行《過秦論》第三課時教學時,對情景的創設是一項可以突破的地方,因為情景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環節。明確目標就是必須圍繞三維目標
(二)整體感知,交流研討
“藝術特點分析”模塊是以解決學生在自己完成任務時的問題為著力點,這個板塊的設計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誦讀再次進入課文的情境中,對《過秦論》的把握要先整體后局部,先從宏觀感知隨后微觀分析。而在進行過程當中,生生對話始終是主要的,師生對話為輔,在教學中體現出合作學習和以人為本的理念,真正實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三)掌握論證技巧
這個板塊要求教師借助問題的變化和深入,引導學生結合自身體驗,做深層次的思考、挖掘、探究,并能對類似《過秦論》式的作品某一方面的特點進行賞析。
(四)強化啟示,總結經驗
總結所學知識給我們帶來的啟示,不僅僅是三維目標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客觀要求,更可以強化對所學內容的理解,這既可以看成是師生對本課學習內容的小結,也可以是學生對本次活動自我評價或學習感受的小結。
五、結論與建議
(一)教師必須吃透教材的編寫意圖、知識體系和對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要求,必須吃透教學內容。教師要從整體入手,加強前后知識點之間的溝通,用聯系、發展的觀點來分析教材。內容為什么這樣設計?教材為什么這樣編排?結論為什么這樣導出?還要想一想:學生學習這部分內容的知識基礎是什么?它對后續學習起到什么作用等等。特別是正在使用新課程標準版教材的教師,更應該在新舊對比中準確地理解教材:新教材中的呈現方式與原先有什么不同?為什么要改?改了有什么好處?經過這樣一番思考之后,教師一定能提高駕馭教材的能力。只有深入地學習新的課程標準和鉆研教材,才能把內容選好。
(二)巧妙設置教學板塊,在抓住重難點、破解疑點上下功夫。
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的結論,更要理解知識發生和發展的過程。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創設探究情境,誘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從中得到探索者的收獲,發現者的歡樂,勝利者的喜悅。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指出:教師應以形成良好的課堂心理氣氛為己任,使學生更加充分地、熱情地參與整個教學過程。
(三)優化每一個板塊的學習內容,做到精煉、準確、有實效。可以采用問題引領的方式和用好過渡語言的方法優化各個板塊,問題引領能給學生以任務驅動,而過渡語言則使課堂運轉流暢。
(四)著眼于每一“塊”解決一個方面的學習內容或進行一個方面的學習活動,步步為營,有序延展,形成清晰明朗的教學過程。從實際課堂看,板塊系統的聯結關系可歸納為:以本課時的教學內容為主,板塊間的組織邏輯側重知識形成的邏輯順序,按照知識內容間的本源關系羅列板塊,體現知識間的并列、遞進或類比關系。在《過秦論》第三課時中筆者就是采用的遞進關系一步步加深學生對本課的理解。
總之,《過秦論》雖是一篇長文,但是,我們也可以嘗試短教,也可以嘗試簡教。語文教學首要的問題當然是教學內容的確定,因為,一篇課文的教學可以設計多種多樣的教學板塊。但是無論如何變化,語文課必須有語文的味道,必須像語文的樣子,必須循語文的規律。在“板塊式教學”應用廣泛的今天,在高中語文課堂中采取這種教學方式不失為一種可行的方法。
參考文獻:
[1]余映潮.余映潮講語文[M].北京:語文出版社,2014.
[2]余映潮.這樣教語文——余映潮創新教學設計40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3]余映潮.致語文教師[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4]余映潮.余映潮語文教學設計技法 80 講[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
[5]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學語文教學主張[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4.
[6]于漪.語文教師如何成長[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
[7]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8]朱曉民.語文教師教學知識發展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9]魏書生.教學工作漫談[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
[10]王君.王君講語文[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