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哥本哈根會議的結束和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趨勢,低碳經濟和碳金融成為我國金融界乃至全世界關注的焦點。而商業銀行作為我國金融體系的主體,在此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本文基于近年來綠色金融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概述了碳金融的基本概念以及中國商業銀行碳金融業務的發展、綠色信貸、綠色金融等相關內容,著重介紹了中國商業銀行在低碳經濟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及其產品創新,現時商業銀行主要存在的外部和內部障礙,進而結合國內外碳金融發展現狀,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相應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低碳經濟 碳金融 商業銀行 清潔發展機制
一、碳金融發展背景
碳金融作為與低碳經濟迅速興起相關的新型金融,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截至目前,國際上最為被認可的定義是:所有服務于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金融活動,包括直接投資,碳指標交易和銀行貸款等等。簡而言之,碳金融就是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金融解決方案,包含了市場,機構,產品和服務要素,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降低成本的途徑,是低碳發展的核心經濟手段。碳金融是在全球氣候變暖下產生的,而其作為綠色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使碳交易首次運用于金融系統的交易,監管,度量和風險控制等各個方面。那么,在碳金融這樣一個新型金融環境下,研究商業銀行面臨著怎樣的機遇和挑戰的課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二、我國商業銀行碳金融業務發展現狀
碳金融興起之后,由于其適應社會的發展,順應低碳及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因此吸引了眾多金融機構投身于這一領域。目前看來,在我國,碳金融市場的發展十分具有前景,顯示著巨大的金融交易需求和利益。綜合利益目的和社會責任等方面的考慮,中國的商業銀行開始向低碳領域有所作為。目前的碳金融業務主要體現在開展綠色信貸業務,碳市場交易(CDM財務顧問)和碳金融理財產品等方面的創新。
(一)開展綠色信貸業務
綠色信貸旨在發展低碳經濟,推進節能減排,防范信貸風險,于是在2007年7月,國家環保局,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共同發布了文件——《關于落實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這標志著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制度的加速實施。
(二)參與碳交易市場
我國商業銀行在CDM交易市場中是財務顧問的角色,主要是在CDM項目中,因為企業需要與各方(國家發改委、境外的DOE以及CERs買家)進行協商,然后再利用自身優勢為企業聯系有潛力的CERs買家,協助企業合理的規劃項目和安排資金。
(三)創新碳金融理財產品
就目前而言,我國商業銀行的碳金融理財產品的創新主要體現在掛鉤碳排放權的理財產品方面。
其次,開發低碳信用卡。
三、我國商業銀行在碳金融環境下面臨的機遇
(一)碳金融業務潛在收益巨大
根據清潔發展機制規定,發達國家要與發展中國家開展項目合作,要使溫室氣體年排放量削減5.2%,而發展中國家暫無強制義務。因此,這項機制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間開啟了一個巨大的碳交易市場。而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目前正處于向節約型社會過渡的轉型期,并且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費國,年溫室氣體排放量位居全球第二,碳金融市場也因較大的排放基數而極具發展潛力。企業減排的碳排放量越多,可以為發達國家提供的二氧化碳交易量越多,企業也可以從中得到越多的利益。
(二)碳金融業務融資需求巨大
據我國專家估測,我國商業銀行通過CDM項目減排額的轉讓收益可達數億美元。因此足以看出我國的碳金融減排業務具有非常大的潛力,并蘊藏著無限商機。在我國,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積極參與這一交易活動,未來,我國的“碳金融”市場潛力將會更大程度的被激發出來。
(三)碳金融業務國家支持力度不斷增強
碳金融市場要快速發展起來,從最根本的原則來說,必須靠政策推動。而現如今,我國政府已介入碳金融市場,制定碳配額交易規則,減排量核定標準,創新減排配額衍生工具,建立綠色信貸擔保制度,放大環保信貸的投入規模,通過財政資金擔保杠桿,設立投資于環保企業或為環保企業提供優惠借款的專項基金等。
四、我國商業銀行在碳金融環境下面臨的挑戰
(一)外部障礙
例如,低碳經濟的法律法規;制度框架建設滯后;國內缺乏理論研究的準備;減排企業力量參與不足;碳金融業務經驗匱乏。
(二)內部障礙
例如,缺乏碳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碳金融業務風險高;缺乏碳金融業務的風險規避機制;缺乏開展碳金融的人力資源和技術基礎;碳金融業務市場不成熟等。
五、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碳金融業務的策略
(一)合理地選擇目標領域和客戶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在其業務及客戶、人才結構、戰略發展、產品和市場開發能力、風險控制方面有待提高,在涉獵行業、資源等方面也有待提高,而它的業務指導政策直接影響到它的業務和目標領域。銀行必須根據我國節能減排、環保的政策標準,選擇合適的重點領域和重點工程及合適的客戶,以具體的商業化模式介入投融資業務,這樣才能保證碳金融業務的良好發展。
(二)自主研發碳金融創新產品
設計碳金融創新產品必須考慮社會責任和環境因素。我國商業銀行要有足夠的碳金融產品儲備,持續設計并開發出被顧客和市場所接受的金融產品等,這都是碳金融市場發展的關鍵。
(三)構建多贏的碳金融業務體系
不斷探索更有效的業務拓展模式,建立并鞏固雙贏的顧客關系,是銀行碳金融營銷工作的主要內容之一。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已加強與政府主管部門、行業協會的合作,并獲得了更多客戶和項目,未來還可開展與公用事業公司、能效設備供應商、國際碳減排量買家等多方的合作,以此建立雙贏甚至多贏的業務體系。
(四)建立確保碳金融業務健康發展的有效的風險管理體系
畢竟碳金融在我國屬于新興產業,因此不可測量的因素太多,再加上我國在一些政策上的不完善、不確定,所以仍然存在著很多風險,所以建立一個有效的風險管理體系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董玉華.碳金融對商業銀行的開拓[J].環境經濟,2009(3)63期:15-16.
[2]初昌雄.周丕娟.碳金融低碳經濟時代的金融創新[J].金融與經濟,2010(2):85-86.
[3]張澤文.碳金融市場發展與我國的應對策略[J].河北金融,2011(1):101-102.
[4]于同申等.中國構建碳交易市場的必要性及發展戰略[J].社會科學輯刊,2010(2):199.
[5]潘小軍.低碳經濟浪潮下中國碳金融市場發展策略[J].軟科學,2011(7):18-25.
[6]陳柳欽.碳金融撬動低碳經濟的杠桿[J].西南金融,2010(9):37-45.
作者簡介:祁慧娟(1993-),女,漢族,河南平頂山人,遼寧大學經濟學院,投資經濟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