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茹
摘要: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之經典。晚清起,《三字經》就由西方傳教士、漢學家推廣至英語世界,百年之后的今天,中國學者以獨到的詩學觀和翻譯觀再譯《三字經》。本文以 Giles 和趙彥春《三字經》英譯本作為研究對象,從詞匯、句子、韻體三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得出《三字經》的翻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中西方文明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三字經》;英譯本;對比分析
一、引言
《三字經》是中華國學啟蒙讀物,以其短小精煉著稱,其內容承載了中華文化的豐厚底蘊,將《三字經》翻譯成英文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本文選擇其中的兩個英譯版本:翟里斯的San Tzu Ching:Elementary Chinese和趙彥春的《英韻三字經》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兩個版本在詞匯、句子和韻體的區別,領略不同譯者的不同翻譯風格,希望能對《三字經》的英譯研究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
二、翟里斯和趙彥春《三字經》英譯本比較
(一)詞匯翻譯
《三字經》中蘊含了深厚的中國特色文化,并且儒家思想也始終貫穿其中。千百年來,其教育意義仍備受推崇。《三字經》中的詞匯中有很多富含中國文化特色詞匯的翻譯,它們遍布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看似平常,卻給中國文化貼上了一種獨特的標志。這類詞匯在《三字經》中也屢次出現,例如:
曰國風,曰雅頌。號四詩,當諷詠。
We speak of the Kuo Feng.
We speak of the Ya and of the Sung.
There are the four sections of the Book of Poetry.
Which should be hummed over and over.
(翟里斯)
The Psalms,say.
The Chants,say.
And those airs.
Of various affairs.
(趙彥春)
(李晶、劉昊博、張維途 2014:99)
這段經文主要介紹了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翻譯這段經文,主要是要準確譯出這幾部經典的名字。翟里斯采用了直譯與音譯并舉的翻譯策略,運用平鋪直敘的手法將原文從頭至尾譯出;而趙彥春采用了歸化的翻譯策略。
(二)句子翻譯
《三字經》中包含了許多人物典故,翟里斯在翻譯這個的時候,幾乎全部以“長句”結構為主。作者用精悍凝練的三字句將每個小故事編排成郎朗上口的經文,使孩子們易讀易記。正因如此,《三字經》才能流芳百世,稱為國學經典。與翟里斯的“長句”結構相比,趙彥春的“三字”結構句要凸顯地更加簡練有力,規矩整齊。趙彥春不僅在結構上下了許多功夫,在意義上也是煞費苦心。在某些章節中,不僅對原文進行了順序的微調,而且對其進行去粗取精,整合加工。
(三)韻體的采用
這段譯文中,翟里斯以釋譯為主,緊貼原文,原文是否定句,譯文也是否定句;原文是反問句,譯文必然是反問句。在翟里斯的譯文中,長句結構為主,沒有對仗,韻腳韻律全部舍棄,其源語的思維特征根本無從體現。翟里斯譯《三字經》全篇都采用平鋪直敘的手法,以原文為基點,在力求忠實的原則上,犧牲了原文的韻律。而趙彥春通篇以aabb式的偶韻體翻譯《三字經》。
三、總結
翻譯《三字經》與其他中國文化典籍,不僅要尊重其源語文本,也要考慮其現實意義;不僅要忠實原文的格式韻律,也要忠實傳達原文的精神實質。
翟里斯譯本采取的是闡釋的翻譯策略,將每句經文大致含義翻譯出來并加以注釋,以便讓外文讀者理解《三字經》的內涵。可是這樣做的方法過于追求文字的表象性忠實,實際上并沒達到“忠實”原文的目的。趙彥春的譯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復寫原作思想的要求了,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它是三字韻文,其格式韻律將中國文化深深地嵌入了自己的譯文中。然而本文研究仍有局限,希望日后可以繼續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趙彥春.三字經英譯集解[M].光明日報出版社,2014.
[2]Giles,H.A.Elementary Chinese:San Tzu Ching.Shanghai&Hessrs;:Kelly&Walsh; Ltd.1910.
[3]鄭志明.晚清《三字經》4種英譯版本特點及翻譯特色[J].黎明職業大學學報,2009(3).
[4]李晶,劉昊博,張維途.《三字經》英譯:Giles與趙彥春平行譯本分析[M].光明日報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