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P2P網絡借貸模式中,平臺并未承擔交易的借貸風險,是由貸款人承擔的。交易中,平臺主要負責核查信息、審批貸款和后續追貸等借貸風險防控工作,貸款人只能依靠平臺披露的信息進行決策,這表明借貸風險的防控和承擔出現了分離。由于平臺以利益最大化為原則,很可能放松借貸風險的防控,貸款者可能遭受更大的損失。為了保障貸款者的權益,研究提出風險分散、第三方擔保及風險準備金作為P2P網貸行業的保障機制,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關鍵詞】P2P網絡借貸 借貸風險 保障機制
一、引言
P2P網絡借貸是指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用評級貸款者和借款者直接進行借貸的一種新型借貸模式[1-2]。它依靠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優化了信貸行業的信息半徑,提高了資源的匹配率,一定程度上能解決小微企業和個人融資的困難,優化社會閑散資金的配置[3]。我國P2P網貸發展相對國外比較遲,2007年在上海成立首家網貸平臺——拍拍貸。但P2P網貸發展速度很快,尤其是近幾年,我國P2P網貸平臺如雨后春筍一樣出現,P2P網貸平臺的數量正在劇增。截止2017年3月底,數量已高達5888家,其中倒閉及問題平臺數量高達3607家,數量超過總數的50%,正常運營的有2281家,而P2P網貸的借款人、貸款人和貸款余額數量分別達到238.94萬人、429.82萬人、9209.66億元,同比增長112.56%、24.11%、50.67%。但我國的平臺模式多數以國外成熟平臺為借鑒,且成立和運營的發展時間不久,以2009年至2013年發展成立的居多,盈利模式比較單一,運營機制也不完善,同時國內法律監管也不夠完善[4]。可見P2P網貸行業在繁榮發展的同時,也存在各種問題,政府、市場對金融監管更是提出了新要求。
近幾年國內學者開展了大量的P2P網絡借貸風險的研究。關于風險分類,張國文將P2P網貸風險總結為政策、經營、資金風險三大類,其中經營風險包含信用、流動性、信息安全、洗錢和市場風險,資金風險有平臺挪用資金、墊付債款和資金沉淀[5]。盧馨,李慧敏認為我國P2P行業存在法律政策監管不嚴的法律和政策風險、投資者動機不純的洗錢風險、技術操作合理的技術和操作風險、平臺和借款者的信用風險等四種風險[6]。賈曉楠總結出P2P網貸共有四種模式,而它們都存在共同的風險,又有特性的風險。其中共同風險主要包括監管不到位、技術、信息披露和泄露的風險,特性風險主要包括法律、流動性、非法集資以及關聯風險[7]。
對于風險成因及對策方面,唐筱芳認為造成我國P2P網貸風險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完善的監管體系、征信體系以及標準的市場準入退出原則,要不斷構建完善的監管體系,構建社會征信體系以及完善市場準入退出[8]。談超等認為投資人和借款人的信息不對稱導致逾約還款,從而引發風險。同年王錦虹也指出借款人的信息遠遠多于投資人,為了獲取更多利益,借款人容易產生道德以及逆向選擇[9]。王鵬認為P2P多元化的運營模式以及監管主體不明確和征信體系的缺乏,導致違約成本很小,需要明確監管主體,構建并完善社會征信體系,實現有效震懾[10]。胡昱旻,孟慶軍從風險理論出發,認為P2P行業存在擔保機構和征信機構不完善、法律監管缺失等風險[11]。張瑩,薄楊認為P2P網貸風險的根源是法律和政策監管的缺失,平臺經驗不足、央行征信不足導致操作風險,而平臺管理經營不善導致資金和期限錯配導致流動性風險[12-13]。孫玲玲指出明確P2P的法律地位,實行嚴格監管,完善平臺內部管理,健全組織來控制風險的產生[14]。
然而,多數學者集中研究于P2P網絡借貸的風險分類和防控,很少有學者研究P2P網絡借貸風險的保障。風險防控并不能杜絕風險的發生。那么風險發生后要如何保障貸款者的權益呢?本文展開了以下研究。
二、風險保障機制研究
風險保障機制是指風險發生后,采取相應措施把風險危害降到最低,從而保證投資者的資金安全。P2P網貸平臺的風險保障機制如何,是貸款者選擇的重要因素。目前常見的風險保障機制主要是風險分散、第三方擔保以及風險準備金,其中第三方擔保是我國市場上最常用的機制。
(一)風險分散
在金融領域中,風險分散是最基礎的保障機制。在國外市場中,投資者投資經驗較豐富,金融市場發展較成熟,社會征信體系也比較完善,可以根據成熟的信用評級和風險防控等保障平臺的健康發展。但是我國P2P行業由于發展時間較短,法律法規的不完善、監管主體不明確、社會征信體系不完善等原因,并且貸款人的風險意識不強,風險分散并未起到重要作用。但風險分散的原理是值得借鑒的,可以將貸款者的資金分配到多個借貸交易中,而不是集中一個交易中,這就能起到保障投資人信用風險的作用。
(二)第三方擔保
第三方擔保是指貸款人、借款人及擔保人簽訂合同,一旦借款人無法還款,擔保人將承擔還本付息的責任,償還資金給貸款人。目前我國P2P網貸行業的快速發展也得益于此機制的引進。雖然這種機制增加了交易成本,但是卻有效地降低了貸款者承擔的風險,有利于平臺的健康發展。但是,在我國這種機制的實施比較混亂,存在以下問題:1、平臺自身為交易擔保。2、相關擔保。擔保人或機構與借款人或機構存在利益附屬關系,無法保障信用風險。3、保薦機構的擔保能力有待商榷,并非融資擔保機構。4、擔保方的資金杠桿無規定限制。
(三)提取風險準備金
風險準備金是借貸交易發生時提取的一定比例資金作為風險儲備,以降低貸款者承擔的信用風險,當發生貸款逾期償還時,平臺自動將準備金支付貸款者,若準備金不足,可以先償還部分,剩下的從新交易收取費用后再來償還。然而P2P平臺的貸款人來自不同的行業,可能不會接受部分償還。這種情況下,平臺容易破產。比如在紅嶺創投一億元的壞賬下,平臺準備金只有7000多萬元,為了平臺的聲譽和繼續經營,平臺只能動用自己的資金償還。通過風險準備金可以降低風險不對稱帶來的信用風險,將風險轉移到平臺或者借款者,這實質是市場主體出于競爭策略以及收益而主動形成的風險處理機制。風險準備金制度自巴塞爾協議就被傳統金融所運用,國外已經具有較成熟的實踐經驗以及運作的機制。而英國已明確將其立法使之形式化、標準化。而我國的風險準備金制度并未標準和制度化,資本來源以及提取方法,資金存管存在很大的差異。
并且,還存在風險準備金與平臺不良貸款數額不相符合的情況,平臺可以借鑒銀行的監管規制,采取不同平臺不同準備金提取率的機制,但必須要有一個最低值,以有效保障信用風險。明確風險準備金來源具體募集的項目資金,或者平臺自身提供一定比例的備付金,然后再依據交易風險和平臺自身承擔能力的基本數據對每一個項目提取一定的風險備付金。提取的備付金應該由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存管,平臺本身不具有所有權及管理權,同時加大平臺對不良貸款信息公開的透明度。
三、總結
分散風險是P2P網貸的基本要求,準備金是平臺內部保障,而第三方擔保則是外部保障,這已經是一套完整的保障機制,不排除未來出現更多創新的保障模式,但目前P2P平臺抗風險能力弱很重要的原因是沒有做好這三種保障模式的組合,目前迫切需要實施并完善這一套保障體系。
當然,P2P網貸行業的健康發展需要法律法規指導、政府的監管以及市場的約束。法律法規側重于平臺業務范圍以及違法紅線的制度,政府監管則注重于基本原則的規范和指引,檢查平臺是否合規,是否自融或對項目提供擔保等。市場則針對信息披露,包括平臺的不良貸款、累計待付資金,每個客戶最高的授信額度和比例,借款者的信用基礎材料支撐、借款資金用途等,這樣投資者才能有效判斷信貸市場潛在的風險,降低投資人的貸款風險。
參考文獻
[1]Bachmann,A.,A.Becker,D.Buerckner,M.Hilker,M.Lehmann,and P.Tiburtius.Online Peer-to-peer Lending—a Literature Review[J].Journal of Internet Banking and Commerce,2011(16):1-18.
[2]廖理,吉霖,張偉強.借貸市場能準確識別學歷的價值嗎——來自P2P平臺的經驗證據[J].金融研究,2014(3): 146-159.
[3]胡旻昱,孟慶軍.P2P網貸平臺發展中的風險及其系統分析[J]武漢金融,2014(6)45-48
[4]王強.P2P網絡借貸平臺風險及控制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5]張國文.論P2P網絡借貸平臺的風險防范與監管[J].武漢金融,2014,04:9-11.
[6]盧馨,李慧敏.P2P網絡借貸的運行模式與風險管控[J].改革,2015,02:60-68.
[7]賈曉楠.淺析我國P2P網絡借貸的模式風險及風險防范[J].北京金融評論,2015,01:173-184.
[8]唐筱芳.我國P2P網貸平臺的法律風險及防范對策[J].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4:40-43.
[9]徐榮貞,殷元星,王帥.P2P網絡借貸平臺運營模式及風險控制思考——基于信息不對稱視角[J].財會月刊,2017,05:33-38.
[10]王鵬.互聯網金融背景下P2P網貸的模式、問題及風險防控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7,02:234-235.
[11]胡旻昱,孟慶軍.P2P網貸平臺發展中的風險及其系統分析[J].武漢金融,2014,06:45-48.
[12]張瑩.P2P網絡借貸平臺的風險防范研究[J].征信,2015,03:79-82.
[13]薄楊.我國P2P網絡借貸平臺風險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7,02:141-142.
[14]孫玲玲,王婷婷等.逆向選擇下的互聯網金融P2P的風險防范對策研究[J].時代金融,2017,02:33-34+38.
作者簡介:楊美玲(1996-),女,漢族,廣東人,湖南農業大學本科,專業:投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