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我國各省GDP的匯總數據十年來持續大于國家GDP數據,且相差的幅度較大,以至于不能用統計誤差解釋。統計GDP數據的方法主要有生產法、支出法和收入法三種,通過對每一種方法下GDP數據偏差出現原因的分析,可看出這種現象主要由地方GDP核算數據采集困難、統計數據來源不一致、統計方法與統計口徑不一致、地方數據的采集和處理人員素質不夠等造成。要消除這種偏差,應進行統計管理體制改革、發布新的考核體制、規定明確統一的資料來源和計算方法。
【關鍵詞】GDP 核算 統計數據 改革
一、現狀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網站數據,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為635910.2億元(數值按照當年價格計算),而根據公布的各省、市、自治區GDP數值,加和后為684349.4億元,高出全國總值48439.2億元,占全國GDP的7.62%。對比前十年內同種類數據后發現,各省GDP匯總后總大于全國GDP,并且根據超出總值的比例來看,2007年起該比例穩定上升,2012年雖有所下降,但仍維持在較高水平(如圖所示:數據來源:中國國家統計局網站。)。
根據學者檢索后的數據[1],美國、英國、土耳其、奧地利等國的中央政府公布的GDP與地方GDP之和是一致的。所以我國的GDP匯總數值不一致的問題是不正常現象,下文就將對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進行分析。
二、中國現行GDP核算的三種方法
中國現行的GDP核算方法主要有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生產法將生產過程中物品與勞務的總產品價值扣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得到總增加價值。這種方法劃分了第一、二、三產業。根據2015年中國統計年鑒可知,GDP數據相差較大的是第二和第三產業,第一產業幾乎沒有差別。原因主要有三:第一,跨地區人員和資金流動在地區核算中難以區分,出現了重復統計[2]。第二,國家統計局則通過企調隊抽樣調查資料來計算,而非根據由下至上的匯報數據。第三,統計制度不健全,核算資料來源不同或不可靠,尤其第三產業中很多都還不能獲取準確的交易數據,只能通過估算得到最終數值。
支出法從最終使用角度反映地區產品和服務最終去向,該方法得出的GDP值包括物品與勞務的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和物品與勞務凈出口。對于貨物和服務凈流出的統計,從國家角度看,進出口對象是國外,通過海關和外匯管理部門的統計數據編制國際收支平衡表,能較客觀地反應國家的核算數據;而對各省份之間的流入流出統計就很困難,大部分省份先以生產法計算GDP,再從中扣除消費支出和資本形成,倒算出區域間的進出口。這種情況下,支出法就會產生較大誤差。實際上無論用哪種方法,跨地區企業經濟活動的核算都會發生重復或遺漏。
收入法也稱分配法,以收入形態計量,從本期生產過程形成的要素收入角度對常住單位的生產活動成果進行核算,要素收入主要包括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凈額和營業盈余。這個方法常被用來計算第三產業的行業增加值。在收入法核算GDP總值時,勞動者報酬和經營利潤不易區分,這一部分GDP值部分常被重復計算。使用支出法的另一明顯問題是,支出法中“固定資本形成”省級匯總超出國家值較多,一個重要原因是部分地區有意或無意地用“固定資產投資”替代“固定資本形成總額”納入統計。
中國官方統計GDP數據以收入法結合生產法為準,地方GDP數據則主要以支出法和收入法為準[3]。中國沒有完全采取“自下而上”的GDP統計方式,省級、國家間數據統計方法的不一致,就必然導致最終結果的偏差。
三、誤差原因分析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我國省級GDP總和與國家GDP數值相差較大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地方GDP核算數據采集困難。地區GDP核算中雖有較系統的數據來源,但是很多資料缺失,尤其是日漸發展的第三產業往往統計基礎薄弱,財務制度不健全。而對于未被計入的發生額數據,只能進行推算,且地方統計人員水平的參差不齊、推算沒有統一標準,故無法獲得準確數據。
第二,統計數據來源不一致。如關于居民消費的統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貿易外經統計司,而居民家庭消費數據主要來源于對城市和農村住戶抽樣調查結果。兩者之間明顯存在較大差別。
第三,統計方法與統計口徑不一致:無論是地方與國家、還是地方與地方之間。比如,大多數省、市、地區采用倒算區域進出口的方法,而吉林、黑龍江等省份則未采用這種方法。
第四,地方數據的采集和處理人員素質不夠。地方的一些數據采集和核算機構往往招聘不到高素質人員[4],這里的“素質”不僅指專業素質——沒有足夠的統計學知識,也指嚴謹誠實的素質——一些統計人員會對一些數據進行不誠實的修飾[5]。當這些小規模誤差由縣至市、由市至省地累積時,就產生了明顯的誤差。
四、解決方法
省級GDP匯總值與國家GDP長期有較大偏差的現象從側面反映了我國統計數據方面存在的問題,使學者在研究上遭遇一定困難,也使人們對官方統計數據產生了持久而全面的懷疑,故盡快糾正采集和處理GDP數據中出現的不足很有必要。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從問題產生的源頭入手:首先,國家應盡快頒布統一適用于全國各地或者絕大部分地區的GDP統計核算原則和方法,對核算中各個項目給出明確詳細的解釋和規定,規定明確統一的資料來源和計算方法。第二,要發布新的考核體制,宣揚科學的政績觀,用科學的發展觀評價地方經濟的發展。第三,要進行統計管理體制的改革,強化統計系統的獨立性,并加大統計數據檢查執法力度,力圖使基礎數據準確真實。第四,制定出科學的統計制度來改善地方GDP數值與國家GDP數值之間的銜接。
參考文獻
[1]王志平,我國地方GDP之和與中央公布GDP差異的實證分析[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4,5(5):86.
[2]馬建堂.重復計算和原始數據差異致各地方GDP匯總高出全國[J].中國總會計師,2012(2):23-24.
[3]康遠志,胡朝舉,國家與省級匯總GDP數據的差異問題研究,天津商業大學學報,2015,35(2),22.
[4]王彥茹,統計體制視角下的我國統計數據質量研究,長春:東北財經大學,2006:10-28.
[5]MADDISON A.Do Official Statistics Exaggerate Chinas GDP Growth? A Reply to Catsten Holz[J]. 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2006(1):121-126.
作者簡介:江楠(1997-),女,漢族,安徽銅陵人,中國人民大學本科生,研究方向:理論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