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通過筆者在企業金融風險防范中多年的工作實踐經驗,對企業金融風險防范與化解措施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企業金融風險 防范 化解
一、企業金融風險概念綜述
企業金融風險,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面臨金融產生的經營風險的可能性。目前階段,企業發生金融風險最為直接的表現便是企業資不抵債,難以維持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若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未能開展科學合理的金融風險防范與化解措施,將會大幅度提升企業的生產經營風險,嚴重時還會直接導致企業破產。導致企業發生金融風險的原因較多,如投資風險、貸款風險等,企業金融風險由于其因素的多樣性,導致企業金融風險防范與化解并無其固定程序,企業在設置金融風險指標的過程中必須對自身的生產經營狀況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探討,總結出自身生產經營的一般規律及特殊變化性,從而有效提升企業金融風險的防范力度,實現企業的長遠穩定發展。
二、企業金融風險誘發因素分析
通過對我國多家企業進行深入的調研與考察后發現,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與深化,我國大部分企業已能夠有效地進行企業金融風險的防范與化解工作。但是,仍然有部分企業在進行金融風險防范與化解工作時存在著不足之處。通過總結與歸納可知,我國目前階段企業金融風險誘發因素主要有下列三類:
(一)社會保障機制構建尚不完善
近些年來,我國政府大力支持金融綜合改革,雖然極大幅度地提升了我國銀行的經營自主性,但是由于我國銀行經營模式尚未成熟,導致銀行的經營風險普遍提升。而部分獨資銀行由于缺乏科學合理的貸款制度,導致銀行的不良貸款比例居高不下,嚴重影響我國金融行業的長遠穩定發展。同時,由于不良貸款比例居高不下,導致我國銀行的抗風險能力下降,最終使我國金融行業更加脆弱,無法為企業的生產經營提供足夠的金融服務支持。
(二)信貸風險對企業金融風險的影響
信貸風險是企業金融風險的主要誘因,由于企業資金貸出與清償資金流入之間總是存在著時間差,而貸出與清償時間差也會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現金流,導致企業資金的周轉始終存在著信貸風險。而由于我國企業在現金流管理中仍然處于初步發展階段,難以有效地對企業內部現金流進行有效管理,導致企業信貸風險提升,制約著企業的整體生產經營效率。
(三)經濟大環境對企業金融風險的影響
雖然我國國民經濟總體處于發展狀態,但是在發展過程中難免存在經濟波動。自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經濟經歷了通貨膨脹、經濟過熱等一系列問題,導致我國整體經濟秩序較為混亂。同時,由于非法信貸融資業務存在著較為可觀的利益,部分商業銀行往往會忽略非法信貸融資業務的風險性,長期從事非法信貸融資業務,進一步導致我國整體經濟秩序混亂。由于我國銀行的金融業務尚未發展完善,所提供的金融服務往往較為單一,而各個信用評估機構尚未形成統一的評估標準,也制約著我國金融行業的整體發展。
三、企業規避企業金融風險的措施探討
(一)構建企業客戶關系管理系統
在規避企業金融風險的過程中,可通過構建企業客戶關系管理系統的方式提升企業與客戶之間的聯系,企業通過加強與客戶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能夠有效地幫助企業發展潛在客戶,并使客戶認同企業的價值。企業在構建客戶關系管理系統的過程中,應當對客戶的實際需求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探討,在結合市場變動分析的基礎上總結出客戶的實際需求,從而更好地提升客戶的滿意度,為搶占更高的市場份額提供支撐。通過企業客戶關系管理系統,能夠將傳統的產品中心轉移為客戶中心,將客戶需求作為企業生產經營的核心。最后,企業應當在客戶關系管理系統內部構建客戶的信用評定系統,通過全面詳細的客戶信用評價體系能夠使企業根據不同客戶的信用評級控制貸款期限和浮動利率,從而有效提升企業資金的安全性,最大程度地避免企業發生金融風險。
(二)通過業務多元化分化企業金融風險
通過業務多元化,能夠有效提升企業的風險控制效率,從而分化企業所面臨的金融風險,確保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企業在進行業務多元化的過程中,應當對各類業務的實際經營情況進行風險,總結出不同業務之間的風險概率。若存在風險比重較大的業務,企業應當及時通過合法的交易手段將風險比重大的業務進行轉移,從而提升企業的整體金融安全性。
(三)擴展企業融資渠道
企業在日常生產經營過程中,往往會開展各類融資活動。目前階段,企業在進行融資活動時,除了向銀行申請貸款外,還能過通過股權抵押、向其他企業貸款等方式獲取融資資金。因此,企業應當積極擴展自身的融資渠道,從而使自身能夠更為方便快捷地獲取生產經營所需的資金。在拓展融資渠道的過程中,企業首先應當積極與銀行保持聯系,配合銀行開展融資風險的相關調研工作,使銀行能夠認同自身的發展能力。其次,企業應當積極開拓民間融資渠道,如企業債券、私募基金等方式,實現企業的融資目的。
(四)強化企業資金預算管理效率
在企業規避金融風險的過程中,強化自身的預算管理效率是極其重要的工作之一。企業應當對自身以往的財務信息進行深入的分析與總結,并結合自身的長期發展戰略,制定出符合自身發展需求的預算資金策略。其次,企業在進行投資活動時,應當準確分析投資項目的回收周期及可行性,提升投資決策的合理性與科學性。
四、銀行與監管部門防范企業金融風險的措施探討
(一)強化金融監管部門的管理職能
在防范企業金融風險的過程中,金融監管部門應當積極發揮其管理職能,及時向銀行通報各類融資平臺及地方政府的相關貸款情況,并對銀行的貸款審批工作進行監督與控制,督促銀行構建融資平臺的風險評估體系,從而提升地區金融行業的穩定性。同時,金融監管部門應當及時構建地區資信黑名單,將以往造成重大金融損失的主要責任人列入地區資信黑名單內,從而限制資信較差人員獲取相關金融服務,通過資信黑名單能夠使各個企業負責人重視自身的資信等級,自覺遵循金融監管部門的相關規定。最后,金融監管部門應當強化與銀行之間的聯系,積極構建政府與銀行之間的溝通渠道,使政府與銀行之間實現高度靈活的信息溝通,為全方位降低信貸風險提供信息基礎。
(二)銀行需要更新自身的金融服務模式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金融服務行業的不斷發展,社會各界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日益提升。在社會對金融服務需求提升的同時,金融服務需求也正處在多樣化、專業化發展階段。因此,為了更好滿足社會各界的實際金融服務需求,銀行應當不斷更新自身的金融服務模式,通過小額信貸、融資等方式為社會各界提供更為多樣、更為專業的金融服務。同時,銀行可通過現代化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會議制度提升銀行面對企業金融風險時的決策效率與決策水平,共同提升銀行抵御企業金融風險的能力與效率,為我國金融行業的穩定發展提供堅定的支持與保障。
(三)及時開展企業金融風險控制活動
當企業金融風險實際發生時,應當通過各類金融風險控制措施降低因企業金融風險而導致的經濟損失及社會損失。由于企業金融風險的影響因素較多,且成因較為復雜,因此在開展企業金融風險控制活動的過程中,應當對企業金融風險的實際發生原因進行分析與探討,總結出企業金融風險的主要誘因,從而為企業金融風險控制活動提供控制目標。在開展企業金融風險控制活動的過程中,金融監管部門應當邀請相關專家學者、經驗工作者,共同組建企業金融風險防范制度制定小組,共同制定具備指導意義的統一防范體制,使銀行與企業在面臨企業金融風險時能夠有法可依,共同維護我國金融市場的穩定與繁榮。
在制定完成企業金融風險統一防范體制后,相關監管部門應當堅定維護制定完成的相關法律法規,提升金融風險防范體制的嚴肅性與公正性,通過國家機器的強制力保障銀行實現自身的債權,并嚴懲破壞國家金融秩序的不法分子。
總而言之,企業金融風險的防范與化解需要企業、銀行與政府之間的合作與協調,只有三者做到高效的配合,才能夠確保我國金融行業的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蔣威,企業金融風險的防范措施探討[J].時代金融,2017(05)12-14.
[2]朱明濤,淺談企業金融風險的防范與管理[J].企業管理,2018 (01)26-27.
作者簡介:林琳(1980-),男,壯族,廣西橫縣人,經濟師,本科,主要從事金融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