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天成
【摘要】農村人口在我國所占比重較大,其經濟發展狀況關系著整個中國的經濟水平。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金融發展水平總是與其經濟增長水平一一對應,農村金融作為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狀況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新農村經濟的發展。本文通過分析農村金融發展現存的問題,指出農村金融發展對促進農村經濟增長的重要性。
【關鍵詞】農村金融 農村經濟 實效性
一、引言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建國之初,農業為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當前我國仍是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大國,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般意義上來說,農村的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相輔相成,互相促進,農村金融的正向發展對農村經濟發展有著積極影響。當前國家發展的最重要推動力是資金的投入,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發展離不開對資金的需求。農村金融發展越好,體系越完善,資源配置效率也會越高,最終農村經濟增長速度也得以大大提升。
二、當前我國農村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直以來,我國積極探索符合我國國情和實際經濟狀況的農村金融體,并取得了長足進步和長遠發展,然而由于受到經濟體制等各類因素的影響,高效的農村金融體系遲遲未建立起來,存在許多尚未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農村金融基礎薄弱,投資環境不理想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一直處于較低水平,資本形成能力較弱,農民收入低且相對于其他行業而言農業效益低下,造成對農業和農戶以及農村企業的利潤相對過低,貸款風險大大增加,甚至一些商業銀行的分支選擇撤出大部分農村地區,客觀上影響了農村公共產品的投資和融資。此外,農村經濟整體發展不均衡,其產業科技含量嚴重不足,產業化和規模化發展滯緩,城鄉和地域結構差距較為明顯的現狀,也制約了相關農業金融機構信貸對“三農”的支持投入。
(二)農村金融體系不完善,規避風險能力差
農業需要面臨巨大的自然風險和時刻變化的市場風險,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缺乏能夠規避農業自然風險和社會人為風險的完善機制。我國當前農村金融體系構建和改革的根本目標缺乏“三農”的實際基礎和“結構-功能-行為績效”的構建觀念,導致其發展僅僅建立在機構體系理論的基礎上,嚴重脫離“三農”建設的實際需求。出于對投資利潤的考慮,多數農業投資者選擇了減少對農業的投入,相應的農村金融機構也減少了對農業的貸款,農村客戶對金融服務日益增長的需求與農村金融資源的投入之間的矛盾不斷擴大,造成了農村金融覆蓋率持續下降和客戶“貸款難”的不利局面。
(三)農村金融供給單一,供需矛盾不斷擴大
當前農村金融發展中較為突出的問題之一,就是供需矛盾突出,主要表現在城鄉金融資源配置嚴重不平衡,一定程度上存在農村小企業貸款難的現象。我國農村與城鎮之間的資源、人力、基礎設施等條件差距顯著,農村金融服務的需求也一定存在較大的差異。相對而言,農村金融的供給品種受到其人員素質、金融認知水準、規模效益等多方面因素限制,導致其供給水平遠低于城市的供給平均水平,銀行業務量也不如城鎮地區,而供給成本卻相對高于部分城鎮地區,當地銀行也無法提供許多所需的中間業務,最終造成整體的農村金融服務水平遠遠無法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新要求。
三、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
農村金融自產生到現在對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改革和發展起到了許多積極作用,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農村金融的緊密支持。農村金融作為鄉鎮企業和農村建設的重要命脈,其在發展過程中已經有一定的良好基礎,對農村經濟結構的升級調整更是起著關鍵的融資和引導作用。
(一)農村金融發展為農村經濟建設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保障
新農村建設和“三農”政策的具體實施需要大量的資金推進,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階段,農業需要引進新技術、購置優良品種以及重新規劃農田,開辦農產品展銷會或批發市場需要進行廣告宣傳和場地租賃,再加上建立農產品加工廠需要購買器材、聘請技術人才和勞動工人,這些資金來源除了企業籌集自有資金以外,后期更需要農村相關金融機構和部門的大力支持。在農村企業自動化改革的經營過程中,充分激發了資金的潛在需求,進而轉化成其他實際需求,從而促進農業產業化需求的快速增長,為農村進一步的經濟建設和農業發展提供更多資金保障。
(二)農民收入增加,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加快
我國農村金融及其服務體系的發展已步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政府積極實施惠農政策,使我國農民人均收入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也推動了我國農村人均收入水平持續增長;農村金融結構的改善,擴大了各大金融機構對鄉鎮企業的信貸支持,縮短了農民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之間的差距。此外,我國已經基本形成了包含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并存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穩步促進了農村信用社的改革,同時也充分發揮了地方政府的主觀能動性。農村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銀行的建立,不僅有利于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貸款力度,更有助于推動農村經濟走向商業化、集約化經營的發展道路。
(三)大大推動了民營企業的發展,有助于調節新農村建設
國家宏觀調控體系的重要舉措之一就是通過金融調整貨幣供應量,從而穩定社會基本需求總量。農村金融不斷通過有針對性地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資金投入,同時降低對“三農政策”的貸款利率和要求,來推動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農村金融機構在發展過程中,不斷鼓勵和智慧農村民營企業的發展,推動其農產品結構的升級調整,從而提高了企業農產品的質量和附加值。此外,農村金融的發展降低了農村生產者的融資成本,幫助其得到更多低成本的資金支持,最終能夠逐步縮小城鄉金融發展的差距。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中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對中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始終具有重要的意義,而農村金融發展的目標正是在于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實現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是促進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的協調、持續發展,強化農村金融在經濟中的引導驅動作用。大力完善農村金融體系,使之又好又快穩定發展,才能不斷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的進一步改革發展。
參考文獻
[1]農村金融創新對農村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D].劉文東.河北經貿大學,2016.
[2]江西省農村金融發展促進農村經濟增長問題研究[D].鄭學涯.長江大學,2016.
[3]我國農村金融改革與發展研究[D].錢力.復旦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