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蝶
【摘要】王莽自居攝到“新莽”王朝破滅,其間不足20年,卻四改幣制。缺乏科學性的幣制改革,讓百姓不堪其憂,使得國民經(jīng)濟和市場的運行被嚴重擾亂,遂促使其早亡。但王莽的幣制改革也不是一無是處,他獨創(chuàng)了我國的虛值貨幣,而且,王莽造幣藝術(shù)的美學成就也是獨具一格,無論是在中國古代還是現(xiàn)如今都可以稱得上為貨幣一絕,成為我國自古以來貨幣界最有影響力的標志之一。
【關(guān)鍵詞】王莽 新朝 幣制改革
一、前言
新莽是介于兩漢之間的一個短命王朝,其不到20年即覆滅。公元9年,王莽篡位,改國號日新,改元始建國元年。至地皇四年,即公元23年,農(nóng)民起義軍攻入長安,新莽王朝遂覆亡。王莽“新朝”亡后,其一切建樹皆滅,但王莽當時的措施,卻非常值得后人審視。
王莽自居攝政到篡位稱帝,其間不足20年,改革幣制凡四次。據(jù)大多數(shù)史學家認可的資料得知,王莽的幣制改革自篡位前就已經(jīng)開始了,共實行了四次,不過,每次幣制改革的成效都不理想,往往是倉促推行,有始無終。王莽雖志在民生,但慕效古昔近乎迂執(zhí),又想要一蹴而就,在施行改制前沒有進行精心思考,在施行制度之時又不考慮實際情況循序漸進,再加上不切實際的實踐和構(gòu)想,使其政權(quán)很快解散。
二、王莽進行幣改的貨幣歷史背景
秦時,秦始皇通令廢除各國行錢,全國統(tǒng)一使用方孔圓形的半兩錢。漢初,幣制沿襲秦朝制度,而后幾經(jīng)改革,僅漢武帝就有六次幣改,最終形成五銖錢制,而五銖錢制的推出也的確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漢武帝之后直至王莽攝政,西漢王朝的貨幣制度再無變更。據(jù)史料記載,從漢武帝元狩五年到平帝元始中期大約一百二十年間,流通天下的一直都是青銅五銖。至漢武帝時期,中國古代的貨幣制度已經(jīng)基本成熟,金錢并行二元幣種體系建構(gòu)完成,出現(xiàn)青銅貨幣,且其制造成本和標稱價值彼此對等。青銅貨幣主要作為交易媒介、支付手段被投入流通領(lǐng)域,而由于黃金具有更高的價值含量,所以等重的黃金主要承擔價值貯藏職能。至西漢末年,中國古代的貨幣已發(fā)展成稱量計價的黃金和統(tǒng)一形制的青銅貨幣相結(jié)合的二元幣制體系。
三、王莽四改幣制的具體情況
王莽在位20十年間四改幣制,改革速度之快,貨幣品種之多,使得王莽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以及貨幣史上少有的錢幣改革家。
(一)第一次幣制改革
第一次幣制改革,是在居攝二年(公元7年)五月。據(jù)《漢書·王莽傳》以及《漢書·食貨志》上記載的內(nèi)容來看,王莽的這第一次貨幣改革,發(fā)生在王莽正是篡位之前,可以說,這次幣制改革是其在為自己的篡位做經(jīng)濟基礎(chǔ)上的準備。王莽以“假皇帝”的名義推行制造了徑寸二分,重十二銖的大錢(即大泉),大錢值五十個五銖錢。此外,他還制造了契刀和錯刀。契刀值五百個五銖錢。錯刀上面用黃金鑲刻文字,值五千個五銖錢。這四種貨幣和五銖錢一同在市場上運行。但這些新發(fā)行的虛價大錢一經(jīng)流入市場,即刻引起市場混亂,人們不敢使用貨幣進行交換,而代之以實物交換,給實際生活帶來極大不便。
(二)第二次幣制改革
第二次幣制改革,發(fā)生在建國元年(公元9年)。據(jù)《漢書·王莽傳》記載,這次王莽下詔,明確了自己想要“廢劉而興王”的意圖。這是王莽剛剛篡位的時候,這一次進行幣改的原因有些荒唐,因五銖錢為漢制,劉字內(nèi)含“卯、金、刀”三字,故去“剛卯”(用金、玉等物制成的裝飾品),廢除了錯刀、契刀和五銖錢,并發(fā)行了徑文分,重一株的小錢作為替換,這些小錢值一個五銖錢,和之前發(fā)行的值五十個五銖錢的大錢一同在市場上流通。此外,為了防止民間私自鑄幣,王莽下令禁止百姓私自擁有和攜帶銅炭。王莽此次幣改目的之一,是為了消除劉姓漢室在百姓臣民中間的巨大政治影響。但是此次幣改,嚴重破壞了自漢武帝以來專由上林三官鑄錢的制度,造成空前“錢荒”,其結(jié)果更為嚴重,以致“農(nóng)商失業(yè),食貨俱廢”,幣制更加混亂。
(三)第三次幣制改革
第三次幣制改革,發(fā)生在建國二年(公元10年)。這次改革的內(nèi)容可以概括為“寶物制”,新出的幣種總共有五種材質(zhì),六個大類、二十八面值,即“五物六名二十八品”。據(jù)《漢書·食貨志》記載可知,這“五物六名二十八品”具體為:錢貨六品、銀貨二品、龜寶四品、貝貨五品以及布貨十品。這次改革后的幣制混亂龐雜,令人眼花繚亂,既不利于百姓日用,也不利于政府的管理,更無益于生產(chǎn)和經(jīng)濟建設(shè),結(jié)果導致社會動亂,而且,百姓在民間私自依舊使用大小錢和五銖錢來進行交易。
(四)第四次幣制改革
第四次幣制改革,是在天風元年(公元14年)。第三次幣制改革的失敗促使第四次改革的發(fā)生,據(jù)《漢書·食貨志》記載,這一次王莽再一次下令取消金銀貨貝等錢幣,又對其價值進行了增減。此外,廢除了大小錢,該作為貨布。但又因為大錢流通的時間很久了,一時間將其廢除,民間可能還會私自持有,于是下令允許民間再持有大錢六年。但這次改革依然存在著問題,“貨布”是虛值幣,實重不能抵二十五枚“貨泉”,這造成民間的私自鑄幣,幣值更加混亂。
(五)王莽四改幣制的結(jié)果
王莽的幣制改革,以失敗告終,使得百姓的經(jīng)濟生活受到了極大的損害。王莽慕效古昔近乎迂執(zhí),他一味的托古改制,不考慮實際情況,違背了經(jīng)濟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以及貨幣的基本原理和價值尺度規(guī)律,盲目地推行各種新幣制,罔顧百姓的實際需要,使得貨幣的流通和信用受到損傷,并因此擾亂了市場秩序。此外,復雜混亂的幣制,導致民間交易不順暢,多次濫發(fā)新幣使得物價飆升、貨幣貶值、平民破產(chǎn)、盜鑄風行,致使民生凋敝,民怨沸騰,最終導致百姓揭竿而起,新莽王朝被劉姓宗氏和綠林、赤眉等農(nóng)民起義聯(lián)合絞殺。
四、結(jié)論
王莽的四改幣制,可以說都以失敗而告終,罔顧市場運行規(guī)律,違背貨幣發(fā)展規(guī)律,致使貨幣市場混亂,經(jīng)濟秩序混亂,民不聊生。復古改制的思想,急躁冒進的幣制改革,急功近利的政策實施,損害了諸多百姓的利益,使得王莽喪失民心民意,人心向背,進行改革所需要的社會基礎(chǔ)和經(jīng)濟基礎(chǔ)受到損害,這也是造成“新莽”王朝被推翻的重要原因。
盡管現(xiàn)今有很多史學研究者認為,王莽的幣制改革和一系列新政措施,其內(nèi)在心理是為了民生,但是這也不能磨滅王莽在某種程度上,利用多次幣制改革來為自己斂財。為了鞏固其新朝統(tǒng)治,王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從而又不得不依靠剝削百姓來達到目的。總之,無論王莽的初衷如何,各項因素疊加在一起,最終致使其改革失敗,新朝覆滅。
但客觀地說,盡管王莽的幣制改革具有嚴重的制度缺陷,對當時的經(jīng)濟社會造成了嚴重的危害,但是王莽的幣制改革,也并非一無是處。他開創(chuàng)了虛值貨幣的發(fā)端,此外,其造幣藝術(shù)的美學成就也非常獨特,風格和技藝也別具一格,值得后人欣賞和珍藏。王莽推行制造的貨幣具有的書法藝術(shù),及其精美的圖案和制造技術(shù)水平,為后人稱贊和喜愛,這些制作精良的貨幣,成為我國貨幣史上的重要標志之一。
參考文獻
[1]胡海燕,何佳歡.王莽幣制改革的政治經(jīng)濟學原理分析及當代啟示[J].人民論壇,2016(11):71-73.
[2]陳亞妮.論王莽新政及其幣制改革[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7(02):18-20.
[3]李建雄.王莽改制的幣政舉措研究[D].甘肅蘭州:蘭州大學,2016.
[4]趙鴻飛.芻議王莽新政及其幣制改革[J].上海商學院學報,2014,15(01):91-96.
[5]曹婉豐.略論王莽的幣制改革[J].學理論,2013(36):133-134.
[6]賀祥.從“大泉五十”銅錢范看王莽幣制改革[J].收藏,2013(17):102.
[7]周泰宇.王莽幣制改革失敗的原因及其影響[A].湖北錢幣專刊(總第10期)[C].:,2011:3.
[8]楊兵.淺談王莽幣制改革失敗的原因[J].滄州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9,25(03):46+50.
[9]宋玲,尹長舒.西漢王莽的幣制立法改革研究[J].池州師專學報,2007(01):55-57+64.
[10]肖茂盛,楊明.王莽幣制改革及歷史特點[J].金融管理與研究(杭州金融研修學院學報),2005(06):63-64.
[11]李偉.王莽的幣制改革[J].中州今古,2001(04):54-55.
[12]孟聚.王莽幣制改革簡論[J].許昌學院學報,1989(01):53-58.
[13]班固.《漢書·食貨志》[M].
[14]班固.《漢書·王莽傳》[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