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晶華
(北京體育大學體育休閑與旅游學院,北京 100084)
2014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做好中小學生研學旅行試點工作的通知》將“研學旅行”解釋為:“面向全體中小學生,由學校組織安排,以培養中小學生的生活技能、集體觀念、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階段大多企業機構已經響應國家號召,突破學校組織安排的局限,與多數中小學合作組織研學旅行。本文是以盈利為主的機構開展的研學旅行為主。
我國研學旅行活動對中小學生的影響及對策。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在中國知網上以“研學旅行”為主題詞,檢索了核心期刊、CSSCI和碩博論文,共獲取符合條件的文獻3篇,作為本文的參考依據。并閱讀了大量相關研學旅行的媒體信息素材,作為本文研究思路的來源之一。
1.2.2 問卷調查法 以參與學拓有限責任公司暑期研學夏令營的學員為調查對象,問卷共發放300份,回收298份,有效問卷286份。問卷主要圍繞學生參與研學旅行夏令營后的收獲和感悟進行調查,同時也發放了30份管理者問卷,調查對象為隨隊參與的家長以及老師,將其觀察結果作為本文的參考依據。
1.2.3 專家訪談法 通過訪問北京體育大學戶外中心主任、學拓公司創始人以及其他機構幾名研學活動的負責人獲取專家意見。
1.2.4 實地調查法 通過親身參與多項研學旅行機構組織的活動,在活動中認真觀察、記錄并分析存在的優勢與不足,最終為本文提供支持。
1.2.5 數理統計法 采用Excel 2003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處理。
有研究者報告顯示,研學旅行消費者的分布情況為一線城市較普遍,尤其是中產以上家庭,會選擇多次回購,低齡化趨勢顯現。二三線城市的熱潮剛剛興起,但需求旺盛。北京現有多家機構組織研學旅行的體驗課程,其中包括世紀明德、億天使、學拓教育和童步天下等。這些機構開設的活動項目范圍也是十分廣泛,內容包括北京高校文化及歷史文化、不同地區民族特色及文化體驗旅游,如上海迪士尼研學游和湖北恩施及神農架土家族文化等。不僅如此,現在大多數機構已經開始組織出國游學活動,且報名情況也是十分樂觀,足以證明研學旅行現階段的發展態勢良好。
從學生自身角度來看,研學旅行的開展也是十分有意義的,表1為學生參與后對課程必要性的看法。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所有的學生都是喜歡或一般喜歡研學旅行。表1中顯示共計有95%的學生認為有組織研學旅行的必要性,其中認為非常有必要的占到63%,而認為沒有必要開設研學旅行的學生僅占5%的比例,足以證明學生們對研學旅行的接受和認可程度。
研學旅行將“學”與“游”融合一體,通過借助自然事物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內在的求知欲,讓學生們帶著任務去研學,培養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研學旅行活動承載著道德素養的養成、創新精神的培育、實踐能力的培養等多個方面的教育,是讓學生自主地運用已知去探求未知的過程。所以,研學旅行對學生會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表2是學生們親身體驗后的感受。
2.3.1 獲取知識 研學旅行是促進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深度融合的學習方式,調查發現有幾乎一半的學生在參與研學旅行前只知道一般或是少部分甚至于完全不知道該課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識及文化內容等,雖然并不能保證學生在參過后可以掌握研學活動中的知識和文化等,但至少可以起到推動作用。
2.3.2 促進交流溝通和協作能力 研學旅行的活動形式直接引導學生主動適應社會,參與者之間多數都很陌生,每個人的性格和習慣各不相同,要在很短的時間內達成默契構成和諧,需要每個人都互相理解彼此謙讓,相互之間也要加強協調和配合,無形之中就促進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增進了團結友誼。此外,研學課程的內容涉及涵蓋與人交流的環節,其中包括實地考察、問卷調查以及和外國人合影等多種形式的鍛煉機會,都共同促進著參與者的溝通能力。
2.3.3 培養獨立自主能力 參與者要參加集體組織,脫離自己原來的生活和學習環境,雖然會有生活老師的監督指導,但是基本上每個人都需要自行解決每天的生活起居,包括吃飯、整理內務、完成研學作業、洗澡、梳頭以及洗衣服等簡單但也繁瑣的日常瑣事,需要克服自己的不良習慣,增強適應能力,對自理能力較差的學生無疑是一種挑戰和鍛煉。通過內務檢查可以明顯發現學生自理能力的日漸提高。

表1 學生認為開設研學旅行的必要性

表2 學生參與后的收獲
2.3.4 帶動社會正向發展 研學旅行以新穎的方式推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旅游需求,從小培養學生文明旅游意識,養成文明旅游行為習慣。同時,在研學旅行的開展中促進我國不同區域的文化交流,促進旅游產業的發展,帶動經濟發展,從而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
2.4.1 師資 通過實地調查發現,研學旅行的工作人員,甚至是導師、領隊等大多都是兼職人員,以在校大學生為主,所以工作人員專業性就值得深究,雖然活動前企業有統一的培訓與要求,但由于自身知識水平和經驗的限制,缺乏作為教育者的思維意識和行為規范及管理技能等,對學生知識的學習以及文化的熏陶包括日常行為的模仿都會有一定的消極作用。
2.4.2 外在設施條件 企業是以盈利為主,所以在開設研學旅行活動中,為了最大化的節省成本,多數機構都會在用餐、住宿、交通等方面降低標準。通過問卷調查及實地觀察,學生及家長對餐飲、住宿及用車的標準和衛生情況等表現出了明顯的不滿。
2.4.3 課程設置 游學安排比例不合適,雖然個別機構將戶外拓展穿插在研學旅行中,對學生的人格塑造和行為方式等方面產生了積極影響,但多數機構的課程設置則是以景區旅游為主,走馬觀花的感官刺激實際上并不能滿足學生們知識的獲取,所以研學旅行的課程設置仍有待改善。同時,在時間安排方面,為了使課程看起來豐富充實,有些研學旅行的課程項目之間銜接會十分緊密,使學生們始終就在各大活動地點或前往活動地點的途中,缺少適當的休息和體力的恢復。此外,由于假期游客較多,需要花費大部分時間到景區排隊,不僅在影響課程的進度,也存在中暑、人員擁擠和踩踏等危險。
2.4.4 管理方面 通過觀察多個機構的課程發現,普遍存在規章制度不夠嚴謹的問題,個別項目的活動安排稍有松散,而且依然存在電子設備盛行的問題,導致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偶爾還是沉浸在游戲當中,未能真正的參與到活動中。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家長最關心的是安全問題和是否能夠學到知識,安全問題成了學生參與的一道大關。為了提升學生的安全性,學校和家長應該在平時尤其是活動前進行安全教育,加強其安全意識。同時,為其購買相應的安全保險。最重要的就是在活動中加強安全監督和管理,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
師資水平是教育教學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國家及政府部門應組織相應的培訓及考核認證機制,規定只有通過考核的人員才能上崗,以此保證課程效果和學生的收獲。
教育機構在設計課程時應注重具體的課程目標,切實可行的課程安排以及研學旅行活動結束后的課程評價,增加有特色有意義的項目,去除沒有教育意義的內容,避免將研學旅行變為盲目性的、隨意性的“放羊”式旅游活動。同時,需要考慮課程的銜接和意義,把控課程的整體時間和階段時間的分配,保證學生們能夠在課程中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為了避免因教育機構節省成本而導致活動質量低下的問題,國家及有關部門應該針對課程的成本及費用設定一定的質量標準,對課程的硬件條件做出嚴格的要求,同時也要在實際的課程中進行有效的監管,各地教育部門可以嘗試開展研學旅行活動課程評價,制訂包括研學旅行在內的操行量表,將研學旅行納入文化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從而才能保證學生的安全與學習效果,減輕學生及家長們的顧慮及負面意見,進而促進研學旅行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