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 聶盼盼
摘要: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課本共有十篇文言文,《氓》為首篇文言文。其中,“氓之蚩蚩”的“蚩蚩”課文注釋為“忠厚的樣子。一說,通‘嗤嗤,笑嘻嘻的樣子。”這樣一來,何為準確義便尤為重要。文章運用訓詁學知識,通過分析字形,及其文章內容上下文關系,分析得出“蚩蚩”的正確釋義,從而使教材文言文注釋更加嚴謹準確。
關鍵詞:《氓》;蚩蚩;字形;上下文關系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課本是目前我國大多數地區使用的語文教材。教材中的文言文是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重要部分。文言文注釋作為理解文言文的重要工具,其精準性非常重要。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課本(以下簡稱“課本”)首篇文言文《氓》中“氓之蚩蚩”的“蚩蚩”課文注釋為“忠厚的樣子。一說,通‘嗤嗤,笑嘻嘻的樣子。”很明顯兩種說法有區別,那么究竟哪種才是準確義,這需要我們運用訓詁學知識,對其分析字形,并結合上下文關系得出正確結論。
一、《氓》
《氓》是中國古代首部詩歌總集《詩經》的一首詩。主要是以一名女子的口吻講述了一段愛情婚姻歷程,其中有初嘗愛情的甜蜜、終被嫌棄的怨憤之情。典型的棄婦自述,表達了悔恨與割斷感情的決絕,真實地反映出了中國古代婦女卑賤的地位與悲慘不公的境遇。
《氓》共六章,每章十句,結構嚴謹,故事情節一步步推進,每一時期有與之相符的主人公情緒。一、二章是描寫女子被求婚直到結婚的過程,充滿著初嘗愛情的甜蜜及突破世俗禮教獲得愛情的快樂。三、四章以桑樹起興,寫女子的容貌有所衰減,男子厭棄,充滿著憔悴、無力與怨恨。五、六章控訴了男子對她的虐待、家人的譏笑,認清了誓言與男人的虛假,最終選擇割斷感情的決絕之情。
二、“蚩蚩”字形
“氓之蚩蚩”是《氓》首句,課本對“蚩蚩”的注釋為:“忠厚的樣子。一說,通‘嗤嗤,笑嘻嘻的樣子。”究竟哪個才應是其準確釋義,我們需要分析字形,以形索義才能得出。
《說文·蟲部》:“蚩,蟲也。從蟲,之聲。”[1]“蚩”字形:
(甲骨文)——(戰國)——(小篆)——(楷書)
從字形演變來看,下為蟲,上為趾,象蟲咬人趾狀,本義為蟲。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謂有蟲名蚩也。”[2]因蟲咬趾,引申為災禍。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從(止)從蟲,象蛇咬足趾之形,引申之故有災禍之義。”[3]人趾被蟲咬,也反映出人的無知、癡愚,故引申出無知、癡愚。《釋名·釋姿容》:“蚩,癡也。”由此,又引申出人的敦厚之貌。《氓》:“氓之蚩蚩,抱布貿絲。”毛傳:“蚩蚩,敦厚之貌。”《正樂府十篇·哀隴民》:“蚩蚩隴之民,懸度如登天。”意思是說敦厚的隴民們為了生計探險于地勢奇險的隴山。
所以,“蚩蚩”應為引申義,即敦厚之貌,而非“通‘嗤嗤,笑嘻嘻的樣子。”
三、上下文關系
郭在貽先生《訓詁學》:“訓詁中遇到難解或看似易解而實非易解之詞,不可遽然下結論,須仔細地申辯上下文。”[4]我們在究“蚩蚩”之義時,也需看上下文含義與情感。
《氓》先是回顧了初嘗愛情的甜蜜與突破世俗的奮不顧身,前兩章盡顯女子對愛情的熱烈,所以“氓之蚩蚩,抱布貿絲”作為首句,其實是女子初見男子,初嘗愛情的美好回憶。后緊跟“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匪我愆期,子無良媒”,說明在女子眼里他有小聰明但相對更忠厚老實,以至于到忘記“良媒”,總體印象是好的。
故事的演變也影響女子的感情與對男子稱呼的變化。后兩章控訴著婚后容顏易老、男子厭棄、生活不幸,充滿怨恨與決絕之情。所以對男子的稱呼也由前兩章的“子”、“爾”,轉變為“士”,甚至最后兩章省略了稱呼,足以看到女子對與男子的愛情回憶中由美好轉為怨恨。所以,最開始男子確實在女子眼中是敦厚的,是美好的形象,這也符合情感的波動變化。
四、結語
文章運用訓詁學知識,對課本《氓》之“蚩蚩”的注釋作以探究。通過分析“蚩”字形字義、上下文關系,得出其應解釋為敦厚的樣子,而非“通‘嗤,笑嘻嘻的樣子”。當然,文章也有不足之處,例如對“嗤”的研究尚缺乏,這也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管窺之見,尚請指正。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280.
[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115.
[3]徐中舒.甲骨文字典[Z].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1425.
[4]郭在貽.訓詁學,訓詁學[M].北京:中華書局,20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