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
[摘要]新編山歌劇《圍屋月光光》以客家女性演繹客家先民的歷史,講述客家人的生活,展現客家人的精神世界、品格情操。力圖闡述客家人“我是誰?”的追問。本文從女耕女織、亦農亦商、守護家園的圍屋女性展開客家先民的生活場景。以作為妻子、母親、婆婆等女性角色呈現客家女性的博大胸懷,在官匪之間有民間的智慧。劇中圍屋中的女性呈現母性的偉大,但也缺少女性自我視域的審視。
[關鍵詞]山歌劇《圍屋月光光》;圍屋女性;客家先民
新編山歌劇《圍屋月光光》在第十三屆廣東省藝術節演出,作為客家三部曲之二,探尋客家民系形成、發展的歷史。與第一部《客魂·家風》不同的是,《圍屋月光光》以客家女性演繹客家先民的歷史,講述客家人的生活,展現客家人的精神世界、品格情操。第一部展現客家人“我從哪里來?”,第二部力圖闡述客家人“我是誰?”的追問。
一、圍屋女人,客家生活
1.女耕女織,守護家園
大幕拉開,為觀眾呈現了大山深處九龍寨客家先民的日常生活場景:層層疊疊的山巒為背景,兩架水車在緩緩旋轉,象征著山鄉農耕文明。水車前是少年郎在郎朗讀書,客家人耕讀傳家的意象展露無遺。一條水牛上場,客家先民在鋤地、播種、農耕,扶老攜幼。客家童謠響起:“月光光,秀才郎;騎白馬,過蓮塘。”客家人尊文重教可見一斑。客家山歌:“衣冠南渡人梅鄉,耕讀傳家守天良。歷經興旺多少事,圍屋依舊月光光。”一首歌謠道盡客家先民歷經艱難幾度南遷入粵,無論外界的世事變幻,客家先民在圍屋里謹記耕讀傳家,謹遵天序良心代代在大山里繁衍生息。一聲“水客船來噦”,畫風突轉,打破了九龍寨的生活日常。歡悅的音樂響起,人們歡呼雀躍,因為水客船捎來的是遠方出遠洋打拼的親人捎來的家書、銀兩,或者是在遠方打拼歸來的親人。驚蟄嫂唱:“聽說來了水客船,老嫩大細好喜歡,驚蟄嫂扔下犁鏵也往碼頭趕,行無三步腳打顫”歡快的音樂轉為低緩憂傷,“新婚半年鬧災年,男人坐船下南洋,一別十幾載溫柔在夢間,熬孤單,盼團圓,日日江邊望孤帆,一回回,船兒緩緩靠了岸,一次次,心肝懸在胸口邊。”驚蟄嫂日思夜盼,盼來的不是歸來的丈夫,而是被告知丈夫的死訊和丈夫另娶生下的幼子。自己十幾年的等待,獨自支撐整個家,侍奉公婆,白天勞作,晚上獨守空房,自己癡情,丈夫負心。公婆的離世,在外的丈夫是她唯一的牽絆。可丈夫的離去,讓她可等可守可盼之人都沒有,日子怎么過?幼小的執中喊了一聲“阿姆”,驚蟄嫂聽到親切的呼喊,重又燃氣生活的希望。面對眾人的不理解,為她鳴不平,她以客家女人博大的胸懷接納了丈夫與別的女人所生的兒子。客家古代女性,丈夫下南洋謀生,女性在家操持一切,田間地頭、堂前灶下,上要贍老下要扶幼,除了辛勤勞作就是安心等待丈夫的歸來。這是中國許多族系女性的命運,出嫁從夫,能在家相夫教子是一種女性的幸福,丈夫在外,無論生老病死,唯有等待、守望和從一而終的堅貞。如黃梅戲中的《徽州女人》,但《圍屋月光光》的不同在于將客家女性的命運展現了整個族系的生活和歷史變遷。
2.亦農亦商,官匪共處
客家山多地少,除了耕作還需謀其他的營生才能維持生活。失去丈夫的驚蟄嫂擔起了養家糊口的重任。翻山越嶺,從鄰省販賣鹽來經營營生,路經鷂婆坳,遇到土匪,一曲山野對歌,土匪頭鬼點燈的女兒阿鵲看上了執中,為了保護阿姆及鄉親辛苦挑來的鹽擔,執中當了壓寨女婿。下南洋會經歷生離死別,同樣在本土做小生意也會路遇土匪和官兵,財物會被劫,生命也有危險。客家先民的生存境遇非一般地艱辛。耕讀持家,圍屋子弟詩書傳家,執中也一直秉承這個理念和讀書仕進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可一次意外的人生際遇,執中人了匪窩,并且與土匪結親懷有孩子,從良民換成了匪徒的身份,至此他的仕進之夢已阻斷。阿姆對他的殷切期望,整個家庭對他寄予的厚望都至此結束。孫道齋一輩子寄托科舉取士,白發蒼蒼終于從山野走向了廟堂,一展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治世理想。他當上縣令的第一件事就是剿滅鷂婆坳的土匪,為民除害。他公正嚴明的背后還是徇了私情,受驚蟄嫂之托放了鬼點燈的女兒阿鵲。當他準備大展宏圖治政為民的時候,明王朝覆滅,新朝的縣令取代了他,他成為被顛覆的舊政權的不合法存在,從縣令變成了階下囚。他為之奮斗一生的儒士理想頃刻間變成一種虛妄的存在,不如與驚蟄嫂去販鹽營生才是小老百姓實在的生活之道。曾是土匪、叛軍頭目的鬼點燈,在新一輪王朝的政權中由不合法的存在而成為執政者,將曾搗毀鷂婆坳的孫道齋父女抓來下獄。真是“人生是個大舞臺,你方唱罷我方登場。”官匪之間角色、身份的互換是如此具有戲劇性。鬼點燈在兒女親情的感召下,放棄了縣令的官方身份,由匪而官的戲劇人生,看淡了世事無常,還一個老百姓的身份過一個親情相濡以沫的生活或許是一種平淡的真實。劇終的結尾遵循了古典戲曲的大團圓式的結局,一夫共兩妻的花好月圓,但唯獨舍棄了“金榜題名,高中狀元”,夫貴妻榮,老母苦盡甘來,得到朝廷的旌表的傳統古典戲曲的戲路。由此可見,這畢竟是年輕的山歌劇,舍棄了廟堂,選擇了山野的民間存在。對于為了躲避戰亂,幾度南遷來到大山里,時代祖居大山的客家人來說,無論世事如何變幻,官匪、朝廷的更迭,客家人謹遵耕讀傳家恪守天良、辛勤勞作的傳統,這一民系才能在大山深處繁衍生息。“販鹽走四方,苦樂人自嘗,拋下紅塵事,日子紅火旺”。劇終,再次出現開幕的場景,耕牛、梯田、讀書郎朗、搗衣、播種,一派和樂融洽的田園山村景象,熟悉的客家歌謠再次響起,田園牧歌,才是大山賦予客家人的寧靜家園。
二、圍屋女人,客家胸懷
1.大地母親的豐饒
本劇以客家女人驚蟄嫂為貫穿性人物,從妻子、母親、婆婆、鄰里鄉民的多角色塑造了一個立體豐滿的客家女性。
作為妻子,驚蟄嫂結婚半年,丈夫下南洋謀生,她獨自支撐一個家,侍奉公婆,十幾年如一日,在家操持,獨守空房,等待歸家的丈夫。這是客家女性,刻苦耐勞、勤儉持家、堅毅頑強、聰明善良。這是大多數客家女人的家庭生活。“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由于田園稀少,土地貧瘠,謀生不易,因此客家男人多數遠走他鄉,多外出營生。于是種田、家務事、教育小孩、紡織等,既要料理家務,照顧老小,又要出門干活,舉凡上山砍柴、下地耕種均一肩承擔,形成“男外出,女留家;男工商,女務農”互補型的家庭模式。
作為母親,驚蟄嫂獨自一人撫養并非親生的執中,視如己出,送子讀書延續書香傳家的教育理念,教育兒子善良、正直、有擔當。為了鄉民的生計,執中勇于入匪穴,驚蟄嫂擔心執中的安危,同時也怕沾染上土匪習氣影響家族聲譽.執中讀書仕進的前程,辱沒祖先的重托。當已無家可歸的阿鵲找到驚蟄嫂家,驚蟄嫂驚聞執中已與阿鵲拜堂成親,沒有堅守客家人讀書為良的家規、祖訓,不但入了匪穴,還娶了土匪的女兒,成為土匪中的一員,毀了家族、執中本人的清譽,而且斷了仕進的前程。但當聽說阿鵲懷孕后,驚蟄嫂第一次給了執中一個響亮的嘴巴,執中不但有負家庭的眾望,母親的期待,而且有負從小與他青梅竹馬,訂有婚約的問竹。最主要的是有負阿鵲,娶人為妻,妻子懷孕在身,執中卻始亂終棄,臨陣脫逃,不是一個客家男人應有的擔當。驚蟄嫂告訴執中,一定要負起這個責任,這是做人的良知和客家人的儒風禮教。
作為婆婆,最開始她并不接受土匪女兒的阿鵲,客家人耕讀傳家,不與傷天害理的土匪為伍。阿鵲的懷孕,打破了她對執中讀書仕進的人生規劃和與問竹喜結連理的婚姻設想,她恪守客家人的天序天良,作為一個女性,她深知懷孕的女性如果沒有婆家家庭的接納和在家庭中兒媳身份的合法、丈夫角色的填補和穩固,對于一個女性將是無妄之災,因此,她舍棄了家庭中一切的秩序,以母愛接納了這個突如其來的“闖入者”。她與問竹情同母女,書香門第,家庭教養,與執中兩小無猜,本是她理想的兒媳人選,為了道義,她忍痛接受了問竹的離去。
作為客家的鄉民,鄰里孫道齋長期醉心書齋忙科舉,無心耕作照顧家庭,驚蟄嫂一直幫忙照顧孫道齋的女兒,視如己出,給予沒有母親沒有母愛的問竹以母親的關懷和照顧。山里的客家人,自然環境的貧瘠,生存的艱辛和不易,團結、互助,親如一家才能戰勝惡劣的生存環境,在大山深處開辟一片牧童、耕牛、郎朗書聲、浣衣濯足的世外桃源。
2.民間智慧的救贖
劇中將驚蟄嫂放在“家”“鄉野”“廟堂”三個場景中,塑造了并不是一般意義上“鄉野村婦”的客家女性。在“家”,驚蟄嫂勤勞、能干,是一個好兒媳、好妻子、好母親。在“鄉野”,她帶領鄉親不辭辛勞,翻山越嶺到鄰省販鹽、挑鹽補貼家用。吃苦耐勞,既是一個溫柔的女性,也是一個自立自強的獨當一面的家里頂梁柱的“女強人”。客家女性獨獨將“女性溫柔”與“獨立生活”融為一體,沒有許多“溫如綿羊”的女性的依附性,也沒有女強人式的讓(男)人退避三舍的咄咄逼人的氣勢。可謂是“入得廚房,出得廳堂”。英國學者愛德爾在他所著的《客家人種志略》稱:“客家婦女是中國最優美的勞動婦女的典型。”驚蟄嫂在山野中與土匪鬼點燈的斗爭有禮有節,充滿著智慧和大義。朝代的更迭,再次出遠門挑鹽的驚蟄嫂,驚聞明王朝的覆滅,眼見孫道齋一家的遭際巨變,從堂上客變成階下囚。為了救孫道齋父女,勇闖公堂,與鬼點燈斗智斗勇,先是戳穿鬼點燈羅織孫道齋罪名,公報私仇的本質,在公堂上明指孫道齋暗罵鬼點燈,土匪變縣令,殺戮成河,冤冤相報。最后是驚蟄嫂的善良大義,化解了孫道齋與鬼點燈之間的恩怨。官與匪之間的轉換是如此具有反諷意味,孫道齋與鬼點燈悟到自己一輩子所追求的終極意義的虛妄,孫道齋飽讀詩書,幾十年寒窗,熬白了頭,中了進士當了縣令,王朝的覆滅,讓他頃刻間由官變成囚徒,曾被他鎮壓的土匪取而代之。官匪之間并不存在一種截然的分界線。官的合法性地位與匪的非法性存在只存在于你是否屬于政權的權力序列組合中,無關乎道德、正義,是否是匡扶濟世還是打家劫舍。鬼點燈是打著“懲治貪官、劫富濟貧”的旗號做土匪搶劫民財,可他真正擁有了合法性的身份的時候,在“縣令”的職位上,他同樣干的是土匪的勾當。“在野”“在朝”無關乎身份,反而民間成為一種正義與道德的救贖。驚蟄嫂用民間的智慧、客家人的道義,使孫道齋與鬼點燈放棄了對功名的追逐,對權力的向往,對欲望的欲罷不能,而選擇一種真實的民間性的自力更生、勤奮勞作的百姓生活,這是驚蟄嫂的生活,也是客家人的生活。他們挑起了鹽擔,唱著山歌,擦著汗水,迎接每日的晨鐘暮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大山里繁衍生息,生生不息。
三.結語
《圍屋月光光》中體現的是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理想,圍屋女性用她的勤勞、堅毅、博大、聰明、善良支撐了這一片寧靜的天空。站在現代性意義上的回望,客家女性是好妻子、好母親、好兒媳、好鄰里,可唯獨她忘了她是女人。她關照了所有的人,唯獨她忘了她自己。在孤獨的月下,回望自己的一生,有沒有作為女性的自我視域的審視?有沒有對個體生命意識的尊重和清醒表達?圍屋中的女人是偉大的,可也是殘缺的;是自我犧牲的,可她忘了自我救贖。